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特務統治機構,它們最初的設立是為了加強專政集權,後來反而成了亂政的根源。

整個明朝,特務統治的恐怖氛圍一直盤踞在中原大地上,死於錦衣衛和東廠、西廠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不計其數。這樣無節制的濫捕濫殺雖然有效壓制了社會各階層的反抗,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百官、民眾與皇帝離心離德,甚至於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亡於廠衛。

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末代皇帝朱由儉,他們對自己任命的各級官員心存疑慮,於是豢養了一批鷹犬,專事跟蹤、偵探、偷聽、暗訪不忠於朝廷的官民。

特務統治的惡劣開端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加強對百官臣子們的監視,洪武十五年(1382),「改儀鸞司為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成為他加強集權統治的重要手段。

錦衣衛因穿橘紅色服裝,騎馬,又被稱為「緹騎」。明初只有數百人,到了明中後期發現到十幾萬人之眾。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由朱元璋的親信武將擔任。

作為皇帝的私人部隊,錦衣衛除擁有侍衛職權外,還有巡察、緝捕、審問的大權,後來又擁有了自己的監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犯人,不必經過司法機構和正常司法程序。

朱元璋的目的就是要監視羣臣、杜絕營私舞弊、結黨營私。然而朝野上下那有那麼多大奸大惡之人,但錦衣衛的官校們為了表功,往往捕風捉影、濫殺無辜、製造冤案。

錦衣衛的肆意濫行激起民情沸騰,以致怨聲載道。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認為皇權己經牢固,不再需要一種特殊的機構來鞏固自己的勢力,便下令焚毀錦衣衛的刑具,所押囚犯轉交給刑部審理,同時下令以後一切案件歸三法司審理,錦衣衛被廢除。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的身份登基,國內政局還不穩定,自然需要特務機構幫助其鞏固統治,因而恢復錦衣衛,並由北鎮司專門處理。

永樂十八年(1420),朱棣又另設東廠,由宦官統率。成化十三年(1477),明憲宗朱見深設立西廠,由太監汪直統領。

縱觀整個明朝,緹騎四齣,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錦衣衛的監視之下,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因此,明朝實行的特務統治,除了在朱元璋時期尚起過一些作用外,在客觀上造成了統治集團的分裂。統治階層內部爾虞我詐、相互傾軋,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一直到明王朝滅亡,錦衣衛才最後停止活動。


朱元璋登上九五之尊龍袍加身後,廢丞相權分六部,設立內閣,也就是皇帝的祕書處,幫助朱元璋處理朝廷事務,這是中央層面。在地方上,老朱便改組當年打天下時保護老朱的警衛隊,設立錦衣衛監管地方,如果發生案件無需通過刑部,直接彙報給皇帝,其實錦衣衛是一個祕密警察組織,替老朱監管地方的百姓和官員,防止地方官員和百姓有謀逆造反之心,換言之,錦衣衛的存在就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一個重要的工具。

錦衣衛最早是朱元璋打天下的時身邊的一個衛隊,這支部隊負責保護老朱的安全,在打天下時也監管行運,同時也掌握一定的司法權,在朱元璋登基時,他正式開始把錦衣衛變成一個祕密警察組織。皇帝下轄六部中有一個刑部,刑部掌管全國的刑獄司法,如果有案子從縣級到刑部有一套完善司法體系,但老朱直轄的錦衣衛,可以不按照任何法律形式想抓誰就抓誰,只要在你面前掏出錦衣衛的牌子,被抓到錦衣衛大獄裡面,進去之後你就一定是有罪的,在明朝經常出現人口神祕失蹤的現象,這個人昨天還跟我一塊喝酒,今天砰一聲沒了,人間蒸發,大多數就是被錦衣衛抓走的。

朱元璋那時候還有一檔子事,有一個文學使官叫錢宰,本來這個人懶散慣了,有一天這哥們被徵召去寫書,晚上寫書下班晚,早上上朝起來還早,這哥們天天這麼早起受不了啦,有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感覺太累了,提筆寫了一首詩:

