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導致明朝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滅,明朝精銳喪失殆盡,隨同英宗出征的六部九卿特別是武將幾乎全部戰死,朝野之上幾無可用之人。這種情況下士氣低落的明朝要做的絕不是和兵鋒正盛的瓦剌決一死戰,而是要穩住陣腳,積極防禦。于謙也深知只有如此才能保住大明。

于謙在明英宗被俘後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情:

一、調兵勤王:

明朝五十萬大軍的全軍覆滅讓明朝門戶大開,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為防也先軍隊繼續進攻京城,于謙奏請郕王調河南、山東、南京以及沿海防倭軍火速馳援京城。

二、擁立郕王:

面對英宗被俘,明朝羣龍無首互不統屬的情況,于謙率大臣奏請孫太后,請求立郕王也帝,主持朝政。郕王再三推辭,羣臣繼續請求,最終郕王同意稱帝,並責令于謙全權負責北京保衛戰。

三、肅清閹黨:

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都是由於宦官王振的慫恿,郕王即位後,于謙奏請郕王將王振家族滅族,同時肅清王振餘黨,使王振集團徹底垮臺。

于謙在土木之變後沒有貿然出兵攻打瓦剌、營救英宗,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剛剛經歷大敗的明朝士氣低落,民心不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出兵,明朝將很有可能遭至更慘重的失敗,而於謙做的事情恰恰是讓慌亂的明朝穩住陣腳。而後,在各地勤王軍隊趕到北京後,于謙率領二線明軍在大敗瓦剌,最終迫使瓦剌迎回英宗。

原創:歷史課課代表


朱祁鈺是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被封為郕王。如果不是時局的變化,他只會在成年之後老老實實的就藩,安安靜靜的終老。然而,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徵也先,太子年幼,遂命朱祁鈺監國。結果,倉促出師的朱祁鎮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朱祁鎮本人也被俘。消息傳至北京,天下震驚!更為可怕的是,也先挾持著朱祁鎮,完全可以向大明朝廷提出無理要求。

危急時刻,朝廷大臣主張南遷,于謙挺身而出,痛陳利害,力主抵抗,保衛京師。于謙的建議得到了監國朱祁鈺的認可,於是朝廷上下才開始著手備戰。然而,京師附近的精銳兵馬已經被明英宗折損在了土木堡,城內僅有老弱殘兵,于謙只好請朱祁鈺急調天下兵馬進京勤王;朱祁鈺任命于謙擔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整兵備戰。為了粉碎也先挾明英宗以威脅朝廷的目的,也為了穩定社稷、聚攏人心,朝廷急需另立新君,而英宗之子朱見深雖為太子,卻尚在年幼,眾臣於是請求孫太后立朱祁鈺為帝。正統十四年九月六日,朱祁鈺登基為帝,次年年號景泰。 正統十四年十月,也先裹挾著朱祁鎮攻破紫荊關,到達京師,京師保衛戰開始。平心而論,于謙只是一個文官,從來沒有上陣殺敵的經歷,他能否擊退也先的強大攻勢呢?答案是肯定的。于謙分派眾將全部移軍九門外,分兵抵抗,並嚴明軍紀,後退者斬。于謙親冒矢石前往督戰。也先軍在德勝門、西直門等處均遭到頑強抵抗,大戰近一個月,一點便宜也沒佔到,只好退軍。

京師保衛戰以明軍的勝利結束,解除了明朝立國以來的最大危機,也使得也先意識到朱祁鎮對他而言毫無利用價值,間接促成了朱祁鎮的南歸。于謙用盡全力,保住了明朝的根本,其功勞可以說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他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使他成為無可爭辯的民族英雄。 京師保衛戰以後,也先同意釋放朱祁鎮,朱祁鈺卻不願意將哥哥迎回,在得到于謙等大臣不重新擁立朱祁鎮的保證下,朱祁鈺才同意迎接朱祁鎮回國。朱祁鎮回國後,旋即被弟弟軟禁在南宮,與世隔絕。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有小人趁朱祁鈺病危之際,迎立朱祁鎮複位。有意思的是,此時大家卻忘了宣佈朱祁鈺退位,直到二月初一,才將朱祁鈺廢為郕王,也就是說,這十多天裏,大明朝是有兩位皇帝的。朱祁鎮複位一個月後,朱祁鈺死去,因朱祁鎮不承認他是皇帝,故未將他葬在帝王陵寢。

綜觀朱祁鈺在位的八年,基本上可以說勵精圖治。政治上,他任用於謙、王直等賢臣,清除王振餘黨,廣開言路,朝政為之一新;軍事上,整頓屯墾,重用楊洪等名將,重新構建了京師及邊地的防衛體系;民生上,他減免受災地區的稅賦,興修水利,鼓勵各地發展農桑;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文玩市場上大受追捧的「景泰藍」,也是因他的年號而得名。至於後來因為軟禁朱祁鎮和千方百計更換太子的問題為時人和後世所詬病,但我個人認為,這是人性的弱點,不能簡單的歸因為道德問題。所以,後世對朱祁鈺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有人甚至說他是「英主」。我認為,


十萬個為什麼要升級,

改成百萬個為什麼,


那要問郭德綱


西直門明軍,被瓦剌軍殲滅5000多人!而於謙和石亨,嚇得躲在城牆內瑟瑟發抖!不敢救援!這倆小丑!


要出兵打也先是為了激怒也先,讓也先撕票,殺死英宗!不讓石亨追殺也先是怕石亨救回英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