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人物唐吉柯德塑造了一個歐洲中世紀騎士形象,他既瘋狂可笑,又英勇無畏。這部小說於1605年在西班牙出版,其原型很像距出版時間100年前中世紀末期的葡萄牙騎士們。葡萄牙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作戰異常瘋狂,不畏傷亡,有着一套有勇無謀的榮譽法則。

葡萄牙軍隊的騎士們最大的榮譽準則就是軍隊中的總司令、貴族應當帶頭衝鋒。部隊總司令衝鋒在前,撤退時候最後一個殿後,在葡萄牙軍事歷史中家常便飯,哪怕爲此延誤了戰機和置全軍於險境也無妨。也許是全身板甲給了他們勇氣,也許是信仰讓他們忘記疼痛,但這就是葡萄牙騎士最大的榮譽法則。

在印度洋的殖民征服過程中,葡萄牙人多次因爲撤退殿後問題延誤戰機。被封爲印度總督的阿爾梅達之子洛倫索在朱爾遭到印度武裝襲擊,準備率軍從海上撤退,而幾名葡萄牙大貴族竟因爲爭奪誰最後撤退的榮譽導致潮水退潮,葡萄牙船隊只能困在淺灘上。在經歷一番磨難之後,艦隊終於可以慢慢的退出海灘,這時候洛倫索又開始爭奪最後一個撤退的榮譽,強行要求自己的船斷後。結果這次斷後極爲不成功,洛倫索的克拉克船被阿拉伯三角帆船團團圍住。葡萄牙人們不怕死,他們沒有投降,繼續在和阿拉伯人戰鬥,自己船進了水都不知道。洛倫索在戰鬥中傷重不治陣亡後,被自己的僕從將屍體帶到底艙以免被阿拉伯人鞭屍,他的屍體到後來也沒有找到。其他船員們作戰很兇猛,七十多名船員幾乎全部戰死。不過葡萄牙的英勇也讓阿拉伯人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他們死亡數是葡萄牙人的三倍。

葡萄牙人除了喜歡搶最後撤退的榮譽外,還喜歡搶戰利品和第一個衝入敵陣。在休達之戰中,身爲二王子的亨利(世人稱爲航海家亨利)第一個登陸戰場,衝向敵人。這場戰役葡萄牙取得了壓倒性勝利,陣亡的人幾乎都是給王子護駕的騎士。在印度卡利卡特戰爭中也是如此。當時葡萄牙兵分兩路登陸,最高軍務官科迪尼奧的登陸部隊由於水流原因,比另外一隻由印度總督阿爾布開克的部隊晚了一些,阿爾開克深知葡萄牙騎士精神,於是命令部隊不要前進,先搜刮一下週圍的戰利品,結果葡萄牙士兵不小心將科迪尼奧此行最大的目的——一扇精美的木門收入囊中,這讓科迪尼奧非常生氣,覺得阿布爾開克搶走了他的榮譽。

他異常的憤怒,將頭盔、盾牌、長槍都丟給了僕從,帶了一頂紅色的帽子和一根木棍打算直奔王宮,且讓隨行的文書記載,他只帶一頂帽子和木棍就征服了卡利卡特人。然而,事實並沒有如他所願,通往王宮的路上非常的狹窄。在王宮外,卡利卡特首領埋伏了400人,這個數目是前往王宮的葡萄牙軍隊的三倍。在狹窄的道路上,葡萄牙人的板甲反而對他們不利:他們的攻擊被輕易的躲開,而敵人能夠輕易的攻擊他們,科迪尼奧腳跟被砍斷,在他倒下的時候由於沒有帶頭部護具,被人猛擊頭部。最高軍務官的光榮冒險讓葡萄牙損失慘重,卡利卡特戰役參戰1800人的部隊中有300人陣亡,其中約70人是不顧一切往前衝的貴族騎士們。

在卡利卡特的慘敗,讓葡萄牙高級的指揮官看清了一個問題,葡萄牙人的戰術太呆板了:士兵們打起仗來不要命,個人能力出彩,但是紀律性很差。於是,他們開始着手改變這點,加強紀律訓練,演練方陣等。不過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四個月的果阿之戰,葡萄牙狂野式勝利又出現在了印度。這場戰爭中葡萄牙只有1600人的部隊,加上印度洋幫忙的4000人海盜合計5600人。果阿擁有幾乎是他們兩倍的8000守軍。

葡萄牙軍隊登陸後,迅速分三路開進到果阿城,一個叫弗拉迪克的士兵將長矛插入牆縫,跳上了胸牆,揮舞旗幟大呼:“葡萄牙勝利。”葡軍進城後,用野蠻的作戰方法將守軍打得抱頭鼠竄,一名叫拉塞爾達的騎士眼睛下方被一支帶倒刺的箭射中,他折斷了箭桿,臉上還有半支箭的情況下繼續殺敵;一名叫利馬的士兵重傷倒地,他的兄弟發現了他,想陪在他旁邊度過最後的時光,垂死的他並沒有說什麼感人的話,而是責怪他爲什麼停止戰鬥,這不符合葡萄牙騎士的精神。果阿的守軍多是來自奧斯曼和波斯的僱傭兵,看着這羣亡命作戰的中二騎士們,嚇得立馬逃跑,戰鬥僅僅花了四小時就結束了。

在太平洋的馬六甲,葡萄牙人的中世紀作戰模式一樣奏效,當地蘇丹擁有他們沒見過的戰象隊。一般而言,普通人見到了沒見過的龐然大物一定會害怕,可是這點對葡萄牙人沒用。一個葡萄牙士兵大膽的用長槍刺向了戰象的眼睛,另一個則刺它的肚子,受傷的大象發了狂一般向後衝,擾亂了戰象隊其他戰象,就這樣,馬六甲蘇丹引以爲豪的戰象隊被葡萄牙人打敗。葡萄牙軍隊唐吉坷德式的作戰在不熟悉的敵人面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戰爭過度的個人英雄主義,卻很容易拖累集體,使整隻軍隊陷入不利。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紅衣弓箭手,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