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屬於中美貿易博弈、WTO改革等大議題的博鰲亞洲論壇大舞臺上,房地產稅連續三天登上了話題榜熱搜,不能不說是一個意外。

拋出話題的是國稅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據他透露,房地產稅目前處於起草階段,還沒有形成共識,意見分歧不小。

加入辯論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和財政部財科所原所長賈康。這讓房地產稅的熱度從全國兩會延續到了博鰲亞洲論壇。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健全地方稅體系,穩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總體來說還是穩字當頭,但今年的“穩步”比去年的“穩妥”更接近於實操,不僅強調要妥當,還要有步驟,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離啓動和立法更接近了。

多年來房地產稅一直停留在討論和爭議中,從最初的物業稅,到2011年上海和重慶開始試點個人住房房產稅,再到這幾年提的房地產稅,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徵收是否在法理上存在障礙。

比如吳曉求就在博鰲論壇上表示,“沒有找到開徵房地產稅的理由”。然而在賈康看來,開徵房地產稅從國際經驗上和法理上都“沒有硬障礙”,理由是在土地國有的產權不變的情況之下,地皮上房產所有者是具有相對獨立物質利益的社會主體,如果有調節這種利益關係的必要,可以通過稅收法定的程序確定房地產稅,然後依法開始徵收。

圍繞房地產稅的論戰,揭開了關於徵收房地產稅分歧的蓋子,說明房地產稅實行起來確實困難重重。

不過,從國際上幾百年的經驗看,房地產稅是反覆檢驗過的相對穩定的一個方向,也是我國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的重要一環,逐步走向立法,推出、實施勢在必行。意義在於,在我國逐漸提高直接稅比重過程當中,房地產稅有望成爲地方政府一個大宗、穩定的收入來源。不僅對房地產市場將起到“壓艙促穩”的良性作用,對匹配地方稅體系建設、優化再分配機制、提升公民公共事務參與的意識和促進民主化的機制建設也是至關重要。

當然,如何確立一種公平公正的房地產稅制度,頂層設計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認證,在操作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完善的則更多,比如房價、稅率、人均住房面積的設定,比如房地產稅和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土地出讓收入之間的關係,此外還有出臺的時機、老百姓的接受程度、經濟的承受程度等,還有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要做。

就目前而言,房地產稅已經列入立法計劃,當然這和進入立法程序還有一定的不同。從立法的層面看,房地產稅至少還要走好幾個核心環節。首先,立項和立法人員確立,即所謂的組織架構需要搭建;其次,細緻的調查研究,對國際歷史經驗的研究,不排除包括上海和重慶會成爲重點調研的對象,同時針對近期的類似公攤面積等熱點問題,也會納入調研之中;此後纔會發佈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時間會比其他法律更長。最後,審查的過程,對房地產稅開徵以後的市場影響結合類似物權法進行評估。

總之,從過程到結果承載着太多期待,房地產稅立法看上去仍很遙遠,稱得上任重而道遠,毋庸置疑的是,它正向我們走來。

(此文刊於中國房地產報4月1日01版 )

流程編輯:劉凱

審讀:戴士潮

中國房地產報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