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時節到了,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常備一本「農民曆」,未來一整年的運勢及趨吉避凶事項,就靠這本小冊子提醒。不過隨著社會現代化,農民曆與生活好像離得越來越遠,不僅節氣代表的氣候變化跟臺灣的現代生活似乎有落差,好日壞日的依據也讓人摸不著頭緒。因此,由氣象、命理和生活美學三方專家合作的《樂活國民曆》一書,以現代人的需求重新詮釋,可說是「進化版」農民曆,充滿有趣的臺灣在地情味。

 《樂活國民曆》邀集三位作者跨界合寫,氣象博士彭啟明負責解釋節氣氣象;命理專家李鹹陽回歸《易經》,說明每個節氣的卦象和開運建議;旅遊美食作家洪震宇結合他在臺灣各鄉鎮的深度旅遊經驗,介紹各節氣的當令食材,以及賞花賞景或看豐年祭等旅遊活動。整本書以傳統廿四個節氣為架構,從一年的「立春」寫到最末的「大寒」,並且編排了每個時節的氣象、食材、旅遊文化、養生運勢四類資訊,結合現代樂活概念,筆調輕鬆親切,兼具知識和實用。

 很多人以為節氣是依農曆定的,這本書首先「更正」這個大眾誤解。其實節氣來自太陽曆(國曆),太陽在黃道每運行十五度,就產生一個節氣,一年三六○度剛好廿四節氣。但彭啟明表示,因為臺灣的緯度和節氣發源地黃河流域不同,加上全球暖化、聖嬰現象等問又導致更多變化。他認為,節氣和氣候的關係需要因地制宜,例如臺灣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落在「小暑」而非「大暑」,而一年中最冷的「大寒」,也只有臺灣北部和東部符合。

 臺灣人愛喫也愛食補,洪震宇介紹各時節當令食物的「食材曆」。 他引用傳統「一月蔥、二月韭」等俗諺,細心書寫各節氣作物在臺灣的生成和特色。書中也收錄民間立秋喫麻油雞、霜降喫燉羊肉等習俗。

 

 

(本文為2012-01-26中國時報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