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

李隆基,是太平公主的哥哥相王(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孩子。先被封為楚王,後被封為臨淄王。

公元705年,唐中宗李顯在羣臣的擁戴下,趁著武則天生病時機發動神龍政變,至此被武后霸佔15年的大唐天下又重新回到了李氏手中,不過由於李顯的懦弱無能再加上對韋皇后的無限放縱,導致朝政大權逐漸被韋後一族掌握,韋皇后不再滿足於一國之後的位置,她也想效仿武則天建立一個新的王朝,為了完成自己的野心,韋皇后趁李顯不備,將其毒死。

為了避免李唐再次落入異性之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決定發動政變來推翻韋太后的統治,此次政變即為唐隆政變。

唐隆政變之後,唐睿宗李旦被擁立為帝,太平公主因擁帝有功被封萬戶,並且仗著唐睿宗的寵愛開始真正的由幕後走向臺前幹預朝廷政事,唐睿宗對她言聽計從。當時朝中的七個宰相,就有五個出於公主之門。掌管禁軍的將軍常元楷、李慈等人,經常私自謁見公主。

太平公主在誅殺韋皇后一夥前後,與李隆基的關係是不錯的;李隆基也藉助太平公主的力量壯大自己。後來,唐睿宗將李隆基立為太子時,引起了太平公主的不滿,因為權力之故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關係開始產生裂紋,李隆基成為太平公主新的政敵。

她怕精明幹練的李隆基對自己在政治上不利,打算立一位軟弱無能的人為太子,這樣自己就可以長久專權。於是她指使心腹製造流言蜚語,在太子身邊安插親信,監視太子的行動。甚至親自攔住上朝的宰相,要求他們廢立太子。

面對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結黨營私活動,李隆基深感不安,姑侄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公元712年,唐睿宗下詔傳位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

太平公主見大勢已去,企圖作最後掙扎,圖謀廢立。並勾結宮人元氏,在御膳中下毒,打算毒死李隆基。這些陰謀均沒有得逞。

公元713年七月,李隆基先發制人,突然起事,與親信率家兵三百餘人,首先殺了太平公主安插在身邊的朋黨,然後追捕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驚恐萬狀,先逃入南山寺,三日後返回家中,此時,太上皇唐睿宗出面勸阻李隆基放過她,但唐玄宗沒有心慈手軟,還是殺掉了曾經的親密戰友,後來的政敵。


歷史上皇權的爭奪總是充滿著你死我活的血腥鬥爭和殘忍殺戮。在通往最高權利的道路上,父母,兄弟反目成仇,親情成為了脆弱的犧牲品。在他們心中權利是至高無上的。一切的一切都要給權利讓路。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是唐朝很有影響力的兩個歷史人物。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女兒,李隆基則是武則天的孫子。兩個人的恩怨還要從武則天時期說起。當初武則天退位的時候,還是把自己的兒子李顯重新推上了皇位。李顯在位的時候重用自己的韋皇后,韋皇后為人狡詐狠毒,利用手中的權利排除異己,獨攬朝中大權。不僅縱容家族成員,而且貪污腐化嚴重。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年富力強的李隆基與他的姑姑太平公主組成了政治上的聯盟,為了不讓大唐江山旁落他人共同把鬥爭的矛頭指向韋皇后。在隨後的鬥爭中,姑侄倆齊心合力,最終扳倒韋皇后,斬殺其家族成員。為大唐江山政權的穩定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除掉韋皇后,隨即廢了韋皇后兒子的皇位,擁戴李隆基父親李旦做了皇帝。此時的姑侄兩個在政治利益上基本處於平衡時期。後來隨著李旦立儲一事,兩個人在權利上的平衡點被打破。本來太子按照祖訓應該是李隆基的大哥來做。但是李隆基大哥非常仁厚,堅辭不受,於是李隆基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太子。權利的天平倒向了李隆基一側。李隆基手握重權後遭到太平公主的嫉妒。姑侄兩人政治聯盟開始出現破裂。太平公主利用手中權利曾一度聯合部分朝中大臣上書皇帝李旦,以李隆基不是長子為名,要求廢掉李隆基的太子地位。不過在皇帝李旦的斡旋下才未得逞。後來太平公主多次對李隆基實施暗殺活動,最終都被李隆基有驚無險的瓦解掉。隨著雙方矛盾的深入,皇帝李旦內心深感不安,為了大唐江山社稷的穩固發展,皇帝李旦決定二次退位,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李隆基。

