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偏遠荒蕪的氣象站

到颱風暴雨肆虐的河道港汊,

從精準施策誓拔窮根的貧困村

到應急搶險救災的第一線,

從風雲衛星護航的“ 一帶一路”

到氣象援非的浩大工程……



在氣象事業滾滾向前的浪潮中,

青年人個個都是“弄潮兒”,

迎風逐浪、不畏艱險。



無奮鬥不青春


“卡脖子”給了我教訓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尹金方

01

尹金方


高考時,我被調劑到浙江大學大氣科學專業。看着錄取通知書上竺可楨老校長向學子提的問題,我頗感興趣,也便成就了我與氣象的第一次結緣。

作爲新生入學實踐,我們參觀了上海徐家彙氣象臺,這使我逐漸認識到大氣科學的意義,那次參觀向我開啓了氣象大門。我一路求學,試圖去回答竺可楨“將來畢業後做什麼樣的人”的問題。

博士畢業後,我如願以償成爲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名研究人員。

能夠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做事,我覺得實現了夢想,十分欣喜。

不過很快,一件小事給我敲響了警鐘。

《美國氣象學會公報》刊登了一篇關於一種雷達模擬器的文章,作者歡迎讀者使用該模擬器。我便主動聯繫作者,作者也很願意共享研究成果。然而,隨後我卻收到了一封私人郵件,內容中說:“ 非常抱歉,我的主管告訴我,根據兩年前的法律規定,我們不可以發放任何軟件給指定的國家(包括中國)。我甚至不可以用官方郵箱與你交流,非常抱歉我用此個人郵箱給你發郵件。”當時,我心裏五味雜陳。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讓我充分意識到,必須要自立自強。

經過近三年的時間,我們成功構建了自己的雷達模擬器。那一刻,我興奮不已,激動到流淚。因爲這不僅僅代表一項技術的圓滿完成,更代表着挺直腰板兒做人的尊嚴。

儘管我無法準確回答竺可楨老校長的問題,但我深知要把專業特長應用到實踐中去。

2014 年,我毅然選擇援疆。經過9 個月的日夜奮戰,我終於在新疆完成了雷達數據的質量控制和同化試驗,並使之應用到新疆區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中。哪怕我身在北京,但援疆工作仍在繼續,我早已與新疆結下了深厚情誼。

我深知,未來的路還很長,還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參與。我將不忘初心,堅定信念,用知識武裝頭腦,爲氣象事業貢獻青年力量。




在海拔4000米處搞觀測,挺值!
瓦里關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 王劍瓊

02

王劍瓊


青青的草地,漫山的野花,偶爾還能見到雲海。這樣的美景每年只能持續短短三個月,更多的時候,卻是這樣的場景:八月下雪,大風掀掉值班室的屋頂,損壞站上的觀測設備。這裏就是瓦里關,擁有我國唯一的全球大氣本底觀測站。

2003 年我大學畢業,有幸被分配到這座知名的臺站。近四千米的海拔高度是開展大氣本底觀測的理想場所,但對於人類,如此高海拔是不適合生存的,在這裏快走兩步路都會氣喘吁吁。

物質生活的艱苦還算不了什麼,精神生活的匱乏纔是最大的考驗。方圓幾公里的荒野,只有我和同事兩個人在堅守。夏天偶爾還能看到放牧的牧民,而到了冬天,十天時間裏,除了我的同事是活物,連一隻羊也見不到。每當深夜躺在宿舍的牀上,聽着窗外呼呼的風聲,我常常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有了家庭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因爲我的工作原因,照顧一家老小的重擔只能由妻子一個人扛。記得孩子八個月大時感冒發燒,而我照例上山執行觀測任務。得知孩子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時,我才匆忙請假下山直奔醫院。當我抱起孩子,平時一刻都不消停的小傢伙渾身無力地把臉貼到我肩膀的一剎那,我崩潰了,內心滿是沒盡好父親職責的愧疚。

2007 年,有一臺觀測設備出了故障。返廠維修、恢復觀測已經是三個月之後了。看着修好的設備,我突然感覺自己好沒用。上山來值班,卻守着一臺不能出數據的設備,是不是一種失職?

