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只是皇帝手裡的一把刀,想用的時候便鋒利,不想用的時候便封存,除了辦案,他們也有其他的工作,他們執行的,都是皇帝的意思。

至於明朝滅亡時,錦衣衛的去向,可以從魏忠賢倒臺前後說起,魏忠賢巔峯時,身為錦衣衛指揮使的田爾耕依附九千歲,被稱為其手下「五彪」之一,在此期間,錦衣衛當然完全被東廠壓制,只是其手下抓人拿人,刑訊審問的工具。

崇禎登基,閹黨倒臺後,田爾耕也被清算處死,繼任錦衣衛指揮使的是駱養性,駱養性是駱思恭之子,而駱思恭在萬曆朝擔任錦衣衛指揮使長達四十二年,他麾下的錦衣衛主要職責轉向了對外作戰,刺探情報、傳遞信息乃至直接參與作戰都有參與,為萬曆三大徵立下汗馬功勞。

不過在崇禎手下,駱養性並沒能像乃父一般立下功業,主要原因是崇禎並不重視錦衣衛,把其晾在一邊,崇禎一朝,錦衣衛都沒有什麼存在感,最終導致駱養性下臺的,是他的貪腐被崇禎發現,最終被罷免。

不過繼任的最後一位錦衣衛指揮使吳孟明並不比駱養性好到哪裡去,他接任時已是崇禎十六年,離明朝滅亡只剩一年,在此期間,他所做的除了大肆斂財再無其他作為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破之時,錦衣衛跟其他軍隊沒什麼兩樣,有戰死,有投降,有逃遁,有隱姓埋名。

由此,從明初延續至此的錦衣衛也成為了歷史,世間也再無大明錦衣衛指揮使一職。至於南明幾位,都是光桿司令,不在討論之列。

還有人說,錦衣衛被清朝接盤的,被改名為鑾儀衛。不過鑾儀衛只是繼承了錦衣衛負責的儀仗功能,而沒有了緹騎偵訓職能的錦衣衛,還能稱為錦衣衛嗎?所以小院認為,說鑾儀衛是錦衣衛的延續,只是牽強附會而已。


李自成進京末代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投降了李闖,李自成兵敗一片石後,駱養性又投降了多爾袞,在天津做官期間因為私自會見了北上的南明使團被免官革職,結局是病死在了家鄉。錦衣衛整體在順治朝被清政府收編,取消了緹騎偵訓逮捕的特權,只負責清政府皇帝的鑾駕儀衛,幾年後改名叫做鑾儀衛一直到大清覆滅。


一朝天子一朝臣,錦衣衛聽命於皇帝,一旦亡國,樹倒猢猻散,錦衣衛也就只能作鳥獸散,各自謀出路,也不排除有的投了李闖王,有的投了清廷!


錦衣衛巔峯時期是在明成祖朱棣時間,倍受當時的喜愛和使用,用來懲治下邊一些對自己不臣服的官員部下,後來到了木匠皇帝之後便再重用,一直在宦官底下辦事,到了後期明滅亡後,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被清軍打敗後,又被清朝收編, 改為皇帝專用的「鑾儀衛」一直到清朝滅亡。


養尊處優久了,除了會欺負老百姓,別無用處!


死的死散的散改編的改編。


錦衣衛是唯一一支忠於明皇室的軍隊 不論在土木堡 還是李自成攻下北京 錦衣衛都只一個選擇

就是戰死 比大批投降的東林黨人好多了

在外地的錦衣衛大多隱姓埋名了


後來的粘桿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