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之後,太平公主深感不安,遂和朝中大臣密謀推翻李隆基的政權。怎奈年富力強的李隆基先發制人,迅速控制了太平公主,並賜其自盡身亡。隨著太平公主極其黨羽的全部剷除,李隆基的皇權宣告穩定。至此大唐逐漸走上輝煌盛世的時代。


從公元705年到713年這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唐朝至少發生五次既遂、未遂的政變,其中李隆基就搞了兩次,一次是他和太平公主合謀的唐隆政變,幹掉了他伯父唐中宗的家族,一次是他為了誅殺太平公主、從自己老爹唐睿宗手中徹底奪權的先天政變。

一、李隆基和他姑姑太平公主在武則天時期共同的困境,促使他們最初同舟共濟

李隆基他爹唐睿宗李旦是武則天最小的兒子,而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幼女,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傳說,太平公主不但得到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寵愛,在諸位兄長中也頗受呵護。但是,武則天想要當皇帝,於是和他姓李的兒子們產生了巨大矛盾。武則天長子李弘據說是病死,但也有人懷疑是武則天害死。其次子李賢肯定是武則天賜死的。唐高宗死後,武則天立他第三個兒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後即廢掉,又立李旦為帝,再次廢掉,自己登基當了皇帝,建立武周王朝。

在武則天當皇帝的時期,李家子孫處境艱難,即便身為武則天的兒子、孫兒,也都個個被囚禁多年,甚至遭到虐待。李顯和他後來的皇后韋後,數度陷入絕望,李顯幾次想要自殺,被韋後所阻攔。而李旦及其兒子們的境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李隆基的母親因為不清不楚的巫蠱案件,被武則天賜死,李旦也險些落入酷吏手中遭殃。唯有太平公主,因為是武則天的愛女,又是武家的媳婦兒,因此沒有遭難,但也過得小心謹慎。

出於共同的困境,在武則天晚年,當唐朝宰相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705年正月)逼武則天讓位給李顯的時候,太平公主等人發揮了自己的重要作用。唐中宗複位後,給李旦、太平公主巨大的榮耀和權力,當然,與李顯同患難的韋後、安樂公主(中宗韋後愛女)也掌握了巨大權力。

二、李顯、李旦、太平公主兄弟兄妹三系的權力平衡,因為李顯的去世而被打破,唐隆政變發生,唐中宗一系被滅

雖然史書上都寫著唐中宗是被韋後、安樂公主所毒害,很多電視劇也這樣演,但是其中大有蹊蹺,說起來,韋後因為淫蕩被發覺、安樂公主因為想當皇太女不成而記恨其父,從而謀害唐中宗的理由其實很牽強,反倒是她們毒害唐中宗的政治風險非常的大。

只能說,唐中宗突然去世,以李顯被害為藉口,準備已久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起來,突然發動了唐隆政變。這場政變中,韋後、安樂公主被殺,唐中宗之子少帝李重茂被廢,後來蹊蹺而死,唐中宗一系在後來的清理活動中,被完全肅清。

在唐隆政變中,到底李隆基是主謀,還是太平公主是主謀,這也是有疑問的。總之,兩個人共同把李旦再次推上了皇位,是為唐睿宗。唐睿宗鑒於二人的大功,立李隆基為太子,而太平公主實際上掌握朝廷大權。

三、唐睿宗在兒子和妹妹中間尷尬的處境,以及唐睿宗到底偏向於誰?