我暗下決心,下次設備再出故障,一定要自己修!於是,我便開始了對儀器的各種探索。查說明書、翻文獻……一來二去,山上的很多設備都被“搗鼓”好了。每解決一次故障,我內心滿是成就感。

在圓滿完成觀測任務的同時,我先後主持、參與了十餘項課題研究,並發表科研文章7 篇,有6 項儀器測試報告得到專家認可。

不知不覺已經16 年了,我從一個滿懷朝氣的少年逐漸變成了年近不惑的大叔。但這些年的光陰沒有虛度,我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這座大山,奉獻給了祖國的大氣本底觀測事業,我覺得挺值。



甘做風暴圈裏的逆行者
廣東省氣象公共服務中心 馬俊

03

馬俊


20 年前的一個傍晚,天氣預報中出現了這樣一段話:“今天早晨,在山西、河北、北京等地,人們意外看到了一場瑞雪。之所以說它意外,是因爲昨天的‘天氣預報’沒有預報到這場降雪。我們心裏懷有深刻的歉意。”說這段話的人就是宋英傑老師,那一年我16 歲,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天氣預報也可以如此有溫度,我也第一次對氣象節目主持人這個職業有了嚮往。

大學畢業以後,我與廣東氣象結緣。12 年裏,我參與錄製的天氣預報節目超過七千檔,不但榮獲了“全國公衆最喜愛氣象主播”榮譽稱號,還成了大家口中的“網紅”,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爲“抱樹哥”!

我清楚地記得我追的第一個颱風是“ 燦都”,接下來還有“ 威馬遜”“ 天鴿”“山竹”等等,算一算已經超過四十個了。

2014 年7 月18 日,超強颱風“威馬遜”正面登陸湛江徐聞,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超17 級,我所在的徐聞縣海安鎮正處在臺風過境中心。

“ 威馬遜”的威力有多大?我親眼所見,有一塊廣告牌的鐵皮碎片被狂風吹來,砍進一棵棕櫚樹幹有幾釐米深。而我們的直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從中午一直持續到夜晚,而直播地點也隨着危險的不斷升級從海邊、街道一直退到牆角。

就在下午五點直播開始時,我身旁高樓上一整扇窗戶突然被狂風捲下,重重地砸在離我不到兩米遠的地方。巨大的衝擊波和突如其來的意外讓我差一點摔倒,而這時直播信號已經接入,我下意識說出的第一句話是:“大家現在千萬不要出門!”

爲了追“威馬遜”,我在徐聞一待就是16 天。電力和通信嚴重受損,長時間無法和外界聯繫。追風快結束的一個早上,手機通信終於恢復正常,我一下子收到了媽媽給我發的90 多條信息,每一條都是滿滿的擔憂!我趕快撥通媽媽的電話,但電話那頭卻遲遲沒有聲音,直到媽媽哽咽地說:“媽怕多說一個字就忍不住了……”那一刻,我不爭氣地哭了。

這就是我,一名風暴圈裏的逆行者!我願將追逐風雨的力量,轉化成服務社會的璀璨榮光! 




紮根冀北高原圍場,我願意!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氣象局 吳萍萍

04

吳萍萍

2011 年7 月,我從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本科畢業後,便踏上了奔赴河北省承德市最艱苦邊遠基層臺站——圍場國家基本氣象站的工作之路,成爲了一名地面氣象觀測員。

這裏風沙肆虐、氣候惡劣,着實讓23 歲的我經受了種種考驗:第一次頂着凜冽寒風換自記紙、第一次冒着大雨維修堵塞的雨量傳感器、第一次喝帶着黃沙的深井水……

辦公樓孤零零地矗立在距縣城五公里的山腳下。我剛上班時智能手機還沒有普及,儀器成了在圍場陪伴我最長時間的“ 夥伴”。晚上躺在牀上,聽到的都是窗外呼嘯的北風;去縣城買一次東西,來回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有一年冬天,局長在山坡上調了兩個小時的電視天線,纔給當時局裏唯一的一臺電視機找出一個頻道……

在這樣的條件下,我有好幾次都動了辭職的念頭。直到2012 年我認識了自己的愛人,在異鄉有了家的溫暖。七年多來,因爲愛人和孩子,也因爲我喜愛的觀測工作,我一直堅守在圍場。

2018 年,我憑着內心的一份執着和一股闖勁兒,一路“ 拼殺”,代表河北省氣象局備戰全國氣象行業職業技能競賽。

集訓期間,人多設備少。有一次到凌晨三點,設備才騰出來。我藉此機會抓緊時間做完一套練習,不知不覺天已經矇矇亮了,連手被工具劃破了都是後知後覺。

當聽到自己獲得第十三屆全國氣象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個人全能第一名的那一刻,我開心地留下了眼淚,像是看到我們塞罕壩的鮮花盛開在整個草原一樣幸福。

經過競賽的磨礪,當再次下鄉維修區域自動氣象站時,我能用更快的時間確定故障點,使設備儘快恢復正常;當接觸新的業務平臺時,也能更快地掌握各模塊功能。

今年3 月,我獲得“全國巾幗建功標兵”榮譽稱號,完成了從“普通觀測員”到“業務標兵”的跨越。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只要組織需要我繼續紮根基層,我想我仍會毫不猶豫地說:我願意!



