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東吳政權,可以說是」虛君在上,貴族共和」。這種背景下,自然會有一位貴族代表走到前台當執政官。諸葛恪是第一個執政官,孫峻就是第二個。


江東的吳國,是三國中貴族化最深的一個,完全是後來東晉的翻版。當地豪族,不但擁有大量土地,還有大量依附人口,甚至自己的軍隊。用鄧艾的話說,這幫人隨便串聯一下,皇帝就要翻車。

艾言景王曰:「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三國志.鄧艾傳》

用葛洪的話說,他們的權力、財富,和皇帝沒有明顯區別。

車服則光可以鑒,豐屋則群鳥爰止。叱吒疾於雷霆,禍福速於鬼神,勢利傾於邦君,儲積富乎公室。出飾翟黃之衛從,入游玉根之藻梲。僮僕成軍,閉門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抱朴子.外篇.吳失》

現在大帝孫權去世了,皇位上坐著一個10歲的騷年,他可能看得住場子嗎?這種背景下,貴族們自然會派出一個代表來執政了。

我們不要只看見諸葛亮、司馬懿這倆成功的執政官,在這個位置上粉身碎骨的人可多了去了,這絕對是場天大賭博。如果幹得好,那是風光無限,權勢滔天,家族勢力節節高;如果幹得不好,千萬不要以為引咎辭職可以解決問題,俗話說:執政一時爽,全家火葬場。

所以,有的大佬喜歡低調,不去當這個出頭鳥,明哲保身,坐看風雲起;相反,有的大佬卻削尖腦袋往前擠,要衝上權力的巔峰。說好聽點,這叫做積極進取、人生能有幾回搏;說難聽點,就是野心太大、人心不足蛇吞象。敢往前沖的大佬,一般就兩個結局,」大興吾家「或」大赤吾族「。


孫權後期,東吳有五個重臣,分別是步騭、朱然、全琮、呂岱、諸葛恪。

秋九月,以驃騎步騭為丞相,車騎朱然為左大司馬,衛將軍全琮為右大司馬,鎮南呂岱為上大將軍,威北將軍諾葛恪為大將軍。《三國志.吳主傳》

然而,孫權人稱」老不死的「,步騭、朱然、全琮都死在了他前面。他駕崩時,只有呂岱這個超級不死鳥和諸葛恪這個少壯派還在。呂岱是個比較低調的,而諸葛恪正相反。所以,孫權快不行的時候,諸葛恪自然成為了眾望所歸的輔政大臣。

《吳書》曰:權寢疾,議所付託。時朝臣咸皆注意於恪,而孫峻表恪器任輔政,可付大事。權嫌恪剛很自用,峻以當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乃征恪。《三國志.諸葛恪傳.裴注》

我們知道,孫峻也是個極具野心的大佬,但此時他哪有資格和諸葛恪比呢?大佬們一致支持諸葛恪當執政官,孫峻只是順應這個潮流向孫權傳話而已

最後,孫權同意了,臨死時任命了5個託孤大臣,諸葛恪位居第一。

久之,權不豫,而太子少,乃征恪以大將軍領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領少傅。權疾困,召恪、弘及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屬以後事。《三國志.諸葛恪傳》

然而,孫弘和諸葛恪一直是政敵,眼看諸葛恪要執政了,他想拚死一搏,殺了諸葛恪。結果孫峻告密,諸葛恪反殺了他。

翌日,權薨。弘素與恪不平,懼為恪所治,秘權死問,欲矯詔除恪。峻以告恪,恪請弘咨事,於坐中誅之,乃發喪制服。《三國志.諸葛恪傳》

表面上看,又是孫峻積極和諸葛恪合作,干翻了孫弘。實際上,孫峻依然只是順應潮流而已。孫弘當年幫孫權打擊豪門大佬,在貴族們眼裡是標準的」狗腿子「。孫權一死,靠山一倒,他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中書令孫弘佞偽險詖,休素所忿,弘因是譖訴,下詔書賜休死,時年四十一。《三國志.張休傳》

