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成功,漢陽、漢口光復,清政府調集軍隊進攻武漢,革命黨人保衛武漢,戰爭主要在漢陽、夏口進行,因此稱為陽夏保衛戰。

雙方都在厲兵秣馬,積極備戰,1911年10月18日,戰鬥正式打響。10月26—27日,雙方在劉家廟進行激烈戰鬥,雙方均傷亡慘重,最終清軍佔領劉家廟,革命軍被迫退守漢口市區,情況十分危急。

10月28日,黃興從上海來到武昌,力主堅守漢口、漢陽,黃興到來,革命軍士氣大振。此時清廷也在積極部署,袁世凱出山,集結在漢口的清軍有一萬多人,且配備精良的槍炮,而革命軍才6000餘人,雖鬥志昂揚,但是乃臨時拼湊,且武器參差不齊,處於劣勢。兩軍在漢口進行巷戰,黃興親自督戰,戰鬥極為慘烈,終因力量懸殊,革命軍難以招架,於11月2日撤離漢口,堅守漢陽。

11月2日,湖北軍政府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分析了戰事失利的原因,認清了敵強我弱的客觀形勢,會議決定先在漢陽堅守,等湖南援軍到來再反攻漢口,會議推舉黃興為戰時總司令。

此時保衛漢陽的革命軍加上湖南援軍約兩萬人,清軍集結了三萬多人,很明顯清軍佔有很大的優勢。這時武漢革命軍內部發生了戰略分歧,孫武、吳兆麟等人認為應堅守漢陽,不宜主動進攻,而黃興則堅持主動進攻,反攻漢口。

11月16日,黃興命令革命軍分兵三路,進攻漢口,初期比較順利,但是在與清軍短兵相接後,遇到很大困難,畢竟士兵素質和武器裝備都不如清軍。在清軍強大的火力之下,革命軍呈現崩潰之態,黃興不得已,退守漢陽,反攻漢口以失敗告終。

11月21日,漢陽保衛戰正式開打。清軍從蔡甸和漢口分兩路向漢陽強勢撲來,革命軍頑強抵抗,雙方激戰三天,至24日,漢陽要塞全部失守,革命軍形勢異常危急。至27日,漢陽失守。

戰後,黃興總結此戰失敗有三點,第一認為各軍事長官不能奮勇向前,第二是軍隊缺乏教育,還不是一支正規化軍隊,第三武器裝備太落後,缺少機槍大炮。他認為此戰敗之軍隊不能再用,否則還會再敗,並且建議棄武昌援南京,但是遭到武漢革命黨人的強烈反對,最後黃興黯然離去。

陽夏保衛戰失敗幾乎是必然的,黃興等人缺乏大規模作戰的經驗,軍隊、武器與練兵多年的清軍相比是十分落後的,環顧當時清朝,軍事精銳就在北洋新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