紅心土雞蛋更有營養,車釐子多喫會中毒,多喫木耳能抗癌,喝油排毒還能減肥……看到這些內容,您有沒有覺得畫風“似曾相識”?

沒錯,這就是經常亮相朋友圈和親友羣的“爸媽式養生轉發”。

每每看到這些內容,相信很多人都會心裏一顫。但面對“養生帖捧場王”的爸媽,卻又不知如何規勸。

別急,近日,3月“科學”流言榜發佈,對一些涉及健康的科學流言一一進行了闢謠。權威發佈,有理有據,趕緊轉發,去解救“爸媽”吧。

01.喝油排毒還能減肥

流言:喝油排毒能治療糖尿病、高血壓、肝硬化等各種疾病,還能減肥。

真相:到目前爲止,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能夠證明大口喝油、大碗喫油對健康有好處。

最近,權威科學期刊《腸道》上發表了我國科學家的新發現,又一次證明,喫太多的脂肪使腸道的有害菌羣增加,有益菌羣減少。所以,千萬不要被明星、主播和推銷各種油的人所蠱惑。炒菜當然是可以用油的,但一定要限量,不能“汪”着油。油炸食品不能放開了喫,牛排、肥羊片、五花肉之類高脂肪的肉類也最好儘可能少喫。

02.車釐子一次不能喫超過20顆

流言:車釐子含鐵多,並含有一定量的氰甙,所以不能多喫,否則有“鐵中毒”或“氰化物中毒”的風險。一次喫車釐子最好別超過20顆,喫完多喝水。

真相:車釐子中確實含有鐵,但每100克的含量只有0.3-0.4毫克。成年人每天的鐵攝入量在10毫克左右,而“最高攝入限量”是45毫克。也就是說,靠喫車釐子來補鐵並不靠譜,要想喫到“鐵中毒”,需要喫至少10公斤。

車釐子中也有一定的氰苷,在特定條件下會水解釋放出氫氰酸。不過,車釐子中的氰苷存在於種子中,絕大多數人喫車釐子的時候都不會喫核,自然也就不會攝入。即便是把核也一起吞下,人體的消化能力也不足以破壞核的硬殼來把氰苷釋放出來。

中國營養協會推薦的每日水果量是200-400克,所謂“適宜攝入量”,是指在這個攝入量範圍內容易營養均衡全面,對整體健康有益,而不是說這個範圍的上限就是“安全上限”。對於某種特定的食物,在短時間內超過“推薦標準”地喫,也並不至於“出現身體不適”。

03.紅心土雞蛋更有營養

流言:土雞蛋更健康,更有營養。如何識別土雞蛋,最好的辦法就是看蛋黃,蛋黃呈紅色的,就是土雞蛋。

真相:雞蛋黃的顏色來自飼料中的色素,通常用玉米喂出來的雞蛋顏色是淡黃色,用小麥、大米喂出來的雞蛋是很淺的黃色。如果是散養雞,喫的是草和蟲,會積累較多葉黃素等色素,導致蛋黃顏色深黃或偏紅。爲了調節蛋黃顏色,飼料裏面可以人爲添加很多種東西。比如天然的胡蘿蔔素、萬壽菊粉、海藻粉、辣椒粉等,人工合成的比如斑蝥黃(又叫角黃素)。

其實紅心蛋和普通雞蛋的差異只是微少的黃色素,營養價值並沒有什麼區別。如果你只是想補充營養,普通雞蛋足矣。

很多人覺得土雞蛋安全,“洋雞蛋”是喂激素的,其實這是誤解。洋雞蛋之所以產量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品種。跟白羽肉雞不同,這種雞的“定位”不是長肉而是下蛋,根本不需要用激素,那隻會添亂。散養土雞蛋由於是散養,環境其實未必有控制,如果是沒有污染的山林當然好,如果是農田附近、甚至工業污染源附近,那可就麻煩了。比如之前曾有人檢測了垃圾焚燒廠附近的土雞蛋,結果二噁英含量相當高,這樣的散養蛋,還能喫嗎?

