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指的是戰國晚期四位著名的政治活動家,他們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除了春申君之外,其他三位都是王室後裔。四公子以禮賢下士,廣羅門客著稱,並且都曾執一國之權柄,甚至合縱抗秦,在歷史上留下了諸多傳奇的筆墨。

戰國四公子中以信陵君魏無忌才能最為突出,特別是竊符救趙的故事流傳千古,廣為後人傳頌。但信陵君以後一直為魏王所猜忌,最後在酒色中鬱鬱而終。那信陵君為什麼卻得不到重用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功高震主,高處不勝寒了。

首先,他竊符救趙後,因為違背了魏王的旨意,長期居留趙國。在趙國得到非常高的禮遇,趙王為他封邑,平原君代之如上賓。可以說他在趙國人心中就是救星恩人,超過了魏王。

其次,秦國聽說信陵君不在魏國,立即起兵攻魏,魏國眼看要玩完。魏王不得已,只好請信陵君回國抗秦。信陵君回國後,號召各國結盟抗秦,韓、趙、楚、燕各國立即響應,信陵君率五國聯軍大敗秦軍,秦國只好閉守函谷關不出。這說明信陵君在各國中聲望極高,名冠諸侯,再加上有兩敗秦軍的功績,魏王肯定更是羨慕嫉妒恨了。

第三,秦國知道信陵君是他們的死敵,所以拿出重金收買間諜,在魏國造謠信陵君要謀反,甚至給信陵君寫信問他什麼時候做魏王。這讓心胸狹隘的魏王更是受不了了。

信陵君儘管最後沒有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在酒色中惋惜的鬱鬱而終,但他的故事,他的名望一直為人們所傳頌。就連劉邦都仰慕不已,曾數經大梁祭祀信陵君,並為他安排守墓人,年年祭祀。

英雄不以成敗論之,固然信陵君是一個最重失意的悲劇英雄,但他是無愧於四大公子之首的。


誠邀!春秋戰國,這是一個百家爭鳴,羣雄逐鹿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文學,哲學,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都達到了一個至高點的時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兵家,名家等等各大領域人才輩出,各種學術思想理論的發展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哲學最頂峯的時候。同近代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都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其影響力也是空前而絕後的。在這個時期,除了整個九州大地的羣雄逐鹿,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為人所敬仰和熟知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歷史故事,讓人回味無窮。「戰國四公子」的故事就是這樣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史學上統稱的戰國四公子是指魏無忌、趙勝、黃歇、田文。中國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 當時,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之人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也稱「戰國四君」。他們對人才的重視和人才觀,以及運用人才來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起死回生等方法, 對後世影響深遠。而這其中,又以信陵君魏無忌最為出名。信陵君魏無忌,戰國時期魏國人,一生廣招門客,禮賢下士。生平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魏無忌因傷於酒色而死。十八年後,魏國為秦所滅。其著作有《魏公子兵法》。既然信陵君在當時有如此巨大的勢力和影響力,為何又得不到魏王重用呢?小編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功高蓋主,令魏王猜忌和懷疑。信陵君一生戰果輝煌,威震天下。最出名的當屬公元前257年「竊符救趙」的故事。公元前257年,秦將白起在長平打敗趙括,坑殺趙軍四十多萬,隨後又圍住趙國都城邯鄲,危機時刻,平原君趙勝向魏國求救。魏王懼怕秦國,不肯發兵,情急之下,陵君聽取侯贏之計,以國家利益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竊得兵符,奪取了魏國兵權,不僅成功擊敗秦軍、救援了趙國,也鞏固了魏國在當時的地位。後來回魏,與魏王冰釋前嫌,做了魏國大將軍。公元前247年,秦軍伐魏,魏無忌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得知魏無忌擔任了上將軍,都紛紛派兵救魏。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這次合縱攻秦的勝利,使魏無忌的名震天下,但也為他後來鬱鬱而終的結局買下了種子。後來秦王忌憚信陵君的才能,使人用反間計,離間了魏王同信陵君的關係。而此時,魏王也因信陵君的能力和威勢而有所猜忌,便奪下信陵君兵權,從此信陵君沉迷酒色,最終鬱鬱而終。

信陵君的一生,名震天下,威服海內。也許正因為他的能力太過超羣,功高震主,所以也導致了後來魏王的猜忌和不信任。中國古代君臣之間,永遠是「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這樣一條不成文的法則,貫穿於整個中國歷史和君臣之爭中。也許信陵君的結局是悲傷的,但又是冥冥中符合歷史的,符合當時的情況的一種結局。縱觀歷史長河,有多少如信陵君一樣結局的人,數不勝數,這是一種趨勢,也是歷史的法則,是無法避免的。

這是小編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指正和評論。

信陵君是魏國國君同父異母的弟弟,戰國四公子之首,手下門客最多,歷史上做過很多漂亮的大事件,他不是沒有被重用,而是重用之後被秦國使用反間計,從而導致魏國國君猜疑,這裡有兩個被重用的例子請看

