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封面

同人·御宅文化史(80年代前半篇

不知何时,信仰著anime parody教的人们出现在了CM王国

他们有著不输GURAKON教信徒们的热情,不光信奉著ANIME,也信奉著漫画 作为后来者他们也在积极地建设著CM王国 随著岁月的洗礼,CM王国的国土在一天天扩张著

但伴随繁荣的是原始GURAKON信仰的薄弱化,人们将当年TEZUKA国王的故事当做了戏言

神官HARADA感觉到了一些违和感,最终选择了离去 神官ANIWA为了延续纯粹的GURAKON信仰,也离开了CM国,建立了新的国家MGM 建国的神官们相继离去,教会最后的神官YONEYAN被不断增加的信众们给予著祝福与信仰 CM王国人潮涌动,熙熙攘攘

这期的《可米说》是同人·御宅文化史的80年代前半篇。

在日本有,一个俗语叫做「本歌取」(本歌取り),诞生于一千年前,意思是「从古和歌中借用一部分词,来创作新的和歌」。这种思维,正是日本的同人文化、以及所谓的OTAKU文化的基础。也就是戏仿、致敬、再创造。

上集我们谈到了早期的动、漫爱好者生态。最初在SF圈、动画圈、漫画圈活跃的深度爱好者整体数量较少,互有交融也有分离,但因为整体数量的原因,这个分离并不特别明显。

这一时期,纯粹的动画深度爱好者数量会更少一些,一方面动画的表现力尚未发展到一定阶段。另一方面当时的动画还没有特别的去意识「为特定的年龄层」去制作。1970年代前后,TV动画变得多样化,像《虎假面》这样相当社会派的硬核作品,媒体对其的看法其实非常公平公正,没有说TV动画是小孩看的,也没有说因为其反映了社会问题就捧为不是小孩子看的。

这一时期动画制作技术有了一个重大的革新,也就是动画描线机(トレスマシン,暂未有确定的中文译名)的登场。简单来说,最早的赛璐璐动画是需要专人手工将动画的线描到赛璐璐片上,这导致早期动画的主线粗细会比较均一顺滑。而描线机登场后,能将这部分人工省去,并且还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动画师原来的笔触。

由于技术上的革新,动画师可以通过粗野奔放的线条来实现当时风行的剧画调。而这种技术上的进步客观上导致了动画从「符合儿童审美」的固定观念上脱离。

另外作为スポ根作品代表的《明日之丈》本身也就吸引了学生运动时代的热血青年们的关注。在作中人物力石彻死亡的时候,寺山修司带头为他举办了葬礼。鲁邦三世第一季的动画版最初的意向是面向大人,不过播放后转变了路线导致腰斩,之后才受到了好评。总之,这些作品因为种种原因受到了部分成年人们的关注,但并没有人跑出来刻意去强调「动画这个东西不是给小孩子看的」或者「即使是成为了青年或社会人,我看这个也不会感到害羞」。

到上集我们说到《海王子》播放后悄悄掀起了第二次TV动画热潮的序幕。接著就是大和号和高达,这两部作品让动画爱好者和SF文化急速结合,加上当时并行的怪兽、特摄热潮,正式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有意思的是,这两部作品都是最初没有获得很大反响,而是静悄悄地积蓄著什么能量,到再播放以及剧场版之后再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虽然很难去把握这种「能量」是什么,但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动画系专门杂志的出现(1977月刊OUT、1978アニメック&アニメージュ、1980Fanroad、1981アニメディア、1985月刊ニュータイプ)。当动画情报本身变得有价值的时候,由此诞生出一些「特别」的爱好者也是可以预想的了。

1977年,传说中的杂志《月刊OUT》创刊,最初只是普通的次文化系杂志。在第二期(1977年 6月号)中登载了《宇宙战舰大和号》的特辑获得了相当的好评。之后在大和号剧场版上映前夕,以大和号的企划书为中心再次展开了特辑。1980年3月号,OUT编辑部在没有经过日升的许可下登载了名为「悩ましのアルテイシア」的塞拉裸体插画,再一次引发了巨大的关注。