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

何時遂得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

意思是四更敲鼓咚咚我就起來上朝,到了午門我就喘啊,有人又說我遲到了,哎,我的人生理想是什麼呢?睡啊,睡啊,睡啊,早上起來誰也不要喊我,直到我餓的受不了了,聞著午飯的香味才起牀,人生之極樂也,寫完把筆一扔,鑽進被窩睡覺,明早還得早起。第二天下朝朱元璋就把他留下來了,昨晚寫詩啦?這哥們傻了,我寫了嗎?我給你改了一個字,你寫的不對,誰嫌你遲到了,你有謗君之意你知道嗎?我給你改成: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憂遲。一片忠君愛國之心則躍然於紙上。你拿回去吧,這哥們嚇的 ,把腦袋磕的,都快死了,這輩子再也不寫詩了。昨晚在被窩裡寫的詩早上皇上給改好了,這事就是錦衣衛乾的,錦衣衛的眼線遍佈全國,何況這京城的官員家中。

錦衣衛興盛於朱元璋時代,但在後來的永樂年間出現了東廠,明憲宗時期出現了西廠,錦衣衛的職能被有所削弱,但錦衣衛一直存在到明超滅亡。錦衣衛的出現,也使明朝的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達到頂峯!


錦衣衛是明朝的一個特務機關,最早的錦衣衛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設置的,其特點如下:

動機和目的:維護皇權。

具體職責:朝堂上監視官吏,江湖外監視並鎮壓反叛

主要特點:由皇帝直接指揮,對皇帝負責

讓我們來看看錦衣衛誕生的歷程

時間追溯到1360年,當時朱元璋的頭號還是吳王,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水軍,在鄱陽湖鏖戰數月,並最終取得勝利。戰鬥數月,朱元璋卻毫髮無損,當時保護朱元璋的親兵出了大力氣。而這羣親兵,就是後來錦衣衛的原型。

而在大明在建國後,朱元璋為了維護皇權,再加之本性猜忌多疑,為了更好的監控大臣,便大量使用密探,而這逐漸成為明朝特務機構的雛形。

時間到了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正式撤掉自己的私人衛隊,並將他們包裝成了一個全新的組織機構——錦衣衛。通過《明史.職官五》記載:「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盜賊姦宄,街塗溝洫,密緝而時省之。」

這裡明確界定了錦衣衛的三種職權:

1. 侍衛,錦衣衛擁有自己的武力,用以拱衛皇帝;

2. 刑獄,錦衣衛擁有監察權,還設立了臭名昭著的詔獄;

3. 密緝,是錦衣衛作為特務機構的具體表現。

但是朱元璋清楚的知道,錦衣衛是一把利刃,傷人的同時也能傷己。於是在駕崩前夕,朱元璋以「非法凌虐,誅殺為多」為理由,裁撤了錦衣衛,並且表示永不啟用。

朱元璋之所以廢棄錦衣衛的原因,也在於官員集團已經被整頓的差不多了。尤其在藍玉案之後,朝堂上已經沒有能夠威脅皇權的大臣了。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正式下令「詔內外獄無得上錦衣衛,大小鹹經法司」。雖然朱元璋裁撤錦衣衛的決心很大,但是請神容易送神難。錦衣衛對於皇權的誘惑,很像是毒品。只要嘗了一口,就再難忘記。

後來燕王朱棣借朱元璋駕崩、大明主幼臣疑,而且得力官員被大批屠戮的特殊機遇,起兵奪了帝位,世稱明成祖。朱棣得位不正,急需特務機構,幫助他壓制臣民對他的不滿,於是便重開錦衣衛,並恢復錦衣衛的所有權力。

在明成祖時期,錦衣衛的職責,基本為明暗兩種:

明面:作為皇帝的衛隊和儀仗隊,穿著飛魚服、配上綉春刀,跟在皇帝左右。基本上是展示皇權威嚴,作為近侍而存在。

暗面:主要由錦衣衛的北鎮撫司負責,這就是電影《綉春刀》裡面沈煉所在的部門。這一部門越過當時的司法機關,直接聽從皇帝的命令。負責偵察、抓捕,審查、暗殺等各種工作。

在錦衣衛的北鎮撫司中,最為臭名昭著的部門就是「詔獄」了。很多大臣寧願死在錦衣衛的的手中,也不願進入詔獄受罪。而這一場景,在電影《綉春刀》裏也有所體現。

而明朝的皇帝,因為錦衣衛的權力太大,出於制衡的角度而成立了東廠。但是東廠的權力又太大,於是出現了西廠。特務機構就像是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開之後,終明一朝都沒有徹底關上。

而錦衣衛這一機構在隨著李自成滅亡明朝之後,正式結束了長達262年的歷史,成了明朝的陪葬品。


錦衣衛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檢查百官,防止官員之間結黨營私互相串聯,這是直屬於皇帝的情報部門,是作為皇帝在官僚體制內部的耳目存在的。

