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王安石不僅和蘇洵,甚至跟他的兒子蘇軾、蘇轍都有很大過節。其中蘇軾、蘇澈的為官之後接連被貶,都與王安石有關。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王安石和蘇洵、蘇軾、蘇澈三父子不僅不是一路人,更是政敵。

當然了,蘇家三父子為什麼會和王安石成為政敵,實際上最大的原因還是來自一個人,即—歐陽修,因為他算這兩個人的共同恩師。最終令王安石和他們反目成仇的,也正是歷史上那場著名的變法運動—北宋王安石變法。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王安石在1042年中進士初登官場的時候,之後之所以可以平步青雲,實際上來源於歐陽修的舉薦,提拔和賞識。早在公元1037年的時候,王安石的好友曾鞏就向自己的好友歐陽修推薦過王安石,這個時候歐陽修已經是京中官員,而只有16歲的王安石還是愣頭青。

王安石進入官場之後,歐陽修不僅舉薦王安石為諫官,更為了照顧王安石,讓他做羣牧判官,方便照顧年邁的母親。宋神宗之後,王安石已經成為北宋宰相,為了振興國家,準備進行「王安石變法」,然而「王安石變法」畢竟觸動舊貴族階層的利益,此時的歐陽修也已經年邁不想折騰了,更不想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於是極力阻止「王安石變法」,為此師徒二人開始反目為仇。

問題問的是蘇洵和王安石的關係,為什麼一直都是講王安石和歐陽修的關係呢?這並不是我在東拉西扯,而是後者的關係將影響到前者的關係。

實際上蘇洵只比歐陽修小兩歲,更比王安石大12歲,但是很顯然他沒有王安石本事大,一直都考不中。公元1056年,蘇洵帶著兒子蘇軾和蘇澈進京考試,拜見歐陽修,歐陽修大為賞識,於是向朝廷舉薦蘇洵,甚至連宋仁宗都知道了他的名號。後來兒子考中,蘇洵也搞了個祕書省校書郎,後任霸州文安縣主簿的管。

所以看到這裡大家都知道了,蘇洵跟王安石比,一個是學渣一個是頂級學霸,一個就是個主薄,一個是當朝宰相,地位有如雲泥,看不對眼很正常。而更深層次的,蘇家有感歐陽修的提攜,所以全家都是堅定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是十足十守舊派,或者是是既得利益者。這是蘇東坡文采再好也無法掩飾的。

那麼對於王安石來說,他當然看不上蘇家三口了。


文人相輕,政見不同


他們所持的觀點不同


蘇軾之父蘇洵也是個才華橫溢之人,文人就是持才鄙世。王安石改革變法,觸動了部分人的利益,尤其是保守派的時候,蘇洵便公開和王安石作對了。從此,舌戰不斷。


文人相輕……這幾乎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改變的鐵律……

王安石被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極富遠見的卓識和智慧,遠非一般豪傑可比!

儘管蘇軾在文學方面的成就遠遠大於王安石,但其政治智慧比起王安石要遜色的多,所以,蘇軾比較保守的政治色彩也就不足奇怪了!


王安石作為改革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他的命運是多舛的,讓他在歷史上閃耀著光輝的是他的改革家形象,所謂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讓他走下歷史舞臺的也是他的改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作為積貧積弱的北宋王朝,王安石的眼光是獨到的,他看到了問題的所在,渴望著能通過改革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但在當時黨爭激烈的時代,沒有強有力的支持力,所以處處收到限制,尤其是那些文士集團,只知道舞文弄墨,對國家大事缺少全面的瞭解。所以他們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並不是從每一條改革的政令來分析他的利和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