唐睿宗複位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因為各自掌握大權,矛盾越來越深。據說,太平公主想讓睿宗廢了李隆基,造了許多謠言,其中甚至包括天象的變異,說李隆基要造反之類的。而唐睿宗呢,不但沒有聽信謠言,反而借天象的變異,實行了內禪,將皇位讓給了李隆基。據此,很多朋友認為,唐睿宗其實是站在兒子這一邊的。其實大大不然。

唐睿宗雖然禪位,但大權仍然操在他這個太上皇手上,可謂讓位不讓權,而朝中的關鍵大臣呢,大部分都是太平公主一系的人。後來,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除了賜死太平公主,幾乎殺光太平公主全家,還殺了三個宰相,那都是太平公主的人。由此來看,唐睿宗其實是中立的態度,給李隆基以皇帝的名分,但當更願意用太平公主的人,認為太平公主在他在世時掌握大權更安全。

公元713年七月,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名義是誅殺了太平公主一系,實際上是迫使其父完全交權。太上皇親自懇求李隆基放過他姑姑一命,但李隆基除了留下了和自己交好的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簡外,將太平一系全部誅殺。後來,薛崇簡被貶謫,鬱鬱而終。

四、這段歷史是做為勝利者的李隆基書寫的,因此頗多疑案

唐中宗之死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就有問題。唐隆政變的主謀人是誰?這也是個問題。唐睿宗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是非是怎麼看的?這也是一個問題。然而,最終的記錄是,唐中宗被他患難與共的老婆和女兒殺了,李隆基通過發動唐隆政變拯救了唐朝,在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爭鬥中,李旦全力支持李隆基,退位讓權那都是甘之如飴。

(本文為星火辰原創,圖片來自網路,更多內容請關注星火辰頭條號)


謝謝悟空邀請。

所謂前有車後有轍,有武則天稱皇在前,我想太平公主肯定是有如此的想法,她也一直在這種道路上前進,到李隆基剛登基時,太平公主已經掌握朝堂上的一半權利,李隆基為了不當傀儡,只有奮起反抗。太平公主失敗被殺,沒有當成武則天第二,可能也跟太平公主身上有一半的李氏血統有關吧,對李氏一直有一種洗脫不去的感情,學會了武則天的野望,但是沒有學會武則天的冷血無情和果決,心存憐憫之心,所以失敗再所難免。

劇照,太平公主

705年,武則天被迫退位,李顯登基為帝(太平公主三哥),太平公主逐漸走上朝堂,積極參與政治。710年,李顯被他老婆韋後與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李旦繼位(太平公主四哥,李隆基的父親),因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參與了誅殺韋後的行動,擁立四哥李旦複位立功,太平公主因功而封萬戶,為唐朝公主權勢之頂峯,李隆基因功封為太子,李旦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很是信任。

史料記載:每當宰相們奏事的時候,李旦就要詢問:「這件事曾經與太平公主商量過嗎?」接下來還要問道:「與三郎商量過嗎?」在得到宰相們肯定的答覆之後,李旦才會對宰相們的意見表示同意。

劇照,李隆基

但是也是李旦的這種信任,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埋下一根刺,讓他們倆從親密的戰友關係轉化為敵對關係。

710年李旦繼位後開始,因為李隆基為太子後的種種作為,讓太平公主感受到了威脅,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也為了心中那顆帝王心,太平公主便開始派人監督李隆基的一舉一動,給李旦打小報告,妄圖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扶持一個軟弱的太子上位,但是被李旦發覺並反駁了。