对此,富野由悠季做出了以下评论(官方认可)。

「你们既然要放这个,好歹给我画的好看点嘛!你们画的不好看大叔我根本兴奋不起来啊!」

1980年7月号,OUT编辑部做了「anime parody」也就是动画戏仿特辑,最终确定了《月刊OUT》作为动画系戏仿专门志的传说地位。anime parody这个词就是从这部杂志中开始被人们认知、扩散的。

戏仿,也就是用吐槽的方式对原作素材的再创造,虽然这时就有一些成人向(包括男男同性爱)内容的戏仿二创,不过这些内容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大体上都是偏「搞笑」的。《月刊OUT》有著相当多的读者投稿部分,动画戏仿二创文化就在杂志上火热了起来。

《月刊OUT》之后也有著1980年的《Fanroad》,更是加速了anime parody文化的发展。对比《月刊OUT》,《Fanroad》在「读者投稿」上做的更为彻底,这部杂志90%的内容,甚至包括封面,都是由读者投稿作品编辑而成。这一时期同人映像文化,比如自作动画,自作特摄剧等自主映像作品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

大和号、高达的大火,以及急速膨胀的anime parody文化多方位结合,才是我们听到不厌其烦的,所谓「第二次TV动画热潮」的真实面貌。大和号丰富的SF要素、前所未见的舰队战,高达中的扎古不再是龙套机器人,更为复杂多样的人间悲喜剧,新人类理念的提倡……这确实让一些10多岁正值青春期的人们产生了「差别意识」与「身份认同」。

这种差别意识很大程度上不光是受众觉得动画不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了,制作方也开始意识著十几岁的青春期人群制作作品。这时,他们认为动画的称呼应该脱离旧时代的「电视漫画」,而转变为ANIME。1981年高达剧场版上映前的动画新世纪宣言更是加速了这种意识。(和我国一些人说「动画」是给小孩看的,「动漫」不是给小孩看的类似)

之后1982年的《超时空要塞》大量的融合了当时的青年流行文化。接著,当年看著大和号成长起来的青年爱好者们以堪称变态级作画的剧场版《可曾记得爱》完成了进入业界的成人礼。

其实一些新入的爱好者们并不知道,在之前就有著一些并没有对动画产生特别认识的爱好者群体。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还有「同人志」这种可以表达自己趣味和爱好的形式。非常幸运的是,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时代,前有早期漫画爱好者们做出的「COMIC MARKET」,后有月刊OUT和Fanroad这样的读者投稿杂志,加之其他的动画情报杂志,这为他们的身份认同以及妄想和欲望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作为早期和新入爱好者分离的事件我们在序章中提到了一个克拉里斯同人志事件,另外还有一件事可以说一下。这就是当时闹的沸沸扬扬的「高达是否是科幻争论」。简单说就是知名SF作家高千穂遥(永井豪FC初代事务局长)在月刊OUT上登载了表达「高达不科幻」的专栏,被新入动画爱好者们批评为高达黑。然而高千穂遥的真意并不是说高达做的不好,而是和当初的企划案(战斗用强化防护服)相差甚远,变成了巨大机器人动画。之后高千穂遥多少被新入动画爱好者们当做了顽固的SF守旧论者。而从老一代的SF爱好者看来,当时因为大和号、高达就时常在嘴边上挂著「SF」的新人们储备量确实也太少。

大和号、高达热潮暂时说到这里。

另外一边,萝莉控风潮开始盛行。来由大概是70年代开始的少女裸体写真集热潮,之后经过漫画家蛭児神建、吾妻日出夫、内山亚纪等人的萝莉控同人志,再加《鲁邦三世 卡城》、《明琪桃子》等动画的共同影响,少女嗜好的作品开始有了一个明显的热潮,不过当时也有不少女性爱好者也参与了这个风潮。

1981年,恋爱喜剧动画《福星小子》开始播放,1983年左右也引爆了同人界。穿著拉姆服装的COSPLAY人群变多,这其中也有著一本木蛮这样的女性漫画家,引发了话题。男性爱好者,特别是消费者正式开始抬头。

