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洱《應物兄》 | 一部「難以終結」的小說 公眾號 第1張

一.傳說落下了實錘

 

從2002年1月出版《花腔》以後,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室每一年的年度選題表裡都保留著一項:李洱新作。這一留就到了2017年底。新一年年度選題論證和組織會上,編輯這次底氣很足:李洱新作明年鐵定交稿,新書年內出版。這部曾以《焰火》《風雅頌》等各種暫定名留在選題表裡的作品,已經正式命名為《應物兄》。但他要求編輯嚴格保密,不能透露一個字,因為他不願受到幹擾。

 

算起來,在《花腔》《石榴樹上結櫻桃》之後,足足有十三年時間,李洱幾乎沒有再發表過作品,連中短篇的寫作都停止了。一個已經享有海內外聲譽的作家,又正當創作盛年,被各出版社、雜志社和媒體追問寫作動態,他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剛開始,他老老實實地說在寫長篇,編輯等啊等,催問下,他如實相告,已經寫了幾十萬字了,預計將達到百萬字。以後再問,對於作品的情況,他再也不願意透露隻言片語。編輯後來知道,這個時候他的電腦裏已經躺著200多萬字了。編輯倒數第二次登門的時候,看到他的電腦裏還保留著170萬字。

 

這些年,他的生活變化很大。首先,他和妻子從鄭州搬到了北京。這個適應期夠磨人的,對於這樣一個善於敏銳捕捉生活的作家,大概可以成為幾部小說的素材了。剛剛安定下來,他的母親突患重病,李洱是家中長子,又極孝敬父母,為了給母親治病,他和三個弟弟,在幾大城市求醫問葯。這期間,遵照母親的願望,他們夫婦要了孩子。

 

著名評論家王鴻生先生說,這些年李洱「忙工作、忙孩子、忙著替人做嫁衣、忙著組織和參與各類文學活動」,「又處在文學圈的漩渦裏,這個人承受了多少難產的焦慮和被嘲笑的尷尬?我們不知道。一邊在日常消耗裏談笑風生,一邊默默運斤、吐絲結繭,他是如何應對外在的壓力和自我的分裂的?我們也不知道」。

 

坊間有各種傳言,一說李洱在憋一個「大傢伙」;一說他大概永遠也交不了稿了!生活瞬息萬變,哪有寫十幾年還出不來的!他到底在做什麼?

 

200多萬字的稿子,經過十三年的錘煉,不知多少次披閱增刪,如今以近九十萬字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還有人願意讀這麼長的小說嗎?文學界將如何評價《應物兄》?

 

李洱《應物兄》 | 一部「難以終結」的小說 公眾號 第2張

李洱《應物兄》,人民文學出版社

二.一部「難以終結」的小說

 

「從春到冬,《應物兄》的故事時間最終被設置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某一年內。考慮到這部小說寫了13年(即從2005年開始動筆),加上不斷的推翻、改寫,又可以認為,故事的發生時間與作者的寫作時間基本是同步的。這就是說,李洱必須眼睜睜地盯著瞬息萬變的『當下』,不斷想像著『以後』,回憶和篩選著『過去』,並將其編織、縫入流動的『現在』。而這樣搖曳、動盪的內在時間意識,將註定這部小說是難以終結的,是永遠也寫不完的。由於『以後』在不斷湧入,『過去』在不斷發酵,『當下』的攤子會越鋪越大,寫作的週期將越拉越長,一切事物自行跳將出來,紛紛揚揚,根本無法預測也難以按條理作出歸攏。」

 

王鴻生先生的分析,正好指出了《應物兄》的結構特徵:其敘述關竅是,弱化線性邏輯對敘述的限制,移步換景,隨物賦形。在當代中國長篇小說已普遍接受西方敘事時間意識的情況下,《應物兄》無疑是回到了傳統的美學形態中。這部小說借鏡了經史子集的敘述方式,每個篇章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為標題,然後或敘或議、或贊或諷,或歌或哭,從容自若地鋪展開物、事、情、理。各篇章之間又互相勾連,不斷被重新組合,產生出更加多樣化的形式與意義。

 

《應物兄》裡面有一個重要人物,叫文德能,他談到自己一生想寫的一本書:

「他想寫的書就像一部『沙之書』。沙子,它曾經是高山上的岩石,現在它卻在你的指間流淌。這樣一部『沙之書』,既是在時間的縫隙中回憶,也是在空間的一隅流連;它包含著知識、故事和詩,同時又是弓手、箭和靶子;互相衝突又彼此和解,聚沙成塔又化漸無形;它是頌歌、輓歌與獻詞;裡面的人既是過客又是香客……」