首先信陵君生活在戰國後期,各國實力和秦國比相差比較大,這時信陵君就組織了六國合眾閥秦,最高統帥自然是信陵君,秦國雖然強大,可是面對六國合力攻擊又顯得弱小一些,所以秦國大敗,都不敢出函谷關,當時的秦王就是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秦國的一貫作風就是打贏,打不贏我就使用反間計,這個時候這個莊襄王也不簡單

秦莊襄王先讓一些商人亂傳謠言,說信陵君集合六國之力打敗秦國,功勞之大已經遠超魏國國君,理應信陵君當國君,而且還策反信陵君的門客,給他準備慶宴,最後離譜到秦國國君安排鑼鼓隊,敲鑼打鼓恭喜信陵君當上魏國國君,就這樣接二連三的來,魏國國君果然相信了,信陵君知道魏王猜疑自己之後永不過問朝中之事,四年時間他的生活就是女人和酒,然後死了。

竊符救趙的事情發生在信陵君組織六國合眾之前,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他知道趙國四十萬軍隊被殺,趙國面臨亡國的危機,下一個就是魏國了,目光長遠的他殺了他哥哥的將軍,帶著軍隊救下趙國,趙國割地贈送,在趙國呆了十年,回去之後就有了上面合眾閥秦的事件。

這是歷史趨勢,導致他不被重用的原因是秦國從中參演重要的角色,秦國知道這麼一個厲害的角色和他打交道會喫很大的虧,所以想方設法搞掉信陵君,其結果是秦國成功了。

如果喜歡這個回答別忘了點個贊喲!


信陵君在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件事是竊符救趙,這件事給了信陵君極大的聲望,相較之下,魏王就顯得有些不堪。

竊符救趙這件事不論是非對錯,對魏王來說,就是目無兄長,就是挑戰權威,這兩條破壞了兄弟和君臣兩種情分。何況他們還是異母兄弟,看多了後宮戲的你應該明白。

救下趙國,信陵君害怕魏王問責,就在趙國住下了。十年後,秦軍攻魏,魏國實在抵擋不住,魏王請他回去。他起初還擺譜,後來雖然回去領軍,但明顯內心害怕和不平。

後來信陵君合縱連橫,打敗秦國,這又給了他無比的聲望,他登上人生巔峯。秦國認識到信陵君的厲害,派人離間他和魏王,說天下人只知信陵不知魏王。

一個王,最怕的就是有人對他造成威脅,這個人還和他有一樣的正統性。於是便收了信陵君的軍權,從此棄用。


謝邀。戰國四公子,地位一致,都受爵封君,但是否被重用則看是否擔任相位。

最受重用的是春申君。春申君黃歇,唯一不是宗室子弟的,擔任相國二十五年,其門客也最富(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封地也最好(初封淮北十二縣,後改封江東)。春申君擔任楚相第二十二年,合縱攻秦,楚為合縱長,至函谷關,敗北。司馬遷評語:初……何其智之明也!後……「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其次是孟嘗君田文。其父相齊十四年,纔得到封地薛邑,後被田文繼承封地。田文兩次為質於秦,秦昭王因其才能欲任為秦相,諸臣勸昭王殺田文,田文逃跑,是故有「雞鳴狗盜之徒"成語典故。又有「狡兔三窟」的典故,收買民心。王勃稱「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情」,實際上田文心胸狹窄。田文為齊相前,從秦國逃回時過境趙國,因趙人嘲笑他身材眇小,怒殺數百人,滅一縣以去。後湣王受讒言,免田文相,以秦國亡將呂禮相齊,呂禮嫉害田文,田文遂邀秦相魏冉攻齊,呂禮逃亡。齊滅宋後,湣王再次猜忌田文,田文逃到魏國,擔任魏相,竟聯合秦趙燕,四國伐齊,湣王逃至莒城而死。孟嘗君死後,諸子爭立,而齊魏共滅薛,田文絕嗣。司馬遷評語:好客自喜。

其三,平原君趙勝。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複位。典故有「毛遂自薦」。平原君生於憂難之際,其一生的事業就是救趙。趙勝是信陵君的姐夫,所以有信陵君竊符救趙。司馬遷評語: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使趙陷長平之戰)。

最可悲的是信陵君無忌。《史記》列傳中稱平原君孟嘗君春申君,獨稱無忌為魏公子,因其長期流亡在外,無君之實。無忌居趙十年,秦攻魏,魏王乃迎歸無忌,拜為上將軍。無忌合縱五國之兵,擊敗秦將蒙敖,驅秦軍入函谷關。秦用反間計,魏王遂使人代公子為將。無忌一生未能為相,作上將軍僅一時,後鬱鬱寡歡,酒色四年而死。司馬遷評語:名冠諸侯。