712年李旦因身體虛弱,或者是實在沒辦法調和太平和兒子之間的仇怨,主動退位與李隆基,太平阻攔失敗。

李隆基登基後,可能始終覺得太平是自己親姑姑,為了李旦上位付出甚多,或者是因為政權還不穩固,所以一直沒有出手對付太平公主。而太平公主把李隆基登記後的示弱,視為軟弱,掉以輕心,愈發跋扈,繼續專擅朝政。自覺掌握大局的太平,準備聯合手下大臣廢除李隆基,但此計未成,太平又收買宮女妄圖下毒暗害李隆基,被察覺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關係降到冰點。最終在713年李隆基先發制人,發動"先天政變",發兵殺死太平公主親信數人,太平公主棋差一招,見親信被誅盡,不得不暫時逃入佛寺躲避,自知無法翻盤於三日後返回家中。李旦出為太平公主求情,但是被李隆基所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

劇照


唐玄宗畫像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鬥爭主要在以下一個方面。

1. 在博得李隆基父親李旦的信任。由於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實施了誅殺韋後行動,實現李旦複位,自此太平公主在李旦面前得到十分信任,她通過參與政事,實現自己在朝政中的權力地位,來抵抗和分解李隆基的權勢,以此來逐步打壓李隆基。

影視劇中的太平公主

2. 太平公主憑藉自己擁立李旦複位的功勞而受寵,每每有重大朝政需要決策的時候,李旦都要提前徵求太平公主的意見。太平公主依靠這個,逐漸在朝中培養勢力,官員的升遷謫貶都掌握在她的手中,權力甚至一度超過皇帝李旦。通過集團勢力的培養來逐漸確立自己的權力地位,削弱李隆基的地位和權勢。

3. 暗中監視李隆基的一舉一動。派人監視李隆基的一舉一動,任何細節都不放過,而且還在李隆基身邊安插眼線,確保隨時隨地掌握他的行動,一旦發現不利於自己的行動立刻採取應對措施。

4. 暗帝散播謠言,動搖太子李隆基的地位,爭取將他廢掉。由於懼怕李隆基的實力和能力,太平公主暗中散播李隆基並非皇帝的嫡長子,因此不應該被立為太子。還是父親李旦頒布詔書才免除流言蜚語。

影視劇中的唐玄宗

5. 李隆基為了大唐的穩定和父親的帝位一直在暗中忍辱負重,並主動上書將擁護自己的宋璟和姚元之以鼓動姑侄不和名義趕出京城,暗地裡做好反攻的準備。

6. 發起謀害李隆基行動。713年,太平公主聯合竇懷貞等大臣企圖發動政變廢掉唐玄宗,又聯合宮女毒害唐玄宗。面對嚴峻的形勢,李隆基接受大臣的建議,絕地反擊,徹底擊敗太平公主集團,將反叛集團一舉消滅,唐玄宗下令太平公主自盡。至此,姑侄鬥法徹底結束。


謝謝邀請。

從一般歷史教材上我們知道,武則天死後,經過中宗、睿宗簡單過渡,李隆基登基,開啟「開元盛世」。

但是,一般教材沒有告訴我們的是,李隆基的上位過程經歷了九死一生,甚至幾次站在了懸崖邊上,而給他造成如此窘境的就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

終唐一朝,如果說中後期的特點是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的話,那麼中前期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女人干政、牝雞司晨,在這一方面,武則天毫無爭議地排名第一,第二名就是太平公主。先看一下史籍對太平的記載。

《舊唐書》:「(太平)公主豐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則天以為類己,每預謀議。」無論表裡,都堪稱縮小版的武則天。

《資治通鑒》:「太平公主沈敏多權略,……中宗之世,韋後、安樂公主皆畏之,又與太子共誅韋氏……上(睿宗)常與之圖議大政,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或時不朝謁,則宰相就第諮之。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嘗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李隆基)議否?」然後可之。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其餘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她很幸運,武后、中宗、韋後倒臺後,又遇到了淡泊無爭的睿宗李旦,不僅左右朝政,連最關鍵的官員任免也都把持著。最嚴重的時候,「宰相七人,五齣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

