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什麼叫天地不仁?這個仁叫小仁小義。

天地,生養萬物,有大仁大義。大仁大義,無形無相,看不到。他們把萬物作為芻狗,什麼叫芻狗?就是草芥。萬物生則生,萬物死則死,不會因為萬物生而高興,萬物死而悲傷,他們會推動萬物自然的生與死,這叫天地。與「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個意思。

作為我們人呀,活在天地當中,如果情執太重,對心的牽涉就會很嚴重。你的心梆當梆當老跳,這個也愁,那個也悲,人大喜大悲則傷心。

人要慢慢體會天道,體會自然之道,體會人死而復生生而復死,失而復得得而復失,體會一切不可執,一切法不可執,一切象不可執。

所有東西都不能把他看成死的,他都是不斷的流動變化,所以就像草芥一樣生而死,死而生。要像天地一樣,才能長久,不要被世間的生死得失悲愁喜怒,左右了自己的內心。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治天下,不能太溺愛百姓了,也不能太殘害百姓了,要把百姓當成自然當中的一部分。

就像野草一樣,你只要給草足夠的大環境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太呵護它,要給它澆牛奶呀,要給它搭小帳篷呀,每天給它犁地呀,它要枯黃了還在那哭哭啼啼的呀。那這個世界沒法治理了,所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法天則地,創造良好的環境,你在這裡生長就行了,該生就生,該死就死,生生死死都在這個環境裡面進行。聖人就把前面的,就像不尚賢呀、不貴難得之貨呀、不見可欲呀,這些東西做好了。放水養魚嘛,把水治好了,魚在水裡面愛怎麼遊怎麼遊。一個好的領導也是,把大的框架搭好了,該用的人用好了,剩下的就是無為而治了。

所謂天地不仁,聖人不仁,都是要把握大理。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後面會學到「太上,下知有之」,就是給老百姓真正辦的好事,老百姓還不知道是你給他辦的,這個最好。

不知道你對老百姓好,因為潛移默化了,讓老百姓處在一種非常良性的大環境中,他不用去感恩戴德說你好,但是他們活的很高興,也不知道這高興是怎麼來的。不用整天的青天大老爺你幫我解決這個啦、那個啦,如果這樣就完了,這樣的話那這個領導絕對沒當好。

不是有那麼一個笑話嘛,一個村官治理水患,每年他都提前巡查堤防,疏理河道,導致每年雖然有旱澇,但是一直沒有水患。老百姓當然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沒覺得怎麼地,沒看過洪水,上面領導也覺得他這個地方沒啥事,沒災沒難的,這個村官一直沒被提拔。

另一個村官,常年的不管這事,也不巡查堤防,也不疏通水道,啥也不幹。但是一發洪水馬上就潰堤了,帶著老百姓上堤去護堤去,又跟上級領導打報告,說這邊十萬火急,要給予資金和人力的支援。每年上邊領導都覺得這個村官真管用,每年都要處理這個水患,這個人太有能力了,很快就提拔了。大家應該很多有過這方面類似的經驗吧。

真正的聖人,真正有能耐的人,他所惠及的人不會知道是他惠及的,這是最有能力的人。給予小恩小惠的,讓他知道的,這種人都不能算是大智慧的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