未到,中書令孫弘譖潤據,因權寢疾,弘為詔書追賜死,時年五十七。《三國志.朱據傳》


諸葛恪執政初期,那是幹得風生水起。既廢除皇帝監視貴族的校事官,又大減稅收,把豪門大戶伺候得欲仙欲死,聲望一日高過一日,走到外面老百姓都伸長脖子想一睹尊容。

恪更拜太傅。於是罷視聽,息校官,原逋責,除關稅,事崇恩澤,眾莫不悅。恪每出入,百姓延頸思見其狀。《三國志.諸葛恪傳》

另一個託孤大臣,滕胤,也和諸葛恪聯姻,把女兒嫁給了諸葛恪的兒子,達成政治同盟。

滕胤以恪子竦妻父辭位。《三國志.孫峻傳》

這還不算,北邊的司馬師還跑來送經驗值。東關之戰,諸葛恪一戰封神,打得魏國侵略者屁滾尿流。

恪遣將軍留贊、呂據、唐咨、丁奉為前部。時天寒雪,魏諸將會飲,見贊等兵少,而解置鎧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伙身緣遏,大笑之,不即嚴兵。兵得上,便鼓噪亂斫。魏軍驚擾散走,爭渡浮橋,橋壞絕,自投於水,更相蹈藉。樂安太守桓嘉等同時並沒,死者數萬。故叛將韓綜為魏前軍督,亦斬之。獲車乘牛馬驢騾各數千,資器山積,振旅而歸。《三國志.諸葛恪傳》

樂觀地看,諸葛恪照這個勢頭走下去,當司馬懿第二完全有可能啊!然而,他再風光也不過是貴族們推到前台的執政官而已,即使一輩子不退休,死了之後兒子也無法繼續執政啊!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必須把權力集中,打擊異己,馴服各大貴族。於是,諸葛恪準備借著東關之戰的春風,玩把大的,北伐合肥新城!

這下貴族們不幹了。我們各自的部曲人口,保家衛國可以拿出來打,攻城掠地這種戰亡率高的事情,您千萬別找我們!諸葛恪不吃這套,強行發兵。畢竟他聲望正高,一旦下了決心,沒有哪個敢隨便和他硬碰硬。於是在豪門大佬的一片哀嘆中,諸葛恪徵集了大量人力物力,向合肥新城進發。

要知道,這些士兵大部分是貴族們的私有財產,主人不情願你就強行徵用,他們在前線不感冒發燒,才叫奇怪了!二十萬大軍面對三千多人防守的合肥城,攻了三個多月,諸葛恪不斷接到各大軍營彙報,士兵們都生病了,仗沒法打了。他氣得直跺腳,你們少tm跟我作,再磨洋工,勞資把你們都咔嚓了!

士卒疲勞,因暑飲水,泄下、流腫,病者大半,死傷塗地。諸營吏日白病者多,恪以為作,欲斬之,自是莫敢言。恪內惟失計,而恥城不下,忿形於色。《三國志.諸葛恪傳》

最後,諸葛恪終於鬱悶地撤了。面對飛速下降的聲望,和眾多被他得罪的大佬,他已經無法」軟著陸「,只能悶頭往前沖,強行把權力往自己手中搶。

恪征行之後,曹所奏署令長職司,一罷更選,愈治威嚴,多所罪責,當進見者無不竦息。又改易宿衛,用其親近。復敕兵嚴,欲向青徐。《三國志.諸葛恪傳》

到了這一步,貴族們拋棄他還有懸念嗎?沒有這個基礎,孫峻哪敢殺諸葛恪呢?在諸葛恪如日中天時,孫峻敢動手,別說當執政官了,甚至全家給諸葛恪陪葬都有可能。


野心勃勃的孫峻,在諸葛恪聲望掃地後站了出來,殺了諸葛恪全家,成為了新一任執政官。然而,貴族們這回準備玩個」雙頭政治「,讓諸葛恪的前盟友滕胤制衡他。

《吳錄》曰:群臣上奏,共推峻為太尉,議胤為司徒。時有媚峻者,以為大統宜在公族,若滕胤為亞公,聲名素重,眾心所附,不可貳也。乃表以峻為丞相,又不置御史大夫,士人皆失望矣

《三國志.孫峻傳.裴注》

結果孫峻不願意,堅持要讓滕胤低他一級。不過他對滕胤也表示出了足夠的尊重,兩人合作還算愉快。如果事態按部就班地發展,在孫峻死後,或者孫峻像諸葛恪那樣玩崩後,就該輪到滕胤執政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司馬師再次送來了一個大禮,讓孫峻發了一筆橫財。