信陵君在戰國四君子裡面名聲最高,老鴨也十分欣賞信陵君。老鴨認為《信陵君:名聲高過了上司,會引來殺身之禍》

「一掬信陵墳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後世對信陵君評價非常的高,他也是戰國四君子裏,最具「賢名」的。那麼為什麼他會落得被君王忌憚,為避禍飲酒過度而死呢?今天老鴨來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 為什麼養士

信陵君開篇就是和他的哥哥魏安釐王下棋,突然傳來警報,魏安釐王嚇壞了,以為遭到趙國襲擊了。而信陵君呢,不閑不忙的說他哥哥,「不用驚慌,這是趙國在狩獵」。魏安釐王問,「你怎麼知道?」信陵君從容不迫的說,自己的人安插到了趙王身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向他彙報。

信陵君養了一羣人,這羣人只負責為他賣命,魏王都不知道的事,信陵君卻知道,這對於一個帝王而言,是一個什麼樣的諷刺?俗話說,鞭長莫及,其他國家君王的事兒都能瞭解,自己國家君王的事兒呢,魏王顧忌也是人之常情。況且養士如果是為了國家,為什麼不舉薦賢能,推舉給自己的上司呢?

信陵君養士,很多人不遠千里都投奔信陵君,諸侯王也因為這個原因,不敢加兵攻打魏國十餘年。請注意,不因為懼怕魏王,是懼怕信陵君。一個下屬的名氣比自己要大的多,作為魏王,會有什麼樣的感想?

二、養士的功效

信陵君最有成就的功績有兩件「竊符救趙」和領兵攻秦。他聽從候贏的建議,幫助魏王的如姬報了殺父之仇,如姬為了報答信陵君偷取了魏王的兵符給信陵君。

於是信陵君帶著候贏推薦的大力士朱亥去軍營裡面,信陵君沒有對大將軍晉鄙曉以大義,卻在晉鄙懷疑他偷了魏王的兵符時,錘殺了他。

我們分析一下這件事,候贏為了報答信陵君,他去軍營時,候贏沒有隨從,如果信陵君成功了,候贏出的主意,留在魏國肯定是死。信陵君如果沒有成功,侯贏為了報答知遇之恩,也是死。

再說如姬,偷盜兵符是多麼大的一件事,一個國家的安危就在枕邊人這邊出問題了。可想而知,如姬哪怕再受寵愛也難脫死罪。

晉鄙,晉鄙是魏國一位老將軍,如果魏王的弟弟都像信陵君這樣,誰敢做將軍。一生沒有過錯,就是太認真了,忠誠上司,就被人殺了。況且,魏國的將軍本來知名的就很少。

回歸到養士方面,三千多人,居然沒有人能說服魏王「脣亡齒寒」,讓他發兵救趙。什麼樣的人才是真的人才?

三、最終結果

信陵君養士使得自己的名聲大振,圍魏救趙後,趙王要送城池給他,他很開心,覺得自己功勞很大。手下人說,你對趙國有功,可你是魏國的罪人啊,這份功勞不能接受啊!信陵君聽後,覺得很慚愧,聽從了建議。

當秦國攻打魏國,使魏國陷入危難時,他開始也不願意去,毛公和薛公就勸他,趙國之所以對你好,是因為還有魏國做靠山,況且自己國家有難,不去救助,有何面目去見先人,信陵君聞言慚愧,趕快回去帶領其他國家一起攻伐秦國,並取得勝利了。勝利之後,其他國家送來兵書,信陵君一時興起,都寫上自己的名字,當做自己的兵書了。

秦國也因此十餘年不敢攻伐魏國。但是,秦國反間計用的很好,信陵君畢竟是自己的名聲過於大了,在魏王心裡一直有根刺,越長越大,最終離間了他們,信陵君為了避免嫌疑,終日飲酒而亡。

信陵君之所以是個難評判的人物,是因為他做的事情是對的,他對國家是有功績的,總體是比較賢明的,不是純屬為自己的。儘管他也曾為五座城池動過心,為了名聲,在兵書上籤過字。可是他不瞭解,作為下屬,聲名太過,對於上司是種威脅,最終也危及了自己。


因為信陵君是魏安僖王的弟弟,宗室既需要依靠又需要防備。

在中國古代宗室問題一直令君主頭疼。自春秋時期開始中國對宗室的態度就陷入兩個極端。

曲沃代晉後,晉國就有了驅逐羣公子傳統。公室衰弱大臣就變得強勢就有了6卿專權。最後變成了趙魏韓三家分晉。

公室太強就有了魯國的三桓專魯,後來的司馬氏的內戰就很好的說明瞭公室太強對於君主也不是好事。


沒辦法回答你的問題。一句話,信陵君是宗室子弟,已經封君了,再重用就是能封王了。


唯一名望與能力匹配的,能威脅國君地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