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阿宝」,中国观众一定不陌生。

但多少人知道,《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竟出自一位美国韩裔导演之手?

当我们沉浸于《功夫熊猫》用心的视觉设计与不俗套的合家欢氛围中时,对这位1972年出生的韩裔美籍导演却所知甚少。

余仁英

Jennifer Yuh Nelson

余仁英是《功夫熊猫》的导演,确切地说,是第二部与第三部的总导演,同时也是一位场景设计师与视觉特效师。

在好莱坞动画圈二十多年,余仁英对艺术始终怀著热爱、冷静、谦逊与愉快的初心。

TIME 采访视频截图

她不仅是好莱坞动画电影导演中第一位女性独立导演,同时也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知名女导演之一。

在2011年前,好莱坞动画电影有个奇怪的现象:男性导演占据了绝对话语权。而她,正是打破好莱坞规则的第一人。

《功夫熊猫2》出来后,纽约时报是评价她:

女性改变世界。

有评论甚至称,「男性导演主导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应该以此为耻。

余仁英

她的出现,是好莱坞行业的一个惊喜。

余仁英出生在韩国的艺术家庭,家中有父母与姐姐。四岁时,随父母迁到加利福尼亚州。

她对动画的热爱是从小就形成的。回忆起在韩国本土的生活,她说,即便自己当时很小,但清清楚楚记得看过的所有电视节目——其中韩国动画占了绝大部分,也有不少进口的日本动画。

喜欢看「巨型机器人」的她,小时候便喜欢动作片多于公主风。

这也解释了她性格中坚持的一面。

虽然说话比较温和,但她的同事们却把她描述成一个「铁杆动作迷」。周末,余仁英喜欢与丈夫宅在家玩跑车游戏和射击游戏。

成长在一个开明的家庭,父母不仅不会干涉她的爱好,而且常常鼓励两姐妹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正是在父母的鼓励下,余仁英对画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功夫熊猫3》剧照

大学期间,她在加州大学长滩分校主修插画专业。刚毕业那会儿,她并不知道自己会进入动画行业。

她只知道,自己喜欢画分镜。尽管那时候,动画电影的概念已经模模糊糊地出现在她脑海中了,但她没有相机,就选择了先把想到的画下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制作人看到了她的作品。

他对她说了一句:画吧。

她正式成为了一位场景设计师,进入了好莱坞动画行业。

《功夫熊猫》分镜头

她的动画生涯跨越了几个国家,包括韩国和日本。在加入梦工厂之前,余仁英曾在HBO动画公司工作,开发各种项目和系列短片。

余仁英为HBO自制的动画系列《闪灵悍将1》(Spawn)担任导演与角色设计师,这是一部黑暗系成人向的TV动画,风格上保持了原漫特色,获得了1999年艾美奖的其他和技术类奖项(OutstandingAnimated Program - For Programming More Than One Hour)。

《闪灵悍将》

她还曾在澳大利亚悉尼工作,担任《极光追杀令》(Dark City)的动画制作。

加入梦工厂是余仁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

一向以「多种族」闻名的梦工厂,适合有理想、爱造梦的年轻人。余仁英正是这样的人。

并且,韩裔美籍身份、对动画电影浓厚的兴趣、国际化视野,是她创作电影的优势。

在执导《功夫熊猫2》《功夫熊猫3》前,余仁英先参与了梦工厂四部动画电影的制作:《功夫熊猫1》(2008)、《马达加斯加》(2005)、《辛巴达七海传奇》(2003)及《小马精灵》(2002)

《功夫熊猫1》海报

《马达加斯加》海报

《辛巴达》海报

《小马精灵》海报

这些经历,为她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非常好的铺垫。

在访谈里,余仁英回忆当初参与《功夫熊猫1》的过程。

有一天,她偶然听到一部名叫《功夫熊猫》的动画电影,那时它还是一个胚胎项目。

「除了名字以外,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我从小就喜欢看武侠片,我知道我想拍电影,必须努力做点什么……」

就这样,她加入了项目,并花了很长时间为《功夫熊猫1》工作。

独立执导《功夫熊猫2》是余仁英职业生涯的第二个转折点。

《功夫熊猫2》剧照

在第一部,余仁英主要担任故事总策划。第二部,她直接成为了《功夫熊猫》的独立导演。

当时,《功夫熊猫1》的导演约翰?史蒂芬森和马克?奥斯本表示拍完后想休息一阵子,这个重任没过多久就落在了余仁英身上。

为什么能挑起大梁呢?

看似幸运,实则必然。

好莱坞制片人梅丽莎·库柏曾这样描述余仁英的工作状态:在《功夫熊猫1》的讨论会上,其他导演们总有自己的主见,因此争执不下。

但余仁英恰恰相反。

她很安静,会一声不吭听导演们发表完自己的意见,然后举起她的食指表达看法。

往往这时候,房间会陷入沉默,他们意外地,都很尊重她的意见。

可以说,余仁英能成为《功夫熊猫2》《功夫熊猫3》的导演是靠实力的。

但顶著「好莱坞第一位女性独立导演」的身份,她不是没有压力——必须要用实力去回应外界的好奇与疑问。

在她之前,好莱坞动画缺乏种族和性别的多样性,特别是在精英阶层的创作立场上,动画反映的往往是片面的生活经验和观点。

令人欣喜的是,余仁英打破了好莱坞传统动画导演的套路。

她坚持《功夫熊猫2》要努力保持真实的风格,要保持「亚洲敏感性」——动画创作不能脱离它的土壤。

《功夫熊猫2》剧照

结果证明,她是对的。中国观众非常喜爱阿宝,前两部系列的内地票房达到了近8亿元。

爱也是她的主题。安吉丽娜·朱莉坦言自己对「娇虎」一角感同身受:「我喜欢她,我也曾有她的弱点,她很强,但有时候她不懂怎样变得温柔。在这一点上,我的孩子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是他们让我变得柔软一点,因为有时我会带著一个坚硬的外壳生活。」