面對這麼一個權力欲和謀略都類似於武則天的姑姑,李隆基的權力之路註定坎坷甚至兇險。

第一回合,宰執之爭。韋後死後,樹倒猢猻散,其黨羽急需新靠山;而太平公主初握權柄,急需爪牙——雙方一拍即合,唐隆政變的漏網之魚蕭至忠、竇懷貞、崔湜等人迅速入相。李隆基方面當然不甘示弱,馬上利用太子身份也提拔了兩個人,一為姚崇,一為宋璟(這二人將為即將到來的盛世奠基)。此時雙方算是平手。

第二回合,嫡庶之爭。這一次太平公主祭出的法寶是利用李隆基非嫡長子的身份廣造輿論,就是想拿掉其太子地位。要知道,「立嫡以長不以賢」是古訓,又是成規,在皇權時代還是具備一定的殺傷力。但是,讓太平失望的是,她不僅遇到了一個無爭的皇兄,還遇到了一個同樣無爭的「嫡皇侄」李隆範。結果是沒有爭議,李隆基繼續。

第三回合,外放風波。這次挑釁又來自於太平,她散佈謠言說李隆基陰謀造反,目的還是要奪其太子之位。但李旦淡泊卻不笨,他的執政理念是不偏不倚、平穩過渡,所以他各打五十大板,懲戒了太平,又順便敲打了一下李隆基。具體辦法是外放:太平公主逐遷往蒲州(今山西永濟),讓她遠離權力中心,以免再次惹事生非。而同樣道理,姚崇、宋璟則分別貶為地方刺史,意為剪除太子羽翼。這一回合雙方看似平手,實則太子喫了暗虧,因為他少了左膀右臂,實力被嚴重削弱,但太平黨羽絲毫未動,而且也沒影響她在蒲州的遙控指揮。

第四回合,政變風波。看著李隆基的尷尬境地,太子黨怒憤填膺,於是背著李隆基謀劃政變,除掉太平。不料計劃不密,李隆基無奈之下壯士斷腕,捨車保帥,主動向父皇「揭發」參與人等,勉強糊弄過去。這一次,李隆基險過剃頭。

第五回合,弄巧成拙。這一次失策的是太平。起因是一次天文現象,所謂「彗星出西方,入太微」,太平公主讓占星者告訴睿宗:「彗星入太微,主帝座有災,皇太子將為天子。」本為試探,結果李旦一聽不憂反喜,

說:看來天命有歸,那就趕緊把皇位傳給三郎,我好輕鬆輕鬆。當時,太平公主應該連死的心都有了,但是,這一次她已無可阻擋。公元712年陰曆八月初三,太子李隆基正式即皇帝位,是為唐玄宗。

第六回合,終極之戰。李隆基雖名義上已經上位,但是他的實力仍然有些寒酸:睿宗李旦為太上皇,三品以上的官員任命、重大軍政仍由李旦裁決。更要命的是,宰相班子太平公主七有其五,所以,當了皇帝的李隆基還是弱勢一方。而此時,太平公主也圖窮匕見,準備來硬的了……一切都在先天二年(713年)七月三日結束,太平公主謀劃已久的政變被李隆基先下手為強而徹底粉碎,三天後,太平伏誅,不僅為這一出曠日持久的「姑侄鬥」畫上句號,也給大唐的牝雞司晨畫上了一個句號。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準備以羽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李隆基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發制人,誘殺了左、右羽林將軍和宰相。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請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其夫武攸暨墳墓也被剷平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姑侄關係,最初兩個人在政治上是合作夥伴,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庚子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發動「唐隆政變」並誅殺了韋皇后。那麼,原本是姑侄,還是政治合作夥伴,為何就反目成仇了呢?