二年春正月,魏鎮東將軍毌丘儉、前將軍文欽以淮南之眾西入,戰於樂嘉。閏月壬辰,峻及驃騎將軍呂據、左將軍留贊率兵襲壽春,軍及東興,聞欽等敗。壬寅,兵進於橐皋,欽詣峻降,淮南餘眾數萬口來奔。《三國志.三嗣主傳》

(文欽)遂得入吳,孫峻厚待之。欽雖在他國,不能屈節下人,自呂據、朱異等諸大將皆憎疾之,惟峻常左右之。《三國志.毌丘儉傳.裴注》

毌丘儉.文欽之亂髮生,文欽兵敗奔吳,孫峻接納了他,並給他極高的待遇(都護、假節、鎮北大將軍、幽州牧、譙侯)。呂據、朱異等大佬不服,經常和文欽發生摩擦,孫峻總是護著文欽。顯然,文欽這股力量被孫峻收為己用了。

不光如此,吳國還接收了淮南的數萬人口,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作為執政官,孫峻是操刀分割這筆財富的人。史書並沒有寫他怎麼分的,但我相信在分配過程中,他一定加強了自己的嫡系力量,並拉攏了一批同盟。所以,在他去世後,居然是由從弟孫綝繼續執政!

孫峻死了,怎麼也輪不到孫綝啊!當年的5個託孤大臣,滕胤、呂據還活著呢!孫峻死前就想拉攏呂據,但熱臉貼了冷屁股。

峻與胤至石頭,因餞之,領從者百許人入據營。據御軍齊整,峻惡之,稱心痛去。《三國志.孫峻傳》

此時,呂據聯名上書,再次提出」雙頭政治「,讓滕胤當丞相,和孫綝平起平坐。

九月丁亥,峻卒,以從弟偏將軍綝為侍中、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召還據等。據聞綝代峻,大怒。己丑,大司馬呂岱卒。壬辰,太白犯南斗。據、欽、咨等表薦衛將軍滕胤為丞相,綝不聽。癸卯,更以胤為大司馬,代呂岱駐武昌。《三國志.三嗣主傳》

孫綝和他從兄一樣,不喜歡」雙頭政治「。正好大司馬呂岱死了,孫綝讓滕胤接替呂岱的位置,鎮守武昌。這也是個顯耀的職位,當年陸遜就是坐鎮武昌的。裴松之都覺得,滕胤完全沒必要折騰,孫綝已經夠意思了。然而,滕胤不甘心當」千年老二「,諸葛恪、孫峻他比不過,孫綝算老幾?也敢騎勞資頭上?他聯合呂據要滅孫綝,結果支持孫綝的力量佔據了上風。滕胤一心等著呂據來和他匯合,但呂據被文欽、唐咨、丁奉、施寬等人圍剿,哪顧得上他呢?

時夜已半,胤恃與據期。又難舉兵向富,乃約令部曲,說呂侯以在近道,故皆為胤盡死,無離散者。時大風,比曉,據不至。綝兵大會,遂殺及將士數十人,夷胤三族。《三國志.孫綝傳》

據引兵還,欲討綝。綝遣使以詔書告喻欽、咨等,使取據。冬十月丁未,遣孫憲及丁奉、施寬等以舟兵逆據於江都,遣將軍劉丞督步騎攻胤。胤兵敗夷滅。《三國志.三嗣主傳》

現在,孫綝成為了第三個執政官。寫到這裡,這個回答應該就完成了。孫峻一開始和諸葛恪合作,是因為諸葛恪執政非常成功;後來殺死諸葛恪,是因為諸葛恪捅了漏子,孫峻想藉機上位。孫峻執政期間,因為魏國飛來的」餡餅「,加強了集權,所以在死後能把執政官留給自己的從弟孫綝。

孫綝時期,魏國又發生了諸葛誕之亂。如果處理得當,這將是一個更大的」餡餅「。孫綝興沖沖地去啃,結果發現是個大」陷坑「……


東吳統治集團分成三個部分:

一是孫氏宗親。孫氏本為江東二流宗族,所以統治江東還得依靠淮泗集團和江東大族。二是淮泗集團。淮泗集團泛指以淮泗人為中心的外來集團,如周瑜、魯肅、呂蒙、張昭、諸葛瑾、程普等。三是江東大族。如顧陸朱張的吳四姓,虞魏孔謝的會稽四姓等。

孫策基業的奠定,是孫氏宗室與淮泗集團共同奮鬥的結果。

淮泗集團的根在外地,故更具備全國視野,志向遠大,意欲北伐統一全國;淮泗集團在江東無根基,必須依賴孫吳政權。

江東大族是降服的政治勢力,他們的根在當地,勢力盤根錯節,內部相互勾結,寧可限江自保,也不願進取導致傷亡。江東大族不僅為東吳軍隊提供部曲私兵,還提供糧餉軍銀,是東吳政權的根本。但他們並不依賴東吳政權,如果需要的話,他們可以拋棄東吳政權。

故孫權會更信任淮泗集團。然隨著周瑜、魯肅、呂蒙等的去世,淮泗集團後繼無人。於是孫權就不得不倚仗江東大族了。

孫權對江東大族非常忌憚,晚年利用暨艷、隱蕃和呂壹等酷吏以法家治國;不惜扶植魯王霸,舉國中分,與江東大族支持的太子和進行了一場「二宮之爭」,都是為了打壓江東大族。不過這些措施最終都沒得逞。

孫權臨終前任命五個託孤大臣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和孫峻,其中孫弘孫峻孫氏宗親,其餘是淮泗集團,其壓制江東大族的目的非常明顯。

然歷史並不隨孫權大帝的主觀意願而改變,只有得到江東大族的支持,才能長期執政。不然即使政變上台也不可持久,這點孫峻看得很清楚。

孫權去世時,對比下諸葛恪和孫弘實力:諸葛恪掌握軍力,得到江東大族支持;孫弘沒有實力,只是靠著二宮之爭中陷害太子孫和一派(親江東大族)的張休朱據做政治投機,方才得到託孤大臣的位置。

所以,孫峻毫不猶豫的支持諸葛恪,害死同是孫氏宗親的孫弘。

此後,諸葛恪上任太傅,免除了孫權生前的打擊江東士族政策。其一、「罷視聽,息校官」即停止孫權的酷吏法家制度和檢舉制度;其二「原逋責,除關稅,」在江東範圍內減稅。 此舉自然得到江東大族的支持,「事崇恩澤,眾莫不悅」。諸葛恪又重修東興大堤,並擊敗來犯的魏軍,有利於江東大族限江自保,得到了支持。

然諸葛恪後續的北伐就不受待見了。諸葛恪在新城之戰無功而返,且拖延日久,消耗了江東大量軍備人員,又得罪了朱異等江東將軍,喪失了江東大族的民心。

所以孫峻才敢藉機殺諸葛恪及張約、張震、朱恩等親信,成為第二代執政。

孫峻、孫綝兩代執政同樣得倚仗江東大族,當他們意圖伐魏時與江東士族的關係就很微妙了。

孫峻曾經介入淮南二叛,支持毌丘儉和文欽,不過二叛結束得太快,介入不多,所以孫峻還得善終;孫綝強勢介入淮南三叛,以支持諸葛誕,為此還殺了江東將軍朱異,然卻丟失了文欽、文鴦、唐咨、全端、全懌等大量兵馬,引起江東大族不滿。所以孫綝最終死於孫休丁奉手裡。