结合80年代日本经济的景气,实在是一片兴兴向荣的景象。

然而这种动画爱好者爆发式的增长,却给CM的主办「迷宫」的核心成员们带来了困惑。

CM举办的最初目的仅仅只是继承《COM》,为了想做原创漫画的爱好者们提供一个自主发表的场所。虽然也有著一些戏仿二创作品,但根本上还是为原创漫画准备的。在原田央男主导的CM中(1975 CM1 - 1979 CM12),尚未到动画爱好者大量增长的时期,且一直秉承著「人人平等」、「参加者总体活动」的精神。现在CM二大原则的「人人平等」以及「表现自由」中的前一条,正是原田时代奠定下的基础。

然而,面对急速扩张的动画爱好者以及动画戏仿二创,原田终于还是感觉到了某种违和感。

这不是他想要的CM。

在一片挽留声中,原田在CM12之后辞去了总代表,CM迎来了没有总代表的CM13,参展人数4000人,高达区域的场面一度十分混乱。CM14起,米泽嘉博接任CM总代表。为了对应日益扩大的参展人群,准备会开始划分了接待、警备、救护班。

几乎是在同时,亚庭纯也感受到了一些异样的氛围。作为对CM的补足以及「万一出现状况后还能有一个保险」的思路下,他创办了原创漫画为主的同人即卖活动「MANGA MINI MARKET」(まんが?ミニ?マーケット)。然而这个「补足」关系并没有维持太久。1981年该活动改称「Manga Gallery and Market」简称MGM,和CM彻底分离。

1981年的CM18,参展人数终于突破1万人大关。然而人一多必然会发生各种问题,这时新入的动画爱好者和既有的少年漫画、少女漫画爱好者们产生了一些摩擦,队列崩坏时有发生。对崩坏队列的参与者警备组采取了强硬态度。此外还有不良青年文化混入后的通宵排队问题,露出度过高的COSPLAY带来的投诉问题等等,在我国同人展的发展史上,几乎也都经历过类似的事件。警备组的强硬态度让准备会的古参们回忆起了当年漫画大会时代的问题,因此准备会指责了警备组。这则直接造成了警备组的暴动,他们以「改革派」自称,CM分裂骚动由此开始。

事件的过程并不是我们的重点,本次骚动的结果就是改革派以及希望将CM变成邀请声优、职业作家的综合型活动的人们分离出去搞了其他活动,然而主打嘉宾的这个展会并没有活多久就自灭了。

米泽嘉博则重新强调了CM的「人人平等」以及「表现自由」原则,在CM19的场馆转移到晴海(东京国际贸易中心)后,他接受了一切「自主创作」的事物,不光是漫画。从此,CM变成了以自作漫画为主,辅以其他一切自主表现形式的「盛会」。这次CM上男性参加者首次过半。

1983年4月CM23,针对露出度过高的COSPLAY问题有了对策,COSER们被禁止穿著COS服外出。5月,萝莉控漫画杂志《漫画ブリッコ》6月号上,评论家中森明夫称呼那些令他不快的动漫文化爱好者,以及在CM上集结的年轻人们为【OTAKU】,「御宅族」作为第三人称正式诞生。这样的地图炮(大范围无差别攻击)导致了既有的科幻爱好者、漫画爱好者、新老动画爱好者之间长年的内斗,以及之后各路评论家、文人学者们对「OTAKU」这个人群主观上的各种归纳、总结、定性、划分。

1984年,CM从一年3届改为一年两届,社团们的创作周期从此被定为了半年。这时,米泽设立了法人组织「株式会社COMIKET」,原田CM时代的「非商业性」变得暧昧起来。当初作为「运动体」的同人社团「迷宫」事实上已从CM消失,被亚庭纯的原创系活动MGM单独继承。这一年CM26上社团数一口气增长了800个以上,总数达到了2400个,这导致了之后的「社团机会均等化」问题的产生。

动画映像表现技术以及营收手段的急速发展,各种硬体设备的发达与普及,新入动画爱好者的爆发式增长,男性消费者与爱好者的抬头,泡沫景气下文化的开放,正在慢慢成长中的游戏、电子乐文化,小猫俱乐部之后的偶像宅文化,CM一般参加者以及社团数量的急速膨胀……这一切的一切都将80年代的日本次文化装扮的令人眼花缭乱。

无限制的自由之下促进了次文化的发展也埋下了不少隐患,80年代后半,同人以及爱好者文化又将迎来另一个转变。

这期《可米说》就到这里,下期再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