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施耐安生活的年代是屬於元末明初,哪時各地武裝起義連綿不斷,致使老百姓長期處於水生火熱之中,他寫《水滸傳》其實也是映襯哪個時代背景的產物,剛開始以晁蓋為首的梁山義士都是草根出生,對官府和姦臣的惡劣行脛深感不滿,無心歸順於朝庭,但是自從宋江等落魄官僚入夥以後勢態便發生了重大逆轉,願意洗心革面,一心想著等待招安,也正是作者施耐安的內心想法;方臘雖說在當時的起義軍中也舉足輕重,短短几年造反隊伍不斷壯大發展,給當時朝庭也帶來巨大壓力,但施耐安更傾向於忠君愛國,把主角偏向宋江,而不是推翻舊制換新朝,將方臘等人放大化。這可能也是我國幾千年封建王朝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緣故,君權神授,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理念,根深蒂固的貯藏在老百姓心中的結果!


首先一點,《水滸傳》寫的是水泊梁山在那個時期發生的故事,主角是梁山好漢,108將。而不是江南方臘的故事,如果把方臘寫成主角,那就不叫《水滸傳》了,跑題了。

其次,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對明教大事殺戮,而方臘恰恰是明教的歷任教主之一,如果施耐庵把方臘寫成正面人物,那他還要不要命了?

小說的主角不一定是武功最高的那個。配角永遠是被支配的命運。


因為《水滸》寫的是梁山水泊一百單八將,方臘自然不是主角。


作者往往是戴著有色眼鏡去描寫人物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