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走向共和》的朋友應該知道,在電視劇中李鴻章派盛宣懷前往張之洞處,而張之洞大開其門,並且令手底下的官員都前往迎接,場面之隆重,令盛宣懷也頗為感動。

盛宣懷較張之洞,無論是年齡、官職、聲望上都不如他,為何張之洞還要大張旗鼓的為其接風洗塵?答案在題中也給了出來,因為盛宣懷給張之洞帶來了三樣東西,正好能夠解張之洞的燃眉之急。

張之洞和李鴻章一樣是洋務派,並且張之洞也非常想能夠為國為民做出一番事業,興辦洋務在當時乃救國之道,所以張之洞便想著辦一個鐵廠,就是後來著名的漢陽鐵廠,一來此舉能夠直接惠及國家社稷,二來這也可以為自己正名,說明他張之洞不是一個只會之乎者也搞文章的官僚,三來還可以用漢陽鐵廠來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就相當於北洋水師之於李鴻章一般,所以漢陽鐵廠對張之洞來說是第一要務。

可是,如今就有一個問題擺在張之洞的面前,漢陽鐵廠他確實已經建造完成了,可是生產出來的都是一堆廢鐵,眼看著自己投入大資本搞成的鐵廠就要泡湯了,張之洞也是急上心頭。這個時候盛宣懷的到來,令張之洞看到了一線生機。

我們先來談談盛宣懷,盛宣懷後面站的的不僅僅是李鴻章,而且還有輪船招商局,這個機構在當時就是最潮流最有代表性的一個組織。而且,我們要知道,在之前李鴻章搞海防捐的時候,張之洞是持反對態度的,雖然這是政見上的不同吧,但是難免會讓雙方有一些隔閡,而李鴻章派盛宣懷過來,其中也蘊含著冰釋前嫌之意,希望兩家能夠通力合作,共贏未來。就這一點,張之洞都沒有理由去拂李鴻章的面子。這就是李鴻章給張之洞的第一樣東西,善意,看不見摸不著,卻是兩家合作的基礎。

李鴻章給張之洞的第二樣東西就是能夠盤活漢陽鐵廠的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金錢自古就是一件好東西,只有有著足夠的資金流通運轉,漢陽鐵廠纔能夠正常的工作。雖然漢陽鐵廠是採用官督商辦的模式,但是張之洞深知清朝商人在這件事情上很容易投機倒把,十分的不放心他們,而盛宣懷卻極為特殊,他算的上是半官半商,既有錢又有身份,所以讓盛宣懷來參與到漢陽鐵廠中來是極為適合的。而盛宣懷也沒讓張之洞失望,很快就湊足了資金,幫助漢陽鐵廠度過難關。

第三樣東西就是人才與技術,我們知道,在鍊鋼這方面,清朝確實比不上西方列強,所以張之洞絞盡腦汁都無法找到合適的方法人才去生產出符合要求的鋼鐵。而盛宣懷就不一樣了,他手上掌握著許多的外國人脈,能夠引進新的鍊鋼技術與管理人才,這纔是張之洞極為看中的事情。

不僅如此,李鴻章還給了張之洞一個禮物,聯名上書請求清朝鐵軌都用漢陽鐵廠生產出來的鋼鐵,這就直接的保證了漢陽鐵廠鋼鐵的銷路無憂。而張之洞也明白投桃報李的道理,大費周章的湊齊了一百萬兩捐給了北洋水師,禮尚往來。


對不起。確實不知道這個事,所以不能回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