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這篇文章時,發現裡面提到:「『與』,是節省自『與』的中間特徵部分,是很早就有的俗字。『與』從字形上看,從四隻手『舁』,從『牙』。

『舁』即向上舉的意思。『與』承『舁』之音、義,並復加一個聲符『牙』。

後來這個『牙』被人寫啊寫寫分了,寫成了『與』;然後後來人們懶啊懶,『與』的四隻手也乾脆不寫了,只寫那個後來加的聲符『牙』的異體『與』;再後來,『與』就被《簡化字方案》收納,成為了規範字。

所以,『與』這個字,事實上是『牙』的異體;只是這個異體太獨特了,不和其他字混同。況且『與』作連詞的時候,和上舉義無關,只用聲符代替,也是古代常見的減省方式。」

我的問題是:「牙」為什麼是聲符?


查查上古音就知道了。「與」和「牙」都在魚部,主母音首先都是*a,「與」中古為以母三等,推導上古音為*la?,牙是疑母二等,推導上古音為*?ra?(此處均用鄭張擬音)。在這裡*?r-為*Cr-式複輔音聲母,*Cr-可與*r諧聲,上古*r和*l的關係本來就相近,自然可以相諧。

更新:想了一下,「與」上古也可能是*k·la?,

*k·la?&>*la?&>M.ji?

然後把「牙」擬作*?·ɡra?。

(等等,我推的這貌似就是潘悟雲擬音吧……)

總之這樣,「與」從「牙」得聲,也就可以解釋了。


說實話我也想問,怎麼看那四隻手纔是聲符嘛,看看別的從四隻手的字就知道了。但事實是那個牙*?-?ra確實能跟與*?la?諧聲。所以說,這個詞也許可以說是倆聲符,像「靜」那樣的?

上古都是魚部

中古魚部分裂到 o模韻 a麻韻(僅限二等,麻三是來自歌部) 魚韻i? 以及 極個別 虞韻io(比如虞這個字自己)

牙 在 魚部中古歸洪音的部分,中被分到麻韻

與 則因為聲母g擦化歸以母,導致 被劃分到三等的 魚韻。。

形象描述下整個過程

我 ngal-&>ngai-&>ngɑ

蟻 ngal-&>ngal-&>ngiai-&>ngie

可 khal-&>khai-&>khɑ

騎 gal-&>gial-&>giai-&>gie

吾 nga-&>ngo

牙 ngra-&>nga

與 ga-&>?a-&>ja-&>j?

上古的母音往一二等分化的過程中,帶韻尾的 a 劃分到 ɑ a 無韻尾的則劃分到 o a.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