用氣象智慧點亮村民的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 劉紅霞

05

劉紅霞


在新疆,“ 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是各單位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2014年至2018 年底,全疆氣象部門共有1325 人次投入到“ 訪惠聚”工作中,我也是其中一員。

2017 年我剛到村裏的時候,到處都是土路,垃圾隨處可見,晚上更是漆黑一片。我們駐村隊首先做的工作就是把村子點亮。

在我們的協調下,村裏安裝了路燈,道路也進行了硬化,隨之建起的還有便民中心、幼兒園等。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村民的心也跟着亮了。

2018 年,自治區氣象局在村裏投資400萬元建設氣象現代化農牧業示範基地,計劃通過科學種植、養殖方式引導村民。居麥·阿皮孜是基地忠實追隨者,常來諮詢作物種植工作人員:“基地的棉花啥時種?種啥品種?種的時候一定要叫上我啊。”

我故意逗他:“你怎麼這麼相信我們?”他嘿嘿一笑,說:“共產黨把你們派到我們身邊,我相信共產黨,相信你們!”

駐村的日子裏,白天要走訪貧困戶,確定脫貧路徑和增收方式;晚上則回來整理檔案。由於宿舍潮溼,氣溫低,2018 年11 月,我的腰病復發了,並伴隨着腿疼,夜裏疼得睡不着覺。一直堅持到今年2 月,我回到烏魯木齊住院,醫生建議手術。爲了不影響工作,我保守治療了一段時間後,再次回到工作崗位上。

在駐村的791 個日子裏,我走訪了2322 次農戶,解決羣衆困難12 個,幫助農戶秋收18 次,建立檔案416 卷,申請扶貧資金554 萬元,申領惠農補貼180 萬元,建起36 套安居房、63 座庭院、91 座蔬菜拱棚、3 個合作社……兩年多來,我先後組織大大小小的活動140 多場,通過這些活動,把村民的心緊緊地團結在了一起。

我的努力也獲得了單位的肯定,被授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訪惠聚’駐村先進個人”“全國氣象系統扶貧先進個人”等稱號。

不管在任何崗位,既然時代選擇了我們,我們就要迎難而上、勇挑重擔。我將繼續堅守,繼續前行。



建設家鄉 初心不改
四川省資陽市氣象局 陳海燕

06

陳海燕


2005 年6 月我從四川農業大學畢業,懷揣着建設家鄉的夢想來到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氣象局。上班第一天,我連基本的數碼字也不會規範書寫。非氣象科班出身的我,只有從頭開始,用一顆不驕不躁、細緻入微的心去面對,才能融入氣象這個行業。

從測報、預報、服務、農業氣象開始,我用心做好每一項基礎業務。行政審批、黨務、工會、扶貧,多崗位鍛鍊讓我體會到氣象工作的快樂。

在5·12 那段抗震救災的艱難日子裏,距離預產期僅僅只有一週的我冒着餘震不斷的危險,挺着大肚子,硬撐着與同事們一起,投入到緊張的防震救災和應急氣象服務工作中,協助當班的測報員開展觀測、記錄數據、整理通報材料。同事們關心地問道:“海燕,你還行嗎?”我總是堅強地說:“沒問題,我可以!”。在那些日子裏,每一次信息的發佈,我們都感到無比滿足;每一次精準預測,我們都覺得特別偉大,地震讓我意識到做好氣象服務的責任與使命!

2011年至2014年,在我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安嶽縣成功成爲四川省首個全國標準化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示範縣。這期間,我們主持完成檸檬課題5個,發表論文6篇,出版專著1部;製作氣候區劃8個,總結和提煉檸檬氣象服務指標6套,開發推廣農業氣象實用技術1項。研究成果全面應用於現代農業氣象服務中,有效助力全縣54萬畝檸檬產業發展,服務惠及665個檸檬合作社和24萬檸檬種植戶。至此,建設家鄉的初心不再是一句空話。

經過十年的成長和磨鍊,我終於從一名氣象的“門外漢”成長爲高級工程師,並獲得省“十佳”優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市“婦女十傑”、縣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這些光環的背後是實幹的汗水,是奮鬥的結晶,是青春的印跡。

2016 年5 月30 日,我有幸當選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參加全國“科技三會”,生平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號召:“全國科技界特別是廣大青年科技人才要爲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建功立業”。我將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做一個有理想、有擔當、有作爲的氣象“新人”。



