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3700字,讀完約12分鐘

4月26日下午,現行養老金制度系統問題亟需糾偏——老齡社會30人論壇專題研討會(8)在北京成功舉行,本次活動由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與老齡社會30人論壇聯合舉辦。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李軍教授用經濟學原理解釋說明瞭隨着平均壽命延長和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現行養老金制度不可持續,並且提出了建立全要素貢獻的養老金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李 軍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


主 講 實 錄

今天我們一起在經濟學框架內探討現行養老金制度存在的系統性風險問題。

背 景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幾個背景。


第一個背景,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老齡社會階段。2002年全球開始進入老齡社會,中國比全球進入老齡社會的平均時間還要早兩年,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到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階段,2018年中國65歲週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了11.9%,超出老齡社會基準比重4.9個百分點,離進入中度老齡社會還差2.1個百分點。2018年60週歲以上的中國老年人口已經達到近2.5億,有專家預測2050年中國60週歲以上人口或接近5億,65歲週歲以上人口或達到4億以上,這個數量非常巨大。


第二個背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已經深刻地改變了經濟社會的運行機制和模式,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影響更爲深刻。我是研究經濟學的,感覺現在經濟學中很多經典理論的適用條件,已經和現實經濟相去甚遠。比如經典的經濟增長模型基本假定是人口不是約束條件,即勞動力可以實現永續增長,許多經典的結論就是在此假定下得出的。如果模型前提改爲勞動力不是永續增長,結果是怎樣的?答案是沒有的。直到目前,傳統經濟學中很多理論或模型在涉及人口或勞動力時都基本設定爲無限供給,而沒有考慮到人口老齡化下人口結構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經濟學理論顯現出明顯的不適應和滯後。


第三個背景,人類社會的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正在導致經濟社會運行的機制和模式發生重要變化。不能簡單的把人口老齡化看作僅是養老問題,人口老齡化實際是非常重大的經濟問題。然而,關於人口老齡化是不是經濟問題,目前國內學界都還有爭論,有些人認爲人口老齡化還不是經濟問題,只不過是一個民生、社會問題。那麼在我看來,人口老齡化爲什麼是經濟問題?這是因爲人口老齡化對應的是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與人口結構變化對應的是經濟資源配置結構的變化,而經濟資源配置結構變化,導致整個經濟運行的機制和模式都會變。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儲蓄、投資、消費等多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因爲今天的主題不是這些,這裏就不細說了。今天重點說養老金制度問題。目前養老金來源主要是靠勞動要素的貢獻,即在現實經濟中主要基於工資收入,而同經濟增長中的其他生產要素沒有直接關係,因此總體上養老金的增長狀況與現代經濟增長機制基本是脫鉤的。現代經濟增長機制呈現什麼特徵呢?表現爲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技術和資本推動,勞動要素作用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比重傾向於下降。


基於這樣的考慮,我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建立一個基於全要素貢獻的養老金制度。今天就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建立這樣一個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01
現行養老金制度的問題


先來看一下現行養老金制度的問題。目前養老金制度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實際都是以現收現付和基金制這兩種類型爲基礎的。現收現付實際是現期勞動力養現期老人的模式,基金制則是自己養自己的模式。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形成了三支柱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養老保險。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現收現付和基金制的結合,資金來源都是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分別存到不同的賬戶上,如圖示。

 


現收現付的養老金系統相當於一個“大水池”,所有上繳至該系統的錢都放到這個池子裏,因此分不出這個錢到底是誰的錢,就如同是一個養老金的“蓄水池”。圖中進入方向的箭頭歸結到一個點,而出來的箭頭由一個點分出,表明老年人得到養老金時已經分不出是誰的錢了,總之是現期勞動力的供款。這種養老金取得與支出的機制,就是現收現付制,是現期勞動力養現期老年人的機制。

 


基金制則是在養老保障系統中給勞動力設立一個屬勞動力個人自己的賬戶,勞動力按一定的規則向這個賬戶交款,退休後再按一定的規則支取這個賬戶中的錢。這樣的模式類似於“強制儲蓄”,即一個人在作爲勞動力時必須要爲養老而儲蓄,退休後再取出來養老。


問題1:現收現付制在人口老齡化下爲什麼不可持續?


限於時間限制,下面用非常簡化的數學模型說明其機理。

 

 


問題2:基金制的風險是什麼?

 


問題3:什麼是養老金的人口紅利?

 

 


這是1982-2018年期間中國15-64歲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曲線圖。這張圖意味着什麼呢?圖中曲線上升的階段,表明此期間中國養老金系統是享受人口紅利的。因爲這個期間中國勞動力的比重不斷提高,意味着不用提高繳費率和不用提高收入水平,養老金水平也會往上漲的。


拐點出現在2010年,即從2010年之後比重開始往下走,意味着中國養老金系統資金來源緊張問題開始顯現。現在有些地方出現了空賬問題,實際上是和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及養老金制度有緊密的關係。