在書的第94節中,芸娘說:

「一部真正的書,常常是沒有首頁的。就像走進密林,所見樹葉的聲音,那聲音又湧向樹梢,湧向頂端。」

 

按程德培先生的分析,可以把這看成是李洱關於書寫的理念,真正的書是無始無終、涵蘊萬物的。這個理念細致入微地體現在《應物兄》的寫作中,它敞開自己的時空並融入歷史的遠古的呼喚和滄海桑田的變幻之中,而它呈現出的當下和現實則是這樣一種辯證的存在,它出自於書中程濟世先生之口

「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人,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人,也不是儒家意義上的傳統的中國人。孔子此時站在你面前,你也認不出他。傳統一直在變化,每個變化都是一次斷裂,都是一次暫時的終結。傳統的變化、斷裂,如同詩歌的換韻。任何一首長詩,都需要不斷換韻,兩句一換,四句一換,六句一換。換韻就是暫時斷裂,然後重新開始。換韻之後,它還會再次轉成原韻,回到它的連續性,然後再次換韻,並最終形成歷史的韻律。正是因為不停地換韻、換韻、換韻,詩歌纔有了錯落有致的風韻。每個中國人,都處於這種斷裂和連續的歷史韻律之中。」

 

這當然也可以看成李洱本人讀史的非凡識見。

 

李洱《應物兄》 | 一部「難以終結」的小說 公眾號 第3張

著名作家李洱

三.需要留意「腳注」的奇書

 

很難想像,在一部小說裏,我們竟然會遭遇如此多的「引號」與「書名號」。《應物兄》借對話、講演、討論、著述、回憶、聯想,所引用和談及的中外古今文獻高達數百種。通過《詩經》《易經》《道德經》《論語》《禮記》《爾雅》《孟子》《墨子》《史記》《尚書》《華嚴經》《塔木德》《十戒》等經史典籍,以及《理想國》(柏拉圖)、《詩學》(亞里斯多德)、《五燈會元》(普濟)、《夢溪筆談》(沈括)、《周易本義》(朱熹)、《國富論》(亞當.斯密)、《哲學史講演錄》(黑格爾)、《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仁學》(譚嗣同)、《朝霞》(尼采)、《釋夢》(佛洛伊德)、《魯迅全集》、《人道主義書信》(海德格爾)、《江村經濟》(費孝通)、《偶然、反諷與團結》(理查德·羅蒂)等中外名著,大致可看出作者的思考背景和閱讀範圍。至於書中或展示、或引用、或杜撰、或調侃的詩、詞、曲、對聯、書法、篆刻、繪畫、音樂、戲劇、小說、影視、民謠、段子、廣告、脫口秀等,讀者則又一次體會到當年《花腔》作者卓越的敘述才能曾帶給讀者的驚艷,從這種百科全書式的追求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生物學、歷史學、古典學、語言學、藝術學、醫學乃至堪輿風水、流行文化等領域,做了大量案頭工作,其所積累和觸碰到的知識量堪稱浩瀚。

 

而「應物」二字,是李洱建立的文學道德。虛己應物,《應物兄》對物近乎於癡迷,李洱關於物的知識儲備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這部作品細致地描寫和提到了數十種植物,如鬆樹、茶樹、筕菜、玉米須、野蘭花、菖蒲、楷木、貓薄荷、煙葉、皁莢、苜蓿、獼猴桃;近百種動物,有貓、狗、螽斯、驢、白馬、鸚鵡、渡鴉、寒鴉、杜鵑、林蛙、土蜂;還有器物和玩具,如鼎、觚、爵、鍾、鼓、羊腸琴絃、玳瑁高蒙心葫蘆、鈴鐺、撥浪鼓;食物方面,則對仁德丸子、套五寶、魚咬羊、羊腰子、羊雜碎等,給予了不厭其詳的生動敘述。物有自己的故事。它們本是自足的存在,但一進入小說,便與人物、環境發生了意義關聯。

 

將海量知識揉入人物對話、情節敘述中,不斷衍生新的話語和知識關聯,生成新的文本,從而達到結構的擴大和意義的增殖。

 

當知識成為小說的一部分,讀者不得不需要時時留意「腳注」,它作為正文的重要補充,延伸出另一重文化的時空和意味以及文化人的遺傳密碼。

 

