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為黑,紙為白

三筆兩畫,神韻皆出

這就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留白

「留白」是以「空白」為載體,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加協調精美,將藝術創作渲染出更美的意境,是極具中國美學的一項藝術手法。

留白可以拓寬空間的層次布局,留下引人遐想的餘地,也可以虛實相生,計白當黑,於方寸之地勾勒世界。

一幅畫的留白,可以看出主人胸中的丘壑,境界的高下,以無勝有,以少勝多。

馬遠 《山水圖》

一般認為,中國畫中的留白藝術始於六朝,長於唐,興於宋,到了明清更是有了成熟的創作法則。

清代笪重光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石濤 《松風澗水圖》

書畫等藝術中的虛實觀念,源自先秦道家哲學中以虛無為本、有無相生的理論。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留白藝術一向具有虛實相生,黑白互依的均衡美、整體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均衡與統一。

而道家八卦中標誌的黑白魚樣式,即「陰陽魚圖」,正是由一個圓形內一黑一白的陰陽魚收尾相連互咬而成的平面構成,白中有黑點,黑中有白點,解讀著世間萬物生髮變化、循環往複、無窮無盡。

吳作人 《池趣圖》

中國畫中,構局關乎氣運的變化,氣的遊走。畫中的四個角,正是極為重要的「氣」的進出之處,稱為「氣口」,一般有兩個或三個角須守住,留一個,透氣,這樣畫才可以「呼吸」,這就是氣運生動。

其中,畫面的右下角尤為重要,一是人的視線習慣總是遊走落點在右下角,而且其中蘊含的中國哲理也是極為深刻的。

趙佶 《梅花綉眼圖》

以十二地支標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至右下角正是「亥」位。

這個位置,可舉李迪《風雨歸牧圖》為例,畫中左上角沒有繪製其他事物,形成留白,相對其他三角成為「氣口」,一切風雨動勢、氣勢,均由左上向右下壓來,而牧童的一頂竹笠正好被風雨吹下,落在「亥」位。

李迪 《風雨歸牧圖》南宋

這是全幅氣機的結穴,氣之流走運勢匯結於此,全幅都在動觀風雨之中,尤見生動。

而南宋的馬遠就鍾愛畫一個角落,被稱為「馬一角」。如《寒江獨釣圖》,一葉小舟,一垂釣漁翁,無水,卻讓人有煙波浩渺之感。這就是留白的魅力,只是空白,給人的,是充分的想像餘地。

馬遠 《寒江獨釣圖》南宋

另有齊白石畫蝦,透明的群蝦,從不畫水,寥寥幾筆勾勒上水草,竟有滿紙的水汽淋漓,不見水波,卻有水中游弋的感覺。同樣的,徐悲鴻畫馬,馬蹄飛馳,滿屏風的速度。

齊白石 《蝦》

徐悲鴻 《馬》

另一方面,與留白相映成趣,也是存在整體均衡感的是「補白」,在空曠,有些偏重的畫面上,通過題字或是蓋章來保持整體畫面的平衡,這也是中國畫創作中常見且重要的技法。

八大山人的《游魚圖》,畫面空白佔到9/10,於是左上有印章,有題詞,既達到畫面均衡的效果,同時,通過文字內容和提示,也是豐富了畫面整體想表達的意義。

八大山人 《游魚圖》

中國風景攝影中,素色背景,大面積留白,濃淡相宜,令人回味無窮;中式經典建築中,偌大空間的留白,與古典韻味的傢具,虛與實的對比,一種空靈深遠的意境油然而生;插花藝術中,一葉一枝,處處應運而生,錯落有致,有著留白與線描的趣味,點綴了整個空間。

同樣的,人生,也需要留白,才能走得更遠。人們每天都忙忙碌碌,為了家庭,為了地位,沉溺於瑣事,煩躁與疑惑充斥著人生。

沒有留白的人生,又怎麼去享受心靈的寧靜和精神的愉悅。

在這個世界上,有時留白也是生活的藝術之一,在激流勇進後,記得在水中蕩漾一會兒,沒有瑣事,沒有煩惱,只是留一片空白給予生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