02
經濟增長機制與養老金的關係



經濟增長率和生產要素的關係



資本要素、勞動要素和技術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三大要素。現在理論和實踐已經充分表明,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技術和資本要素的推動,勞動要素的作用在下降。由於科學技術把更多的高科技含量附加在資本要素上,比如原來靠很多人挖一個水渠,現在一臺機器就可以,這就是資本要素水平提高的效應。從要素配置的角度來講,這種生產要素重要性的變化,將導致要素報酬水平出現變化,即主要是資本要素報酬上升、勞動要素報酬下降,這就是現代經濟增長機制的作用結果。隨着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現代經濟增長的機制效應將越來越顯著。


目前養老金來源都是靠勞動要素貢獻的,而沒有跟資本、技術因素直接掛鉤。因此,在這樣經濟增長機制下,勞動要素報酬比重下降,也就意味着養老金來源的基礎減弱。即現代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和現行養老金制度相結合的結果,就是不斷弱化養老金來源基礎。


爲什麼現行制度下養老金增長不能及時直接分享技術和資本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簡單地說就是老年人作爲非勞動力無法直接參與國民總收入的初次分配,並且在現行養老金制度下養老金同技術與資本要素報酬是脫鉤的、沒有直接的關係。雖然老年人蔘加收入再分配,但是在二次分配中由於勞動者報酬比重下降,至少是難以提升,由此會導致養老金的來源趨於弱化。


03
經濟學的要素分配理論




對應在國民經濟覈算中有:


地區生產總值(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注意這是實體經濟的核算。


04
勞動要素報酬佔國民收入比重的數據經驗




圖1是1929-2018年美國勞動者報酬佔美國國內總收入(GDI)比重的歷史數據圖,可見總體上顯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上升階段的曲線表明此期間勞動者報酬比重是逐漸提高的,說明勞動要素在生產當中的作用是逐漸提高的,這種情況從1929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70年前後,這或表明此幾十年的過程中,勞動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是處於提高的狀態,因而表現爲勞動收入佔整個國民收入比重是提高的。1970年之後發生了變化,即總的趨勢轉向下降,雖然個別年份出現了波動,但大趨勢下降是比較明顯的。


美國勞動者報酬比重變化的情況,或許背後反映的是科學技術進步影響的效應,即科學技術進步改變了要素的稀缺性、重要性,從而表現爲整個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受到深刻影響,也就是勞動者報酬比重明顯趨於下降。按此推斷,如果以後出現了勞動報酬比重上升情況,這是否可以間接反映爲科技進步放緩?這是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圖2是英國的曲線,趨勢不如美國那麼明顯,但大體上可以看到一些趨勢情況。比如從1975年開始英國的勞動者報酬比重開始明顯下降,1996年開始又出現了上升,不過上升幅度比之前明顯低一點,總的看是下降的。



德國也同樣表現了大致相同的情況,只是發生時間點比前面兩個國家要晚。



日本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重總體上下降的幅度似不是那麼明顯,從1977年52.1%到2017年50.4%,下降了約1.7個百分點,低的時候是1988年的49.2%。



中國的數據顯示,勞動者報酬比重自1984年起開始明顯下降,從1984年的53.8%下降到2007年的39.7%,即下降了14.1個百分點,這個下降幅度是很大的。雖然2007年之後出現回升,但是同1984年相比還是有明顯的下降。


數據經驗總結


數據經驗方面總體表明:現代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下的勞動要素報酬份額下降或難以提高的結論是基本成立的。(美國自1970年以來,英國自1975年以來,德國1981年以來,日本1977年以來,中國自1984年以來)


因此,可以有如下的推斷:由於現行養老金制度下的養老金來源主要是來自勞動要素的貢獻,同技術和資本要素沒有直接關係,因此勞動要素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趨於下降意味着養老金來源基礎趨於減弱,表明現代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具有不斷弱化養老金來源基礎的效應。


05
建立全要素貢獻的養老金制度的合理性必要性



核心觀點
  1. 老齡社會中以現收現付和基金製爲基礎的現行養老金制度不可持續。


  2. 現代經濟增長機制或是導致現行養老金制度不可持續的另一重要因素,對此還沒有引起廣泛的認識。


  3. 目前養老金來源主要基於單要素(勞動要素)的貢獻,這是現行養老來源制度設計的一個系統性缺陷。


  4. 如何在未來經濟增長中防止收入分配中的勞動要素報酬比重下降是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


  5. 從長遠看,探討建立全要素貢獻的養老金制度是合理、必要的。



本文來源於“老齡社會30人論壇”公衆號

圖文編輯:蔡君怡

責任編輯:羅震

相關閱讀

【動態】李軍:現行養老金制度系統問題亟需糾偏——老齡社會30人論壇專題研討會(8)成功舉辦
【解讀】樑春曉:社會創新是向老齡社會轉型的關鍵


老齡社會30人論壇

老齡社會30人論壇由盤古智庫、信息社會50人論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創新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和思德庫養老信息化研究院等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旨在匯聚各方專家學者等有識之士,成爲老齡社會領域的研究、交流和影響力平臺。

論壇成立於2018年4月,祕書處設在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

論壇致力於站在人類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高度,從趨勢、特徵、文化變遷和公共政策等維度,結合數據和案例,組織老齡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等有識之士,深入研究和交流老齡化對社會結構、社會形態及其演化的全方面影響,形成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論壇將以微信公衆號等媒介爲載體,藉助盤古智庫媒體矩陣,推動老齡社會領域的交流和傳播,擴大論壇影響力。


▼更多精彩推薦,請關注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