正是由於《應物兄》的主要人物是一羣大學教授和學者,知識和言談作為塑造人物、營造氛圍的重要手段,以不拘一格的形式沖破了小說這種西方舶來藝術的固有空間。「在《應物兄》裏,知識與知識的拌嘴,心智與心智的碰撞,觀念與觀唸的鬥爭,真理與真理的辯駁,便構成了知識生活本身的樣態。」(王鴻生語)

 

隨時隨地自由地引用和化入知識,是《應物兄》在敘述上的一大發明。另一個特別的貢獻是作者創造的主人公應物兄,作者賦予了他一個特徵:遵循岳父喬木先生的教誨,留校任教的應物兄,在公開場合盡量少說話,甚至不說話,「時間長了,他無師自通地找到了一個妥協的辦法,我可以把一句話說出來,但又不讓別人聽到,舌頭痛快了,腦子也飛快地轉起來了;說話思考兩不誤。有話就說,邊想邊說,不亦樂乎?」 應物兄的這一特殊本領,為敘述帶來了便捷通道,作品不必依賴第三人稱敘事的全知功能,能夠從容進入應物兄的內省活動,具備了第三隻眼。旁白、內心獨白、不便說出來的意見、不宜發表的評論,無法登臺的對話,甚至冷嘲熱諷都以一種知識者的言說方式得以自由地展開。

 

《收穫》主編程永新認為,這是李洱深思熟慮之後,為小說找到的一種特殊的敘事人稱方式。

  

李洱《應物兄》 | 一部「難以終結」的小說 公眾號 第4張

四.人人有性情

 

《應物兄》的中心情節是濟州大學儒學研究院籌備成立和迎接儒學大師程濟世「落葉歸根」。應物兄作為軸心人物,上下勾聯、左右觸及所有相關者。圍繞著濟大著名的幾位老教授:古典文學研究泰斗喬木、考古專家姚鼐和古希臘哲學專家何為老太太,還有世界級儒學大師、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程濟世先生,以及這些大師眾多的門生、弟子和友人,一場轟轟烈烈的儒學復興大業就此展開。由於茲事體大,引起領導重視,不僅濟大校長、常務副校長親自掛帥,省裏的領導也全力參與;由於建造太和研究院、恢復程濟世先生舊居原貌的工程復雜、涉及各方利益,於是引來了桃都山連鎖酒店老闆、養雞大王、內衣大王甚至全球資本巨鱷齊齊登場。就這樣,簡單變為復雜,明白變為微妙,原本的學術之事演變成了舊城改造、科技創新、引進外資等發展濟州經濟的大事。

 

作為一部超長篇小說,《應物兄》各色人等紛紜出沒,僅給予不同篇幅描寫和勾勒的鮮明形象就不下70位。人物遍佈政、商、學、媒體、寺院、江湖、市井,但主體仍是三代學院知識分子。老一代知識分子,除了程濟世,都是新中國歷史實踐的參與者、見證者,其中不乏文革時期在桃花峪蹲過牛棚的過來人。所謂中生代學人,或早或晚,都在1980年代接受了高等教育,與那個狂飈突進又難免「裸奔」的文化青春期臍帶相連。晚生代則成長於改革開放時期,是全球化、網際網路時代的產物。這類乎三個不同的「文化人種」。

 

如此眾多的人物,《應物兄》卻做到了「人人有其性情、氣質、形狀、聲口」。

「《應物兄》沒有用曲折動人的情節,也沒有用意識流手法,而是循日常的『言行舉止』,即時的『所感所發』,來塑造三代知識分子羣體的當下風貌,不僅有著充分的社會學和美學依據,而且也推陳出新地將《紅樓夢》每回都以『話說』、『卻說』起頭的全知敘事,改造成了『他見』、『我想』、『後來才知道』等更為自然的有限敘事。」(王鴻生語)

 

第一代學人的代表是濟州大學的四位老先生:姚鼐、喬木、何為、張子房。

姚鼐先生畢業於西南聯大,是聞一多先生的弟子,幼時曾住在二里頭的姥姥家,那裡是著名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夏文化中晚期的都城所在地。姚鼐先生雖然不寫詩,但一開口就詩意盎然。

「姚鼐先生說在暴雨中、在驕陽下,他的心緒會飛得很遠,彷彿可以看到成羣的鱷魚、孤獨的大象。大象,那古老的巨獸,在沿著河牀閑逛,用鼻子飲水,用象牙刨食,遇到母象也不急於交歡,顯得很羞怯,靜靜地等待著對方的反應。哎呀呀,都什麼時候了,還羞怯呢?完全不知道飢腸轆轆的的夏民們手持棍棒在逼近,在大象們的羞怯和潮汐般湧動的情慾之間,籠罩著末世的陰影,但人類文明卻正在拉開新的序幕。」(第9節「姚鼐先生」)