孫權指名的五位託孤重臣中,有權力慾望的是三個:諸葛恪、孫峻、孫弘。

所以說,孫峻的敵人是諸葛恪和孫弘。如果想成為三方中最大的贏家,最好的方法是坐看二人相鬥,收拾最後的一個。

諸葛恪作為一號託孤重臣,當然是孫峻依附的首選,況且恪素來與二號託孤重臣孫弘不睦,孫峻與諸葛恪聯合搞下孫弘,再回來收拾諸葛恪。為什麼不聯合孫弘呢?也許應該從這三個人的性格看起。諸葛恪雖然有問題,但那也只是性格上的問題,他剛愎自用,專權,手段狠辣,但是有一點,作為一個一直把叔父諸葛亮當做標榜的人,作為寬厚仁德的東吳大將軍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守住了做人的底線:忠誠、正義(一種嚴苛意義上的正義)。相比孫峻孫弘這種不為國家,只以一己之私陰險狡詐搞權斗,反心已明的人,諸葛恪從不陷害忠良,也沒想過要奪權(他大概只是想向他叔父那樣掌一國軍政,施展抱負)。而且陸遜那樣對於德行有著潔癖的人也可以容下他,會給他以性格上的提醒,相比楊竺、全寄,陸遜基本上對他們在精神上放棄。之於孫峻和孫弘,諸葛恪明白孫弘的陰險譖害,孫峻的作風不良等等十分不端的人格,可他還是和孫峻攪在一起了。諸葛恪是親眼看過孫權如何與忠良相鬥的人,他因為父親流亡北士的身份和自己拍馬屁的本事沒有成為孫權的靶子。他是識時務的,如同諸葛亮也是識時務的。作為奉行講權斗的法家思想的諸葛亮的粉絲,他絕對不會像清高儒生一樣不識人間煙火。在無法改變孫權將重權賦予奸佞的情況下,他選擇了暫時依附、聯合奸佞,為自己爭奪手握實權的機會,只有手握權力,才有改變現狀的力量。為了自保,他殺死了自己的長子諸葛綽。在諸葛恪的眼裡,原則是只有強者才能享受的特權。而對於孫峻,孫弘和他是同類人,陰險殘忍,毫無原則。雖然孫弘的位置在託孤大臣里沒有諸葛恪高,但是和諸葛恪相比,孫弘無疑是孫峻更強大的對手。諸葛恪呢,他自信自己的用兵才能和治國才能,他更相信自己的政斗之才,說他是因剛愎自用死的一點都不為過。孫權當政時,有至尊寵,有父親愛,有太子孫登以及眾人的誇讚,四十年的如夢似幻,使得他總也退不去某些天真。諸葛恪過於相信只要有正義之心和才華能力就可以縱橫四海,情商堪憂,不知道招攬人心。而這樣的人,不是孫峻的對手。孫峻的想法,連弱斗強。表面上孫弘權力不如諸葛恪,但實際上諸葛恪有著致命的弱點。

孫峻和諸葛恪初期,二人有著同樣的目標:幹掉孫弘-----孫峻為奪權,諸葛恪為正義(當看到張休、朱據被害的時候,諸葛恪心裡或許有著熱血);孫峻利用諸葛恪,諸葛恪羞於與其為一列,也在利用孫峻。當孫弘已死,二人便沒有共同目標了,只有相互的敵對。諸葛恪因為大權在握(丞相、太傅、大將軍、統內外諸軍事,沒有一個職位不是位極人臣,也間接體現出了他的天真),過於相信自己的力量,從不會認為孫峻此等豎子小人會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所以,他死了。

綜上所述,孫峻和諸葛恪前期好是因為有共同目標,而後期是因為共同目的的達成,使得雙方矛盾顯現。

從來就沒聯合吧,孫峻前面不過是政治投機。

渣權一直都很看重諸葛恪的,只不過諸葛恪根基不夠,江東大頭又是江東四族。孫權不用宗室就算了,託孤的人也不是江東本土人。所以孫權才讓個宗室舉薦一下,有個說辭。不過趕巧正好就是孫峻而已。

不然你以為孫權這麼個專權的主,能這麼輕易就能信別人的話隨便找個人?不是他敲定的人選,誰敢亂推薦。

至於又跟諸葛恪賣孫弘,只不過是另一個政治投機。


開始以為他是王導 後來才發現他是司馬懿 他敢破壞貴族共和原則 只有2個結局 登頂或是滅族


利益使然。

孫權託孤時,孫峻只是侍中,而諸葛恪是太傅 、大將軍,平定山越的大英雄。滕胤優柔寡斷,無心黨爭,呂據官職低,又是外將,沒有巴結價值。孫弘地位和孫峻差不多,而且壞事干太多,天怒人怨。

那自然就是巴結諸葛恪了。

等到諸葛恪殺孫弘,兵敗新城後。。。滕胤呂據還是老樣子,而現在無論皇帝大臣還是百姓都埋怨諸葛恪,那他一死,大權就歸。。。

然後就很明顯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