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边缘

在曾纪泽出使俄国之前,左宗棠于1880年4月2日命刘锦棠、金顺、张曜三路大军对伊犁形成包围之势;左宗棠致信考夫曼总督,表示将率大军前来塔什干问候(今乌兹别克首都);另外,左宗棠希望北京当局同意他在新疆招募20万新军,以期将俄国人赶出中亚细亚;

6月15日,68岁的左宗棠抬著棺材到达哈密,以示决死一战也要收复伊犁,他亲自指挥诸将对伊犁之合围,保持三日内能打到伊犁之态势;

俄国人几曾受过「东亚病夫」这等羞辱,自4月起,亚历山大二世命令将波罗的海舰队所有能够环球航行的舰船全部派往中国,组成太平洋舰队;

6月23日,海军部长莱索夫斯基中将主动请缨,出任舰队总司令;他们与在海参崴的远东战舰会合后,这支太平洋舰队舰船总数达到27艘,总吨位5万余吨,自诩能与远东的英国海军一较短长;

1880年7月,英军少将查尔斯·戈登率领英军军官顾问团到达中国;同时,中国从英国、德国购买步枪260,260支,并大炮、鱼雷等其它军火;

俄国史表述,戈登一行是奉威廉·格莱斯顿首相之命前往中国,指导中国军队应对对俄战事;

中共历史对此无表述,予以删除;或者反过来说,称英国伙同俄国云云;

奕?、李鸿章当时对舆论表示,戈登等人是因私人友谊前来中国;

莱索夫斯基舰队8月初出现在渤海湾海面,与此相配合,远东俄军表示要进攻沈阳;俄国人成功了,8月12日,恭亲王骗过了慈禧,谕令左宗棠离开西北,到北京担任军机大臣兼兵部尚书;

左宗棠是崇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一派的,恭亲王则欣赏既能干又乖巧那一派(即会办事的奴才);恭亲王的本意是让左宗棠离开新疆,以免破坏清俄和谈,顺便解除左宗棠的兵权;但他向慈禧表示:现在俄国、法国、日本都对清国虎视眈眈,中枢亟需左宗棠这样有经验、有资望的人;慈禧当时未识破奕?一党的诡计。

有趣的是,莱索夫斯基中将在其回忆录中,表示他的使命主要是威慑远东的英国舰队,他并不敢轻易对清国的主要港口开一炮;

左宗棠认为俄国人的威胁并不可怕,他们胆敢进攻中国东北,他就进攻俄国中亚;俄国海军敢袭击上海、天津,英国海军绝不会允许,肯定会干涉;德国、美国、法国也不会允许俄海军的行动破坏他们与中国的贸易;但恭亲王与北京城里的天潢贵胄们觉得俄国人还是很可怕的。

二、左宗棠内调

在接到召其赴京出任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的谕旨后,左宗棠对身上的两份职务做出推荐,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一职,他推荐正三品通政使刘锦棠署理;陕甘总督一职他推荐甘肃从二品布政使杨昌濬接任;

(注:杨昌濬为左宗棠嫡系爱将,此前任职浙江巡抚,因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令清廷颜面大损,被夺职发往左宗棠处戴罪立功)

9月26日,清廷复谕,刘锦棠之保荐核准,杨昌濬被驳回;左宗棠随后召集刘锦棠、金顺、张曜三人,确认军事部署为,金顺负责北疆,张曜负责南疆,刘锦棠居中统筹;

11月14日,左宗棠离开新疆赴京;于次年2月21日抵京;

刘锦棠得以三品通政使出任署理钦差大臣,统辖十万大军,堪为奇迹;被称「圣眷之隆,清季开国未有」;

(注:刘锦棠1881年底真除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83年底授兵部右侍郎加尚书衔。)

三、《圣彼得堡条约》

1881年2月24日,新版《中俄伊犁条约》在圣彼得堡签订,世界多数国家史称《圣彼得堡条约》;

与崇厚版的区别:伊犁地区11.5万平方公里土地80%划归中国,20%划归俄国,赔款由500卢布追加至900万卢布(折合中国白银540余万两);其它无甚区别。

(注:《圣彼得堡条约》签约半个月之后,亚历山大二世被疑是共产党刺客以炸弹炸毙于冬宫之外。)

中国史将此次伊犁改约称为外交重大胜利,对曾纪泽、左宗棠很是吹捧;俄国史只提了签约的是曾纪泽,对他有无贡献则只字未提;

俄国史学界普遍认为他们最终同意改约,因为四个原因:

1、左宗棠大兵压境,咄咄逼人;

2、英国人派遣戈登将军赴中国,向阿富汗增兵,输送中国大批武器,压迫俄国妥协,给俄国造成巨大压力;

3、柏林和会后,俄国在欧洲处于孤立;

4、在刚刚结束的对奥斯曼战争,导致俄国国库空虚。

英国人认为,中国同意签订《圣彼得堡条约》,只能说明中国人根本不懂得国际外交折冲,俄国有很多劣势可以利用,但中国人都视而不见,竟然被俄国远东海陆军的虚张声势所吓倒,宁愿多付钱也要媾和,其胆怯与卑微的心态暴露无遗;

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反感曾纪泽最后发给国内的报告:赔偿俄国1871-1879年8年驻军军费500万卢布是合理的,那么再补偿俄国1879-1881年的驻军军费400万卢布也属合理。

中国的语言环境始终不允许说实话、说人话,那400万卢布明明是赎地费,偏要左脸被人打肿了,还要欺骗国人说是打得合理。

回到曾纪泽出使之前的氛围,很显然,最终的《中俄伊犁条约》已经超出了当初主和派之底线;曾大公子这样也能摆平,其语言艺术、其父荫著实叹为观止;

清廷应该明确可割让少许土地、可追加少许赔款,这个「少许」的限度倒底在哪里?