程德培先生認為,此段言說頗具李洱風範,令人過目難忘。

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喬木先生個性最為突出,他言詞犀利、性格倔強,寫得一手好字,但歷次政治運動,讓他懂得「世故」二字,「喬先生的話常常自相矛盾,歧義叢生,這就看你怎麼理解」。喬木先生說:「該長大了、成熟了。長大的標志是憋得住尿,成熟的標志是憋得住話。」雙林院士評價喬木先生:「過日子,你是浪漫主義者。寫詩,你卻說自己是現實主義者。」

 

研究西方哲學的柏拉圖專家何為老太太,其命運有點不濟,不僅早早出場便滑倒在地而臥牀不起,就是其得意弟子改換門庭而成為儒學家都不敢告知。當故事臨近尾聲,當人們對何為老太太漸已淡忘之時,老太太卻以「死亡」強勢復活,她在遺囑中將致悼詞的任務委託給早已散淡離開且被人認為是瘋子的經濟學家張子房先生,跟濟大哲學系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篤信「禮失求諸於野」的經濟學家張子房,現在隱身於一個大雜院,讓程濟世唸叨了一生的仁德丸子的始作俑者、會拉二胡的燈兒居然還活著,也住在這個大雜院裏。從民間的喫喝用度出發,張子房立志寫一部新的《國富論》,他給鄰人題的一幅不裝裱、不落款的字是:鑿破蒼苔地  偷它一片天。

 

李洱《應物兄》 | 一部「難以終結」的小說 公眾號 第5張

《應物兄》新書發布會現場

五.民族脊樑形象的塑造

在小說所描繪的眾多肖象中,雙林院士的形象讓人感動不已。他是喬木的好友,曾與喬木先生一同下放桃花峪。他是一個物理學家,下放期間即便在豬圈旁也不忘用算盤計算導彈運行數據,離開五七幹校後即隱名大漠,長年與家人不通音訊,妻子死了、埋了也不知道。到了有孫子的時候,還沒得到兒子雙漸的諒解。他多次悄然潛入濟大圖書館,只是為了看一眼可能來此查閱資料的兒子。他一直保持著讀古詩、打算盤、用毛筆寫字的習慣,與同代人用文言通信的習慣。他說服孫子入黨的理由是:「一個人啊,倘若沒有堅定的信仰,早上清醒,並不能保證晚上不糊塗,所以你要入黨。」

 

魯迅先生曾有著名的「民族脊樑」一說,雙林院士就是這樣的脊樑,在需要的時候,這樣的人會義無反顧,會挺身而出,默默扛起民族的重擔。他身上所凝聚的罕見品質,和現下的許多人文知識者不同,喬木先生雖然生性散漫,但內心深處是懂得並敬重他這位老友的。在妙語如珠的文人雅士羣裏,作者特意塑造了這一赤子般晶瑩、雕塑般肅穆的形象,使《應物兄》打開的這個世界,突然有了光,也有了重量。在眾多描述知識分子的小說中,《應物兄》中所刻畫的雙林院士和他所代表的一批傑出知識分子,使人感動不已。

 

小說所描述的第二代學人,其教育背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們是應物兄的同輩人。其中思想者文德能早逝,文德能的至交芸娘,是應物兄大學時代的輔導員,人格純正,思想如多切面晶體,她由考古學而現象學、語言哲學,一路走來。他們都是應物兄懷念和尊敬的友人,在他們身上凝聚和承載著一代人的情懷與思緒。對他來講,芸娘、文德能以及雙林院士的兒子雙漸。都是作為一種時代精神歷程的象徵而存在的。李洱在他們身上傾力甚多,關於他們的生活細節,讀來有如珠玉滿盤。

 

在第三代中學人中,芸孃的弟子文德斯,一閃而過的佛門弟子凈心,同樣讓讀者心生期許。

 

你很難相象,李洱可以在一部長篇小說中,成功地塑造出性情各異、精神世界各異、神情畢肖的各種知識分子形象,它確實讓人驚嘆不已。

 

六.一切誠念終將相遇

 

小說中,濟州大學的學術報告廳取名「巴別」。 巴別,即巴別塔。據《聖經•舊約》,古巴比倫人齊心協力建造通天塔,為揚自己的名,耶和華不願意了,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巴別塔因此功虧一簣。其實,不用上帝來幹預,人類的交流、文明的溝通是無比艱難的。

 

