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顧

上一章,我們講述了老子的「不言之教」,評論裏的小夥伴們認為,不言之教只指聖人;但《道德經》之所以流傳至今,依舊被眾人推崇,不就是因為它其中的道理,既可用於治國安邦,也可用於日常生活。它其中蘊含的能量是無盡的,在百味人生中,領悟「道」的真諦。

在這一章裏,老子說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從表面上理解,就是老子在譴責「天地」與「聖人」的不仁慈,將萬物生靈與百姓當做「芻狗」一樣用完就丟棄。

這樣的說法對不對呢?我記得在《誅仙》這部經典的神武小說裏,開篇就講述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而這部小說主要講的就是,眾生修仙,為了長生不老而產生了門派之分,互相爭鬥。

在這裡我們可以理解一下,正因為天地將萬物視為低賤的芻狗,所以眾生才各相追逐修仙之路。但小說終究也只是作者幻想出來的,當不得真。至於老子到底是什麼樣的意思,那我們就先學習一下吧。

《道德經》的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

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 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

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悟之所得

首先,我們解釋一下「芻狗」是什麼意思。「芻狗」在古代意為草扎的狗,用於祭祀。祭祀之前人人敬畏供奉,祭祀之後,就將燒完的餘物如垃圾一樣扔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解釋,讓世人對老子有了誤解。

然後,我們接著理解下面這句話,「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的意思是古代的風箱,內部是空的,你只要鼓動他,它就會一直有風呼出。但如果做太多繁雜的東西,反而會使它不通暢,不如保持物質最原本的狀態和作用,虛靜的最好。

看完分析,你是不是會疑問,「不仁」到底是何意?

其實,老子所說的「不仁」,並非不仁慈、不仁愛的意思。他想表達的意思是「不偏愛、不幹預」的意思。

天地應該順應萬物的自然生長,不去偏愛,幹預他們的發展。而聖人也是如此,對百姓不應過於干涉,應任由他們的生活方式,自我發展。這些都遵循著「道」的運行規律,是一種自由論之說。老子在這裡打破「主宰之說」,倡導自由論;其目的是消除外在的強制性與幹預性,而使人的個別性、特殊性以及差異性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當下的我們就這老子言論的最大獲益者。很多企業提倡個性化、創新思想。對員工採取一種放養式的管理,這也應對了老子在本章最後所說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順應了自然的發展,萬物反而能生化不竭;對待人,也是如此,過多的規矩與政令反而會導致人員的衰敗。何不如,順應萬物,放任其自由生長。

這也就是老子主張的「無為之治」,從天道到人道,從自然到社會,皆遵循著「道」境。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打著「關心、為他好」的旗號去幹預。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你可以有建議,但不要強制幹預。

以上言論僅為個人理解所得感悟,將大道理轉化為人生的小道理。如有建議,可在評論裏發表提出,謝謝!

56文化網,一個漂亮而有內涵的網站。

下期預告

《道德經》第六章「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