在一開始,太平公主沒有把李隆基的政治能力放在眼裡,否則李隆基可能還當不上太子,應該是他的大哥寧王。但是後來太平公主看到李隆基的威望越來越高,所以就依仗著自己的勢力對李隆基各種打擊,開始以"太子非長,不當立"為藉口,想要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當此舉最終以貶退姚崇和宋璟的代價而保住了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太平公主為了離間睿宗父子,藉口天象有變,編造"今有彗星掃過,是除舊布新之象,皇太子當為天子"的謠言,本來太平公主想藉此讓睿宗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誰知道這個離間計不但沒成功,反而給一向不喜歡執政的睿宗找到機會退位,直接使得李隆基提前登上皇位。

雖然太平公主下了一步臭棋,但是此時的她政治影響還是很大的,這久讓睿宗依舊有處理軍國大事的權利,雖然此時的李隆基雖然是皇帝,但是依舊沒有實權。因為沒有實權,所以李隆基處處小心謹慎,但是太平公主還是想要廢掉他,還派人下毒,想要毒死李隆基。

這就讓李隆基忍無可忍了。公元713年七月初一,達成魏知古上告太平公主要起兵造反,李隆基便定下計謀,起兵誅殺了太平公主的黨羽,並把太平公主囚禁府中,而後賜其毒酒自盡。


太平公主原本可以不死,如果不是權欲太熾。

侄子李隆基,曾經很受太平公主的喜愛。在韋後權傾朝野的時候,姑侄二人還聯手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唐隆政變」,滅了韋氏集團,把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扶上皇位,也把李隆基扶上太子位。

武則天的血液,在太平公主的體內,流動的似乎更多一些。

李旦主事後,經常拿朝廷的大政方針和太平公主商議,而且只要是她的建議,無不允准。一時間,朝中大臣趨炎附勢,生活中的排場處處比擬皇宮。

這時最初並不被太平公主在意的李隆基,卻越來越顯出了自己的精明強幹。而李旦也漸漸地傾向於李隆基,很多大事不在以太平公主為重。

從小就深受武則天影響的太平公主,很享受這種通過左右皇帝達到對天下發號施令帶來的榮耀,卻不成想侄子成了擋路石。被堵住道路不能走的滋味很不好受,於是被喜愛的侄兒就變成了姑姑最憎恨的人。

太平公主四處散佈流言蜚語,妄圖更換太子;還在李隆基的身邊安插了許多耳目,監視李隆基的一舉一動。

而在李隆基登位後,姑侄間的矛盾終於達到白熱化。

太平公主密謀自己的親信,準備發動兵變;還指使宮女,在李隆基的天麻粉裏下毒。

李隆基接到密報後,先發制人,誅殺了太平公主的黨羽。

太平公主逃入山林,三日後返回,被李隆基賜死家中。


謝邀。

公元712年,李隆基即位當上皇帝,改元先天,成為唐明皇,但是並無實權。當時朝中七個宰相,五個是太平公主心腹黨羽,文武百官半數出自太平公主門下,官員升遷任免皆要太平公主同意。李隆基登基後,不甘心像太上皇李旦一樣受太平公主擺布,他想當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太平公主也不甘心在幕後操控政局,在經濟上暴斂財物,在生活上驕奢淫佚,在政治上不斷擴充自己勢力範圍,她想像他媽武則天一樣當女皇,實現幹預政治的願望,李隆基和她姑姑太平公主矛盾進一步激化。先天二年, 太平公主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和胡僧慧範等一起圖謀,準備以羽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 ,廢掉唐明皇。  

但太平公主低估了李隆基的能力,唐玄宗前期是個很有作為的帝王,李隆基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發制人,假傳召見左、右羽林將軍和宰相竇懷貞等人,引五百羽林軍誅之。李隆基殺了太平公主黨羽,太平公主逃入南山佛寺,太上皇李旦出面求李隆基免了妹妹死刑,李隆基不允,賜死姑姑太平公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先天政變」。 太平公主死後,唐玄宗的政權宣告穩定,開啟了開元之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