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出戰戴面具馳騁疆場的英雄人物,一個出身王室的北齊戰神,一個出身平民的北宋戰神。

二人比較,應該是美男子蘭陵郡王高長恭利害一些。因為狄青是平定叛亂,面臨的只是士氣低落;而高長恭則是生死存亡之戰,在戰場不僅僅面臨的是士氣低落,還有國運的衰落,以及皇帝的昏庸無道。荒淫無恥。

北齊的戰神,蘭陵王高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亂世不憑藉出身,而靠戰功成為一代權臣。據說高長恭相貌柔美,為了在戰場上能夠威攝恐嚇敵人,所以常常戴上猙獰的面具上陣。

564年,芒山之戰時,北周攻擊洛陽一帶,高長恭奉命前去救援,帶著500名騎兵衝過北周的軍隊,一路到達被敵圍困的自家人把守的金墉城下,因為他戴著面具,自己人在城上不知道是敵是友,直到他把面具摘下來,城中的人才開始放箭掩護他,此戰高長恭成功解了金墉之圍。名氣大增。

後為太尉,討柏谷,攻定陽,立不少戰功。

金墉大捷之後。軍中武士謳歌他齊聲高歌《蘭陵王入陣曲》。

一天,北齊末代皇帝高緯說:「入陣太深,畢竟太危險,一旦失利了,追悔莫及。」 高長恭無心隨口回答:「家事親切,不覺遂然。」 高緯一聽「家事」這兩個字,心生殺意。(東魏權臣高澄被家奴刺殺後。其弟高洋襲位,廢掉東魏皇帝,於550年建立北齊。而蘭陵王高長恭是高澄第四子。)高緯賜給高長恭毒藥一杯

高緯自毀長城,四年後亡國。

西夏李元昊反叛。當時前線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經常親自做先鋒。作戰四年,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

建了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如釘子一般釘著敵方要害。狄青臨敵作戰時,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西夏軍均望風披靡。最後逼迫西夏同北宋握手言和。

1052年,廣西境內首領自封為王,舉旗反宋,「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圍廣州,嶺外騷動」,宋軍平叛亂長久沒有成績。

狄青請纓出戰,狄青到軍隊休整十天後,一晝夜急行軍繞過崑崙關,與叛軍決戰。

儂智高的確很厲害,首戰楊文廣(楊延昭之子、楊業之孫)及另外幾個前線將領也先後戰敗,士氣低落到極點。狄青是野戰高手,他手舉白旗指揮騎兵,從左右兩翼衝出包抄,大敗叛軍,追擊了五十里,斬了數千首級,平定叛亂。

在宋代,忌諱武人當權。狄青從一介武夫,躍為國防部長,

狄青性格粗疏,做了大官,自恃有功,變得傲慢,總要手下的士兵誇獎他,諫官多次對狄青發難。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將家搬到相國寺,在佛殿上居住,民情議論紛紛。

仁宗終於將狄青貶到當地方官(貶他官職,雖說不公平,多多少少也有保護他的意思)。狄青不服,去質問宰相文彥博。

文彥博盯著狄青,半天才說:「無他,朝廷疑爾。」一句話把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狄青嚇得倒退好幾步,半年在陳州病死。


北齊的蘭陵王高長恭,戰功赫赫,在與北周聯合突厥對晉陽(太原)的戰鬥中,大顯神威,奮力打退北周楊堅的大軍,保住了北齊的軍事重鎮晉陽。次年,又率大軍解金墉(洛陽東北故城),大破周兵,再次解北齊於危亡之間。後功蓋鎮主,無故被皇帝賜藥酒而亡。北宋狄青,鎮守西北,在和西夏多年的戰鬥中,身先士卒,和蘭陵王一樣,戴面具出戰,因其臉上有替兄代罪的印記,而稱面涅將軍,戰功顯赫,西夏畏之如虎。而又平定嶺南儂智高之亂,後入朝為樞密副使,被朝臣猜忌,被貶為陳州副使,鬱鬱而終。


北齊戰神蘭陵王高長恭更厲害更強死的也更冤被奸臣昏君毒殺,北宋名將狄青戰功赫赫晚年受猜忌被奪兵權鬱悶而終結局要好的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