04.提倡低鹽飲食是殺人犯

流言:提倡低鹽飲食的人無異於殺人犯,都應該被關起來,高鹽飲食纔是健康的,比如說胃酸是用鹽作爲原料,因此鹽能促進消化。

真相:這則流言源自網絡上流傳的一段訪談視頻中。該流言生拉硬扯,臆造胃酸和營養素消化的機制來鼓勵高鹽飲食。實際上胃酸的產生不是用鹽作爲原料,也不是由鹽刺激分泌;只有少量蛋白質會在胃部被消化,小腸纔是主要的消化吸收場所。

其實,少量鈉就能滿足機體的需求,而且鈉無處不在,天然食物——比如牛奶、肉、水產品等食材中鈉含量相對較高,新鮮的植物類食材中也含鈉,但是含量相對少;常用調味品,如鹽、醬油、各種醬中鈉的含量也相當豐富;市售或家裏做的加工製品,比如餅乾、麪包、薯片、方便麪、掛麪、加工肉類等食材中鈉含量都很高。即便是口味淡的人也有鈉攝入超標的可能性。鼓勵低鹽飲食的本質,目的是預防鈉攝入過量引起的高血壓,保護心血管健康。

05.多喫黑木耳能抗癌

流言:黑木耳中檢測到了抗癌基因,多喫能抗癌。

真相:研究人員並沒有發現黑木耳能在真實人體環境下殺死癌細胞或者抑制癌症轉移,他們只是通過分子測序技術檢測了三種不同黑木耳的基因,然後發現一些基因的產物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可能性。

有抗癌基因不等於能抗癌。生物學中,“含有某基因”只是說該基因的表達產物具有某種活性。至於在實際生長中這種基因是否表達、表達量有多高、需要多少纔能有效、在有效的劑量下是否會有毒副作用,都需要深入研究。因爲人體環境極其複雜,在人類身上做實驗又涉及許多問題,所以科學家們雖然經常發現某種食物含有潛在的抗癌成分,但真能被證明有效的寥寥無幾。

06.日式小顏整骨能“徒手變小臉”

流言:“日式小顏整骨”按摩手法無創無副作用,只需徒手按摩,擠壓脂肪,就能消除雙下巴和水腫。通過調整骨骼,縮小骨縫,就能變成美美的“V字小臉”。

真相:在網上搜索“日式小顏整骨”關鍵詞,有許多曾經親身體驗過的消費者直呼不可思議,表示體驗完之後臉部的輪廓真的變順了,臉型變小了,甚至改善了臉部不對稱和高低眉等問題。但在翻閱了十幾篇評論和圖片後,我們會發現所有消費者的“曬圖”都是能直觀看到的臉部,而不是X光片。

拍過X片的人都看過自己的骨骼,片子上兩根黑色的骨頭之間是透明的,好像是一個大大的縫隙。但這不是骨縫,而是拍不出來的組織,有軟骨、韌帶、半月板、脂肪等組織。骨縫其實是一個僞概念。依照人體發育的規律來說,女生16歲之後,男生18歲之後,身體發育就已經成熟,骨骼不會再生長,但也不會出現骨縫。

頭骨同樣如此,除下頜骨、舌骨外,其餘骨骼或軟骨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彼此間不能活動,所以,顴骨能在整骨後“推進去”是不可能的。如果面部真的因“整骨”變小,由於骨不會變化,肌肉和軟組織可能就會面臨受傷的風險了。

07.寡肽面膜含諾獎成果“美麗因子”

流言:一款名爲“小仙膜”的面膜所含的寡肽-1成分可以刺激表皮細胞生長,令人美顏永駐。

真相:如果在網絡上搜索“寡肽-1”,很容易跳出來“寡肽-1又稱EGF(表皮生長因子)”這類字眼,而事實上寡肽-1與EGF完全不是一回事。之所以會造成這種誤讀,是因爲EGF又名“人寡肽-1”,和“寡肽-1”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引起誤解。人寡肽-1(EGF)能有效地刺激表皮細胞的生長,因此具有修復新生痘印疤痕,撫平毛孔,加速受損皮膚癒合,減少皮膚皺紋和增強皮膚彈性的作用,被稱爲“美麗因子”,曾獲1986年諾貝爾醫學獎。

寡肽-1和人寡肽-1雖然都屬於肽類化合物,但各自的肽鏈所含氨基酸序列數目不同,屬於不同的物質。人寡肽-1是不允許進入化妝品的。這是出於安全性的考量,它只能用於醫藥領域,其使用場景和用量都必須要經過醫生的同意。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今年1月10日發佈的《化妝品監督管理常見問題解答(一)》中明確指出,在配方中添加或產品宣稱含有人寡肽-1或EGF的,均屬於違法產品。

總之,寡肽-1可以進入化妝品,但它的具體成分其實尚不清晰。人寡肽-1(EGF)由於其安全性僅限醫用,是不允許被添加進化妝品的。因此,所有宣稱含有人寡肽-1(EGF)的宣傳都是違法。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佈,並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的支持。

北京晚報記者 張航

圖片來源:北晚新視覺、視覺中國

監製:童曙泉

編輯:姜晶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