做氣象數據最堅定的守護者
湖北省十堰市氣象局 文強

07

文強


2001 年,懷揣夢想,我來到荒無人煙的湖北十堰天氣雷達站,青春的騷動讓我難免感到有些迷茫與彷徨。爲了讓我靜下心來,師傅帶我去做災情調查,親眼目睹了被洪水淹沒的家園、被冰雹打爛的莊稼。看着父老鄉親欲哭無淚的雙眼,我明白了氣象預報的重要性。後來,聽聞了南極氣象觀測湖北第一人楊志彪如何從基層測報員成長爲全國氣象觀測技術大拿的故事,我暗下決心,要練就過硬技術,做氣象數據背後的守護者。

2010 年6 月8 日,持續暴雨導致觀測場後山發生山體滑坡,值班室的一角懸在了空中,牆體豁開了一寸多寬的裂縫。接到我的報告後,國土資源局的專家和局領導緊急趕來,並要求我們立即撤離。我一邊拆裝儀器、佈設網絡,一邊關注着資料傳輸情況,心想無論如何不能讓任何一項觀測資料缺失。直到確認新設置的系統運轉正常,以及所有觀測業務未受任何影響後,我才從搖搖欲墜的值班室中撤離。摸着透溼的衣服,我才發現這時已近凌晨,而我中午飯和晚飯都還沒顧得上喫。

有了夢想,人生就有了動力和方向。5 年來,每一次預警,我都要等到最後一絲雷達回波消散後纔敢閤眼。觀測室內,我翻看記錄,隨身攜帶的筆記整理了5 大本。有時候在夢中,唸唸有詞的也是自動氣象站觀測原理、操作和維修技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2012 年我取得了湖北省測報比賽個人全能第一、全國測報比賽全能第三的好成績。

2015 年,通過考覈,我入選了夢寐以求的南極科考隊,前往長城站執行氣象考察任務。長城站經常下凍雨,風傳感器很容易被凍住,我經常要爬上十米高的風杆敲傳感器上的冰,不僅耗費體力,還有危險。隨後,我開始琢磨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經過兩個多月的摸索,我終於試驗成功了一種防凍雨的方法,大大降低了風速傳感器被凍住的可能性。

對氣象事業的堅守,讓我這樣一個基層測報員走出了大山,走到了南極,圓了我的南極夢。在這個平凡崗位上的追夢之旅,讓我對氣象事業多了一份理解與熱愛。



挑戰是一種生活方式
黑龍江省氣象數據中心 張兆偉

08

張兆偉


回顧我參加氣象工作以來的成長經歷,是追求完美的夢想給了我迎接挑戰的勇氣,是不甘落後的信念給了我前進的動力。

2015 年,黑龍江省氣象局開始規劃一項重點工程——管理與業務一體化平臺。這是一個綜合性業務平臺,旨在提高氣象部門的業務、服務和管理能力,我負責軟件的標準化工作。標準化是爲了解決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問題而提出的,目的是實現集約化。但實際上,我們的軟件外包模式決定了氣象軟件會由不同的計算機語言編寫,由不同的軟件框架構成。因此,實現軟件標準化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情。爲此,我翻閱了大量前沿資料,編寫了大量測試代碼,比較了數十個軟件框架,但都毫無成效。這些框架要麼開發語言單一,不符合實際需求;要麼結構鬆散,不具有統一管理的可能性。那段時間,我睡不好覺、喫不好飯,感到力不從心。

正當我一籌莫展的時候,互聯網行業巨頭谷歌於2015 年7 月發佈了雲計算平臺的開源版本kubernetes。這個國際前沿的重大科技項目通過容器技術解決了不同語言開發軟件的標準化問題。這個消息令我振奮,我連夜通讀了他們的英文說明,並進行了翻譯,因此也成爲這個項目在國內進行實踐的第一批人。由於這是初始版本,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和解決,並且需要根據氣象行業的特點進行修改,但是有了目標和抓手,我充滿了力量,全身心投入到平臺的改良和測試之中。

針對氣象行業的特點,我們進行了二次開發和優化,引入了數據服務總線,開發完成了黑龍江省氣象軟件開放框架。這個框架爲後續氣象軟件研發提供了標準計算環境,目前已經承載了30 多個重要的業務系統,每年的訪問請求達千萬餘次,顯著提高了黑龍江省氣象業務的信息化水平。

