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題目有一定的問題,1861年至1895年的洋務運動中,李鴻章是重要的創始者組織者領袖之一,張之洞是在洋務運動後期才加入屬於積極的參與者。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至1901年11月7日壽78歲)於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考中進士,三年後散館授翰林院編修,由科舉進入仕途。後回籍組淮軍對太平軍、捻軍作戰有功,封一等伯爵,授協辦大學士,並且於1870年(同治九年)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作為同光中興名臣,主持清朝外交、軍事二十餘年。

上圖是李鴻章油畫

張之洞(1837年9月4日至1909年10月5日壽72歲)比李鴻章小14歲,應屬晚輩。他雖然於1863年以進士第三名(探花)進入翰林院,步入仕途,但既沒有對太平軍直接作戰的經歷,也沒有中興名臣的光環,而且在翰林院一待就是18年。直到1881年,他才得以出任地方督撫(山西省巡撫和湖廣兩廣兩江的總督),在19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政壇新星。

上圖是張之洞油畫

一、李鴻章和張之洞在晚清可謂前後交相輝映的兩顆政壇明星

兩人在政治理念和國家戰略上高度一致。都認為為了加強對抗西方,有必要採用西方的軍事技術和軍備。通過建立造船廠和軍火庫,以及聘請外國顧問培訓中國工匠在中國製造這類產品來實現。因此,李鴻章和張之洞基本上對經濟和軍事現代化範圍之外的任何社會改革都不感興趣,以維持鞏固大清的統治。

由於兩人在個人閱歷、政治地位的差異,對一些問題的處理上會有一些不盡相同的認識和主張,在所難免。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之洞儘管不在前線。他致電直隸總督李鴻章,提議購買海軍設備,並向外國銀行提供貸款,與歐洲列強聯盟共同抗擊日本。

1895年中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大清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張之洞堅決反對。1895年2月下旬,他向清政府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甚至提出瞭如何防止臺灣失去的想法。張之洞建議從英國獲得巨額貸款,他建議在臺灣給予英國採礦權約10至20年,這樣英國人則會派遣海軍來保衛臺灣免受日本人的侵害。

因此,兩人都是清王朝的忠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大清謀國盡忠,猶如黃昏時分之夕陽與殘月,在晚清歷史的天空下交相輝映。

上圖是1896年在德國福裏德里斯魯,李鴻章與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會面在俾家的陽臺上。

二、李鴻章和張之洞不存在最後老死不相往來

1893年李鴻章七十大壽時,張之洞撰有三千餘言的駢文為他祝壽,讚譽他「文長綸閣,武鎮畿疆,內掌海官,外綜商政。有一德之美,兼四事之勤」以及「既以一身兼南征北伐之功,遂為九州建內修外攘之策」等文治武功。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年近八十高齡的李鴻章作為大清首席談判代表,忍辱負重抱病與佔領北京的八國公使進行了長達十個多月的磋磨周旋。1901年9月7日,李鴻章簽署了《辛丑條約》,以巨額賠償的價格獲得了八國聯盟的離開,兩個月後在北京賢良寺死於肝臟炎症。

也許只有張之洞能夠感受到李鴻章所受壓力,李鴻章去世的時候,張之洞送去一幅祭幛,上書一個「奠」字。這種做法後來被傳開,成為了民間祭祀的傳統風俗之一。

三、李鴻章和張之洞兩人的歷史地位是有明顯的差距

李鴻章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謚號文忠。

張之洞死後謚號文襄。

清朝大臣的謚號從大到小如下:謚號定為二字,且有嚴格規範,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謚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在次為文成,然後是文忠。以上四個為最高的謚號。

在往下是: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


說到底,雖然兩人都搞洋務,但張之洞是清流出身,所謂清流就是文人翰林比較看重忠義節氣,清流喜歡善惡之分,不太懂得變通,這就跟以實幹著稱的李鴻章們有著直接的對立面。李鴻章雖然也搞洋務,也搞建設,但是他個人的生活品行非常不夠檢點,貪污受賄,簽訂賣國條約,這些都是清流所不齒、所憤恨的。正是基於此,兩人的個人政見也是有所不同,再加上派系的對立,造成兩人的利益衝突,張之洞在山西、兩廣、湖北,李鴻章控制兩江、直隸等地,對立是難免的。


謝邀。首先指出題主問題的錯誤,李鴻章和張之洞在早期確實有不和;但其實到張之洞主持漢陽鐵廠失利,李鴻章委託盛宣懷前往救護之後,兩人的關係即得到了緩解,以致庚子事發,張之洞更是響應李鴻章主導的東南互保策略,辛丑之後,李鴻章去世,張之洞作為慈禧嫡系,對於李鴻章的謚號也無不吝嗇,最終定義「文忠」;也可見張之洞對於這位翰林前輩的敬仰之情。

再來說說李鴻章和張之洞的矛盾緣起吧。

第一、派系不同。李鴻章師承曾國藩,是以鎮壓太平天國而起的漢族權貴集團,其身後代表的是湘淮漢人官宦集團。而同治科舉出生的張之洞,是慈禧親點的翰林,其身後是太平天國之後難以集權的皇家。為了幫助皇家削弱湘淮集團的權力,強化中央集權;張之洞作為當年「翰林四諫」之首,以筆為刀與李鴻章進行政治斡旋,實屬正常。

第二、經歷不同。李鴻章和張之洞政治鬥爭最為激烈的時期,恰好是張之洞尚未外放在京坐機關的時候。張之洞考取翰林之後,一直被慈禧留在北京機關行刀筆之事。張之洞個人毫無基層行政管理經驗,更沒有經歷過外交、國防等事務的處理經驗;完全以孔孟之道衡量李鴻章這樣的實際運作者,本身就有偏頗,加上皇家集團的灌輸,與李鴻章形成政治理念之爭實屬正常。


兩個人品行不同。張之洞太市儈,油滑。李鴻章紮實,肯於擔當!


李、張雖為洋務運動領袖,但張之洞為人耿直有餘,變通不足。李鴻章慈禧身邊紅人,折節而媚太監以邀寵皇權,雖也能辦成大事,張對李鴻章做派厭惡至及,所以兩人不和。


政見不同,為人處事也不同。


政見不同加小恩怨。


政見品行不一致 在加上晚清發生了一系列大事 在各自志國理念和救國理念越走越遠


這樣朝廷才放心。


志不同,道不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