朱莉

凭借《功夫熊猫2》,余仁英获得了第39届安妮奖(2012)等最佳动画电影导演。影片也得到了第84届奥斯卡奖(2012)的最佳动画长片提名

余仁英

余仁英并没有停下脚步。她和她的团队制作了《功夫熊猫3》。

第三部号称「中国定制版」——「It』s made in China, for China.」如果说前两部是美国团队在中国进行田野调查的成果,第三部则选择了直接与上海东方梦工厂合作。

中国团队的加入,使《功夫熊猫3》更加地道,更加原汁原味了。

《功夫熊猫3》多出了「熊猫村」场景,灵感来自于青城山——团队在探访青城山的时候,发现那里弥漫著雾气,当下决定将这个地方搬到动画中。

动画还有个惊喜在于,阿宝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父亲。从第一部到第三部,我们似乎真正明白了三部曲的主题——探索「我是谁」的永恒命题

在她的三部曲中,我们看到了她持续下去的思考与努力。她说,没有完美的人,谦虚能走得更远,能不断扩大自己的边界。

更可贵的是,因《功夫熊猫》系列大火的余仁英,很好地保持了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对我而言,享受家的舒适很重要。」

一边是如日中天的事业,一边是简单幸福的家庭生活,哪边都没落下。

她做到了。

从一个单纯喜爱动画片的小女孩,到受人尊重的好莱坞女性独立动画导演,她付出了许多努力。

感谢这位韩裔导演,为我们带来了地地道道的中国风,带来了超萌的阿宝。

当被问到是否知道自己会成为一个动画导演时,余仁英说:「我没有任何宏大的初步计划,只是一直很喜欢画画。

对她来说,动画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是心血,是坚持。

就像她的人生一样,无数热爱的瞬间组成了现在。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动画学术趴」,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获取更多新鲜资讯和深度动画解析,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不定期还有福利送噢~


看过功夫熊猫的都知道,功夫熊猫这个动画片虽然看似普通,但是却能带给我们欢乐,让人笑出来。作为一个爆米花电影,起码我的爆米花吃完了还老老实实坐在电影院中,没有睡著,而是真正的看进去了。

成功的系列电影首先要有个好的开头,最开头的功夫熊猫1就带来了现象级的市场。对于功夫熊猫来说,设定的主角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惜保护动物,也给予中国观众一种融入感。这对于功夫熊猫这系列电影打入中国市场有很大的优势。当然,熊猫可不止中国人喜欢,这个憨态可掬的熊猫几乎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用这样的形象作为主人公,从心理上就给人带来几分好感,这也是成功的基础。

当然,功夫熊猫首先是国外出品的动画电影,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大家都认为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但是国外的动画电影更倾向于消费成人市场。所以很多有口碑的例如冰雪奇缘等的动画电影在中国受到了无数成年人的喜爱。同样的,功夫熊猫也是一部以成人市场为主打的电影,当然,也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人公阿宝非常有熊猫的特质,懒洋洋,胖乎乎,就差一点能让人触摸到的毛茸茸的质感,几乎就是个非常让人喜爱的熊猫。而可能因为熊猫的设定,这部动画电影中有非常多的中国元素。这对于赢得中国市场的票房是非常有优势的。当然,说到功夫熊猫,除去熊猫,还有功夫。这部电影中的功夫也实实在在的让人惊喜,可以看出导演对于每个人物每个动作包括打斗有著很细致的规划。包括阿宝的师傅使用的太极,还有其他几个小伙伴在打斗中带有的李小龙等的功夫影子。这些带有现实生活中有功夫的人的映射,给人一种虽然是动画形象,但是仿佛能切实施展出那样的功夫实在感。当然,里面的配乐也非常的精彩。

而最主要的剧情部分,功夫熊猫以一种温情的和其他伙伴们的相处为主,主要是以正义打败邪恶为主题,却更注重细节上面对于其他伙伴和主角相处的过程,放大了情感部分,而不像其他真人电影以打斗为主,以爆炸性的画面为主。这样的设定一来有一种阖家欢乐的感觉,也非常的适合小孩子们观看,二来里面铺设的各种笑点对于成人们来说也非常的适合。

这样的系列电影,囊括了大多成功的因素和市场,自然也就获得了成功。


功夫熊猫系列诞生8年来,似乎在「中国元素」的卖点上越耕越深。从最初选择熊猫、气功这几个关键词、影片的水墨画风,再到随处可见的「豆腐、包子、银票、财神年画」等细节,「中国风」贯穿始终。这一次,为了迎合中国市场,片方干脆全球同步发行中英文两个版本,不仅有成龙、周杰伦、张国立等豪华配音阵容,还为动画形象重新对了中文口型。

中国市场欢迎《功夫熊猫》,许多人看到了其中的中国元素,但其实更需要理解的,是《功夫熊猫》所表达的提升弱者的美国理念,这并非只是中国电影业的任务,更是中国社会的需要,因为中国社会至今仍然有不少歧视弱者的现象:社会能够接受取笑残疾人的文艺作品就是一个例证,有些嫌贫爱富的社会环境则是另一个例证。而对于中国电影业来讲,如果不接受提升弱者的理念,自然就更容易去拍出那些歌颂帝王将相的作品,而不可能要一只肥胖、只会卖面条的熊猫去做一个社会拯救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