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七國之亂:景帝的時候聽從御史大夫晁錯削藩的建議,導致吳王劉,楚、趙、膠西、膠東、川、濟南七國聯合起來公開反叛。失敗的原因大致分為以後幾點。

一.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剷除了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韓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僅留下長沙王吳芮。

二.文帝的時候,賈誼就提出把大的諸侯國變成幾個小的,以削弱其面積及實力。並且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呈現繁榮景象。

三.吳王劉濞的不堪重任,吳王雖然曾跟隨劉邦南征北戰,但其特長只在於行軍打仗,臨場指揮非其所長。

四.雙方的綜合實力有差距,漢朝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經濟軍事實力有了長足的發展,吳國與之相比實在是有差距。從周亞夫率領36萬軍隊就可以看出。漢朝的富裕,強大。

五.叛亂諸侯並不多,全國22個諸侯,只有7個叛亂,不及三分之一。例如齊、濟北、城陽、燕、淮南等國,它們沒有參與叛亂,或抵禦叛軍或保持中立。剩下的諸如梁、代、河間、淮陽等國更是積極幫助漢朝,尤其是梁軍浴血奮戰,戰果輝煌。

西晉的八王之亂:

賈后得到司馬瑋支持,殺掉楊駿,專政八年。

賈后忌憚太子,希望廢太子,然後殺掉太子,司馬倫偽造詔書,殺掉賈后,稱帝。

司馬倫一黨道德低下,缺乏治國能力,黨羽之間勾心鬥角,在政治上並無建樹,司馬倫雖然稱帝,但人心不穩。在許昌的齊王司馬冏,聯合關中長安的河間王司馬顒、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乘機起兵討伐司馬倫。滅掉司馬倫。

司馬冏在殺了司馬倫後,迎接司馬衷複位。司馬乂殺掉司馬冏,司馬越殺了司馬乂,司馬越藉助鮮卑軍打敗司馬穎,晉懷帝殺了司馬顒,南陽王司馬模殺了司馬顒三個兒子也被殺死。至此司馬顒絕後,八王之亂結束。

綜上所訴皆是貪得無厭之徒,喜酒色,無任何政治能力。

朱棣成功原因:

一.朱棣造反打的是清君側的名義。明太祖朱元璋在祖訓中的確有規定朝中出了奸臣親王可以起兵相助,朱元璋也很注意培養藩王的軍事實力讓他們鎮守邊疆保證他們到時候有能力完成這個目標

二.沒有可以獨擋一面的大將。朱元璋在位時,本想將皇位傳給太子朱標。為了使朱標能鎮壓住各大藩王,掌控好國家,朱元璋安排了馮勝、王弼、傅友德、藍玉四名勇武無雙,計謀超羣的人才輔佐太子。沒想到太子朱標在還沒登基前就暴斃了。朱元璋為了確保皇太孫朱允炆不被這四大權臣控制,忍痛將他們殺死。

三.朱允炆重用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這三個人根本沒帶過兵,不諳軍事。兵敗很正常。四.殘忍的削藩政策。朱允炆剛繼位就一口氣廢了四個叔叔的王位,將朱棣一母同胎的胞弟周王發配雲南做人猿泰山,湘王不堪其辱全家自焚,朱棣被逼的裝瘋才逃過一劫。


先且不論成敗功過,將三個事件做一下比較。作者以為,西漢七國之亂與西晉八王之亂具有可比性,儘管背景和結果各有不同。然靖難之役同樣是藩王反叛中央,但與前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西漢七國之亂, 叛亂從開始到被平定,漢景帝僅用三月。正好印證了晁錯《削藩策》中論述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戰局的走向自始至終都在朝廷掌控之中,漢景帝決然掃平尾大不掉的諸侯國,為接下來的漢武盛世鋪平了道路。

西晉八王之亂,

歷時十六年,司馬家的混戰不僅埋葬了西晉,亦導致後世近三百年的動亂,八王之亂揭開了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的序幕。這場西晉司馬皇族爭奪中央政權的內戰,歸功於司馬炎,晉武帝忌憚門閥士族的權勢,擔心「禪代」的舊事重演,於是大封同宗子弟為王。這一點和漢初高祖很相似,廣建同姓諸侯國,藩屏帝室,都為後世留下隱患。