当然,曾纪泽作为全权交涉代表,有他的自由裁量权,割让20%领土,我们勉强可以认同为「少许」;赔款从500万追加到900万,增加80%,这也可定义为少许?

曾国藩在中国名气很大,各界追捧他的人很多,曾文正公家书、语录、事迹,受其影响的人极多,也因此,曾纪泽此次使俄被定义为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对曾纪泽的褒奖溢美之词,俯拾皆是。然而,这是历史真相吗?

俄国人、英国人在其历史表述中,都赞扬左宗棠是一位果敢敏锐、有巨大魄力的军事领袖,由于他的努力,很大程度挽回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的声誉。

新版《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之后,俄太平洋舰队司令莱索夫斯基立即被晋升为海军上将;

四、左宗棠与恭亲王

对于恭亲王与左宗棠之间的博弈,左宗棠为何会在1880年被调回京,西洋历史叙述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同治死后,按照满清规制,同治为道光之孙,同治死而无嗣,应由道光曾孙辈年纪最长者或在此辈分中选拔一人,过继为同治之子,以此法理登基继位;

然而,慈禧却以醇亲王奕𫍽之子载湉继位,他是同治的表弟、慈禧的外甥;

自此,爱新觉罗皇室分裂,以恭亲王奕?为首一派认为慈禧是以叶赫那拉血脉承继大统,奕?一党要求奕𫍽立誓永远不参与政治,此生不以帝父太上皇自居,以醇亲王名俸终老一生;

慈禧同意解除醇亲王一切职位,但必须保留京师三大营之首神机营统领之职;最终博弈的结果,恭亲王一党的伯彦讷谟祜(僧格林沁之子)与奕𫍽同掌神机营;但因奕𫍽经营神机营多年,因此实权仍在其手中;

此次中俄纷争爆发,慈禧有意令奕𫍽参赞中枢军务,唯恐奕?一党从中阻挠,因此召左宗棠进京为奕𫍽保驾护航;

(注:左宗棠此次进京随扈官兵达2600余人;并以私人名义赠送神机营新式洋枪600支。)

如果西洋史叙述为实,那么恭亲王奕?8月12日内调左宗棠之建议,倒是正中慈禧下怀了。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病逝,终年44岁;自此,再无人可以制衡慈禧;(此时慈禧46岁,她虽然比慈安年长,但慈安是皇后,因此慈禧尊称慈安为姐。)

1881年10月28日,由于左宗棠与恭亲王矛盾日益加剧,已碍难共处,他被外放两江总督,离开了北京,但左宗棠心里很高兴离开这座城市,可以用心花怒放形容;

前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因无力遏制李鸿章集团在南洋水师、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之腐败,被江防海防巡阅大臣彭玉麟参倒,慈禧令一向与李鸿章不睦的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而刘坤一就此在湖南老家困守至1890年光绪亲政才得以复出;

五、新疆建省

1883年3月,清国向俄国支付完540余万两白银赔款,俄军全部撤离伊犁;

至此,自1862年以来二十年的西北乱局终于暂时划上句号;

1884年11月16日,甘肃新疆省成立,刘锦棠任首任巡抚,隶属陕甘总督;此前的政治中心伊犁由于先后割让了60万平方公里给俄国,此时已变成边陲,清廷决定新疆首府由伊犁迁至乌鲁木齐,并正式取消乌鲁木齐之名,定名迪化,以示「启迪教化」之意;

新疆建省后,西北布局为:西安将军与陕西巡抚驻西安、陕甘总督驻兰州、甘肃新疆巡抚驻迪化、伊犁将军驻伊犁、宁夏将军驻银川;原新疆境内的都统、办事大臣、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官职全部裁撤;

1890年刘锦棠离任后,俄国再次不断寇边,至日俄战争爆发前,陆续占领新疆约10万平方公里领土;俄国在内外新疆总共掠走70万平方公里以上土地;

1912年,满清灭亡,民国建立,甘肃新疆省正式改称新疆省;1928年底,国民政府北伐结束后,从甘肃分割成立青海省、宁夏省,形成今日西北五省区之局面。

(注:清季,只要是少数民族的原有行政军事制度改制与内地相同后,大多称为新疆;四川、云南都有新疆--新的疆土。)

在西北战事全面结束后,清国立即投入了另一场大战;法国在越南的步步北侵,终于将中国卷入了这场战争;而西方史学界普遍认为时任驻英法公使曾纪泽对于中法战争的爆发,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事中,他在外交交涉上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而这一点,在中国史上却只字未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