工作這6 年來,我敢於挑戰,不僅挑戰別人,也挑戰自己,即使失敗也不在意,勇於挑戰已經成爲我的一種積極生活態度。



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氣象臺 朱國光、唐旭紫

09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氣象臺團隊


雲貴高原東側“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湘西州獨特的山地氣候,雷電、暴雨、山洪、泥石流等氣象災害頻發。對我們這個年輕集體而言,“一年四季不放鬆、每次過程不放過”這句氣象服務用語,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日復一日的堅守,是我們肩上扛着的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2016 年7 月17 日,湘西迎來入汛以來最強的一次降水過程,暴雨傾盆而下,古丈縣默戎鎮小時降雨量達104 毫米!隨着降雨量的不斷攀升,預警也一次次升級!山路塌方,良田被毀,各地告急。氣象臺的兄弟姐妹們都來了,分析天氣、察看雨量、編寫預警短信,大家分工協作,有條不紊地忙碌着。擔任主班的張丹丹才三十出頭,丈夫是一名監獄獄警。直到第二天女兒打來電話,她纔想起老公也在值班,家裏沒人。她匆匆給女兒點了外賣,把小傢伙安頓在值班室睡下,便又投入了“戰鬥”。那一晚她親手發出了十一條預警短信,撥打了二十多個防汛責任人的電話,其中兩條100 毫米和150 毫米的強降水特別提醒短信,爲默戎鎮提供了精確預警。

默戎鎮龍鼻村主任石遠忠在巡查中發現險情,收到短信預警後立即組織村民轉移。12 點5 分,當80 多歲的苗族老人石玉秀最後一個被轉移出來後,短短十分鐘不到泥石流就來了!幸運的是,500 名村民早已全部轉移,無一傷亡。關鍵時刻,精確到鄉鎮的氣象預警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受氣象災害侵襲外,湘西也是全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爲此,湘西州氣象臺組建精準扶貧氣象服務工作小組,圍繞十八洞村獼猴桃種植和鄉村旅遊兩大扶貧產業,開展專項氣象服務。爲了拿到十八洞獼猴桃課題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氣象臺長朱國光不顧蚊蟲的叮咬,在山裏一呆就是半個月。爲了打通氣象信息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氣象部門建立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qq 羣,開通了爲農服務微信公衆號,第一時間把氣象信息送達全州8000 家農戶的手中。

“儘管還難以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我們仍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這句懸掛在氣象臺會商室的勵志語,激勵着我們每一個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春春創造奇蹟,不斷書寫人生中的新篇章。



紮根邊疆,在草原上綻放
內蒙古自治區突泉縣氣象局 宮克發、尉德康

10

突泉縣氣象局團隊

突泉縣位於內蒙古東北部,是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貧困區,也是中國氣象局的定點幫扶縣。突泉縣氣象局這個年輕的集體,在氣象助力精準扶貧的路上一路前行,將青春之花綻放在草原上!

突泉縣設施農業開展年頭較短,爲了更好地提供精細化服務,我們多次派人前往山東、遼寧等地取經。經過近兩年的潛心鑽研,我們研發出了毛桃、番茄等14 種設施農業果蔬氣象服務指標,並且利用專門的設施農業微信羣,每天向農戶發佈生產提醒信息。這些貼心保姆式的服務,讓一座座大棚瓜果飄香。

2016 年,縣局青年黨員徐愷到離縣城八十餘公里外的寶利村擔任第一書記。躊躇滿志的他,第一次入戶就敗給了一位老大娘,提前準備的“功課”一點沒用上。隨後的入戶過程中,喫閉門羹更是常有的事,有時甚至捱罵。但他沒有氣餒,將委屈都藏在了心裏,認定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證各項扶貧政策宣傳到位、落實到位。他用一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全村56 戶貧困戶。漸漸地,全村的老百姓都接納了他。在他的帶領下,寶利村已實現整村脫貧。因爲他體型較胖,村民都親切地稱他爲“小胖書記”。

學電子工程的80 後宋大明負責全縣區域自動站的維護管理工作。去年冬季的一個傍晚,寶石鎮無人站出現故障,他帶領業務員姚東良驅車前去維修。確定故障原因後,需要更換配件,但戴着手套無法操作,他只好光着手在零下20 多度的天氣下工作了近一個小時,凍得手生疼幾乎沒有知覺時,就放在嘴邊哈幾口氣,稍微暖和一點後再繼續工作,等修好後回到家已是夜裏10 點多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習近平總書記說過:“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在內蒙古草原上,突泉氣象人以紮根邊疆的情懷,砥礪前行,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着自己的無悔青春!


爲奮鬥的青春點贊!

推 薦 閱 讀


京郊有個園,氣象展區等你來


一天發佈54條預警?不,發了218條!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圖片來源: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微信編輯張娟

轉載授權請聯繫:010-58995297(王老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