錦衣衛類似的組織自古就存在

錦衣衛不是明朝獨有的機構,在之前的歷朝歷代都有類似的組織存在,像是漢朝的繡衣使者,唐朝的武則天直屬梅花內衛等等都是直屬皇帝的情報機構,作用大同小異。因此在明朝開國之後設立錦衣衛也就不會奇怪,這也是歷代帝王的共識,為的就是以正視聽不被其他人誤導了自己的判斷。

錦衣衛在明朝幾經變革

錦衣衛的誕生和朱元璋的重典治國有很大的關係,錦衣衛設鎮撫司一度掌管了絕大部分的刑獄案件但是手段過度,隨後朱元璋將刑獄交由法司處理,錦衣衛氣勢被打壓。朱棣當權之後設北鎮撫司主掌詔獄,錦衣衛再次成為皇帝的心腹,也是在這個時候另一大機構東廠出現。隨後東廠的勢力逐漸超越錦衣衛成為上下級關係,隨後明憲宗時期又設立西廠,在大太監劉瑾出現之後又設立內廠轄管東西廠以及下屬錦衣衛,最終在明朝國滅之後錦衣衛也是消亡了。

聽風者說

其實錦衣衛類似的機構一直都在歷朝歷代以及各個國家延續著,只是他們的名稱已經不叫原來的名字了,但是所做的事情以及所具有的權利都是一樣的。


甲辰設供(換提手旁)衛司,隸屬都督府。未過多久,改供衛指揮使司,尋改都尉司。洪武二年定為親軍都尉府,統中左右前後五衛軍士轄儀鸞司。十五年罷府和司,置錦衣衛親軍指揮使司,鎮撫司理刑名兼管軍匠。成化十四年給印。凡十八所:錦衣中左右前後五所領軍士。鑾輿,擎蓋,扇子,旌節,旙x,班劍,斧鉞,戈戟,弓矢,馴馬。領將軍校尉。馴象領象奴。上中,上左,上右親軍分領將軍力士。錦衣衛掌侍衛之事,以都指揮都督領之。護駕,直宿,巡察。督設鹵簿儀仗,日夜巡察。與三法司勘事刑輿。監視比試拼槍。鎮撫司理詔獄,可直達。經歷一人,吏百五十九人!


機構介紹:錦衣衛,全稱「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前身為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

「明初,置拱衛司,秩正七品,管領校尉,屬都督府。後改拱衛指揮使司,秩正三品。尋又改為都尉司。洪武三年,改為親軍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後五衛軍士,而設儀鸞司隸焉。四年,定儀鸞司為正五品,設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罷儀鸞司,改置錦衣衛,秩從三品。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明成祖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

設置錦衣衛背景:朱元璋設置錦衣衛以消滅功臣為目的,羅織罪狀,置無罪者於死地。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下一代皇帝駕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幾興大獄,假借若干由頭,把輔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屠戮殆盡,《明史·刑法志》記載:「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且四萬。」足見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術不正的產物,所以其後遺症也特別嚴重。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不過,始作俑時心術已壞而造成的弊政是難以斷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奪得帝位時,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統治又恢復錦衣衛。明初兩代皇帝重用錦衣衛,其後,有明一代,此弊終難去矣。

在明代200餘年的歷史中,錦衣衛始終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它聽命於皇帝,又受制於宦官;它對加強皇權居功赫赫,又因恃權妄為而劣跡斑斑;它力圖維護明朝的統治,卻又為明朝的滅亡種下了禍根。


3天前 · 歷史領域創作者

錦衣衛是明朝存在於宮廷之內的武裝組織。

建立時皇帝理想中是這樣:一個只受我管轄,只忠心於我,幫我監督百官,發掘百官的祕密,收集情報,誰不聽話就給我抓過來的組織。同時在百官面前能起到威懾的作用。

實際上:誰有權利就跟在誰屁股後面,誰給好處就是誰的爪牙。明朝時宦官當道,所以錦衣衛都依附在宦官之下,因為要製造很多冤家案,所以就想出來很多毒辣的手段。後來就變成了,一個殺人不眨眼、一個專門圖害忠良,被人利用沒有靈魂的邪惡組織,一件邪惡的工具。


動機和目的就是監視百官,以免出現動亂和奪權現象,直接對皇帝負責。演變過程應該是皇帝親信衛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