西晉的藩王內外軍政一把抓,重點是這些擁兵在外的司馬,還可以肆無忌憚的干涉朝政,一旦權利分配不均,火併是早晚的事,都姓皇,憑什麼你做得,我做不得。晉惠帝是個癡呆不能任事,根本無力制衡掣肘藩王,偏偏妖后賈南風還不是個省油的燈,干政弄權引發諸司馬不滿,戰火一觸即發。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對後世影響各有不同,但起因皆是開國君主吸取前代亡國教訓,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遺禍子孫。

靖難之役,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大事件,當屬玄武門之變。同樣英明神武、勇冠江山但天生與皇位無緣的兩位王爺,如果沒有非常之法奪得帝位,大概華夏文明史也會少了幾分色彩。二者區別在於,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討發侄子,由藩地起兵直逼京師,前後四年成就大業。李世民近水樓臺,上朝途中設伏於玄武門,以謀反罪名誅殺隱太子、元吉而一舉功成。二人際遇何其相似,這天下終究是強者的天下。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是羣體性事件,皇族抱團反抗朝廷或是內訌,相比較靖難之役的主角朱棣,一己之力,敢為天下先,雖不能昭告天下,但起兵之日起命運便以決定,此生只能為帝王。而且朱棣個人戰力爆表,靖難之役前,兩次北伐練兵,漠北與元人多輪廝殺大勝還朝。朱棣是建文帝削藩的難點,他握有兵權又有軍功,早已成為了大明君臣心頭的隱患,不除不快。可笑的是永樂帝登基後,繼續做侄子未竟的事業,削藩。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路)


第一個原因就是,朱棣很不要臉。身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側。清君側是什麼意思呢?清君側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現在皇帝的身邊的大臣們卻要建議皇帝削藩,朱棣說他們是在胡說八道,違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當的。所以明朝朝廷並沒有宣佈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軟的皇帝一直囑咐將軍們不要傷害自己的他。

第二個原因就是朱棣是最年長的王爺。為什麼朝廷要削藩,其他的藩王不造反呢?因為建文帝的矛頭指向了燕王。而為什麼建文帝如此針對燕王呢?因為在朱元璋冊封藩王的時候。當時有很多實力強大的藩王在邊疆,手中的權力非常大。後來,那些實力強大的藩王都老死了,只剩下了一個朱棣。所以建文帝不針對他針對誰呢?所以燕王朱棣才會如此急迫的起兵造反。

第三個原因就是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誠。由於燕王朱棣鎮守邊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時間一長,他手下們都很服他。而且由於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軍隊都是那種歷經沙場的精兵,作戰能力非常強。

第四個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朱棣制定的戰略非常好。他知道如果真打起來,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的。所以他的計劃就是,盡量避免攻佔城池,在他的進攻路線中,大家可以發現,他都是在繞路,繞來繞去把朝廷的軍隊繞蒙了。後來他直接包圍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們紛紛驚慌失措,變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五個原因就是其它的藩王們也都保持中立。他們沒有真正幫助朝廷,也沒有幫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們心裡,當然是盼望朝廷被打敗,這樣他們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畢竟朝廷如果打贏了戰爭,不要說削藩了,直接把他們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說寧王,雖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脅迫,其實內心還是願意幫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說,他向寧王許諾了大好前途,說什麼造反成功之後,他們倆一起統治江山。說的很像真事,當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後,並沒有實現他的諾言。

第六個原因就是朱棣很得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們都覺得這個人一定很孝順。是一個靠譜的人,在他登基之後,大家一定有好日子過。再有就是,朱棣還贏得了官員們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內部打仗,身為當官的跟誰不一樣呢?何況朱棣還許給他們了大好前程,不跟隨他那不是傻子嗎?朱棣就這樣打敗了皇帝,登上了皇位。


首先,無論七王還是八王,都是養尊處優,沒有經歷過真正的鐵血戰爭的龍子鳳孫。而朱棣不然,自幼獨當一面,無論軍事才幹還是行政能力是朱元璋的兒孫中最有能力的。

第二,朱元璋為了皇太子皇太孫的順利掌政,將身邊有才幹,有謀略的臣子全面剷除乾淨,以至於建文帝手下沒有可用之將。

第三,由於朱棣長期鎮守北方,手下兵精將強,掌握著各種強大的資源

第四,建文帝的削藩行動不得人心,而朱棣在諸王之間威望很高,各地藩王多遲疑觀望

第五,朱棣的運氣實在太好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