程濟世先生將濟大儒學院取名為「太和」。和,本指歌唱的人相互應和,後引申出平衡、相輔相成、多樣性統一等意思。所謂太和,就是最和、極和,「巴別」與「太和」,是小說所喻指的兩條道路,也是濟州大學從文化自卑開始轉向文化自覺的道路。然而,從巴別到太和,兩條路能否相交?能否走得通?路漫漫其修遠兮。

 

在這個意義上,《應物兄》就不僅是一部呈現、探索當代知識生活的百科全書,而且可以被視為一個關於當代文明困境的隱喻。作者心事浩緲,思想潮湧,令人驚嘆。

 

「以不同的視角去感應事物,接納它們並讓它們產生摩擦和爭吵,這也許是李洱式的幽默、戲仿和反諷,這也是他結構的生存法和關系學,他忠實於自己的經驗,同時也接受他人的經驗。所謂李洱式的東西,實際上就是不斷變化中的認知方法。」(程德培)

 

《應物兄》就是從各種不同的視度考察文明、歷史、思想,既梳理知識又解構知識,它是各種觀點的對話形成的場域,它既充滿了高度的質疑精神又最終在全書中形成了飽滿濃烈的情感和理想主義氣質。

 

作品裡有一段芸娘跟應物兄的對話,摘錄如下:

 

「你是不是也不喜歡我研究儒學,去研究那些故紙堆?」

當他這麼說的時候,他心中有涼意,就像下了雪。

「我可沒這麼說。聽說你們的研究院,名叫太和?」

「你是不是不喜歡這名字?」

「我也不喜歡自己。醫生說,你要再不好好注意身體,說不定哪天就倒下了。我倒沒被嚇住。一個哲學家,一天要死三次。為什麼要死三次,因為他對自己有懷疑,他不喜歡自己。孔子也不喜歡自己,也有很多人不喜歡他,不然不會成為喪家狗。如果人人都喜歡耶穌,耶穌也不會被釘上十字架。」

「這麼說,您沒意見了?

「對孔子,我是尊敬的。沒有喜歡不喜歡。你知道,我有時候會懷疑存在著真正的思想史學科,因為思想本質上不是行為,它只能被充分思考,而無法像行為一樣被紀錄。好像只有儒學史是個例外。所以,我對你研究儒學是理解的,充分理解。」

「謝謝您的理解。」

「小應,我知道,你研究儒學、儒學史的時候,你認為你彷彿是在研究具有整體性的中國文化。它自然是極有意義的。但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人,不是儒家意義上的傳統的中國人。他,我說的是我們,雖然不是傳統的士人,文人,文化人,但依舊處在傳統內部的斷裂和連續的歷史韻律之中,包含了傳統文化的種種因子。我們,我說的是你、我、他,每個具體的人,都以自身活動為中介,試圖把它轉化為一種新的價值,一種新的精神力量。」

 

 這是《應物兄》的基調和誠念。

 

「一切誠念終將相遇」,《應物兄》裏的這句話,意味深長。

 

李洱《應物兄》 | 一部「難以終結」的小說 公眾號 第6張

《應物兄》是李洱最新長篇小說,獲2018《收穫》文學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

一部《應物兄》,李洱整整寫了十三年。 李洱借鏡經史子集的敘述方式,記敘了形形色色的當代人,尤其是知識者的言談和舉止。所有人,我們的父兄和姐妹,他們的命運都圍繞著主人公應物兄的生活而呈現。應物兄身上也由此積聚了那麼多的灰塵和光芒,那麼多的失敗和希望。

本書各篇章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為標題,爾後或敘或議、或贊或諷,或歌或哭,從容自若地展開。各篇章之間又互相勾連,不斷被重新組合,產生出更加多樣化的形式與意義。它植根於傳統,實現的卻是新的詩學建構。 《應物兄》的出現,標志著一代作家知識主體與技術手段的超越。李洱啟動了對歷史和知識的合理想像,並將之妥帖地落實到每個敘事環節。於是那麼多的人物、知識、言談、細節,都化為一個紛紜變幻的時代的形象,令人難以忘懷。小說最終構成了一幅浩瀚的時代星圖,日月之行出於其中,星漢燦爛出於其裏。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本書中發現自己。 新的觀察世界的方式,新的文學建構方式,新的文學道德,由此誕生。

對於漢語長篇小說藝術而言,《應物兄》已經悄然挪動了中國當代文學地圖的坐標。

《應物兄》京東、當當預售已經開啟

掃描二維碼即可點擊購買!

京東

李洱《應物兄》 | 一部「難以終結」的小說 公眾號 第7張

當當

李洱《應物兄》 | 一部「難以終結」的小說 公眾號 第8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