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甲較之鎖子甲更好,舉個簡單例子:鎖子甲比板甲早出現了將近一千年!

如此可知鍛造板甲需要的技術底蘊了吧?而如此高技術代差背後代表的必然是更高的戰鬥力差距。

鎖子甲最早並長期使用的是拙劣的鐵製成的,而板甲呢?用的是鋼!

鎖子甲只是採礦,冶金,鍛造等技術條件的限制下無奈的妥協,用緊密的編製的特殊結構來提高防禦力。而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人力代價(鎖子甲的一個個鐵環都是人工一個個編上去的,工藝相當繁瑣)。

板甲放在世界史上說,可是歐洲冶金在封建時代的巔峰代表作了。板甲的背後代表著的是採礦,選礦,冶煉金屬,鍛造技術等一系列科技樹的系統性的綜合實力。

發展迅速的問題嘛,用馬克思的理論來簡單說就是當時生產力高太多了。而且你想啊,在當時給你一塊鋼,你是用水力鍛錘直接把它敲成板甲,事後再拋拋光容易呢?還是把它打成一個個的鐵絲環再一個個的串成鎖子甲容易?而且板甲綜合防禦力又比鎖子甲高太多,生產力又到了可以滿足軍隊的標準,自然發展迅速。


那自然是板甲了。

很多人以為中世紀的騎士都是一身硬邦邦的板甲,但其實板甲比鎖子甲出現的晚很多,早期的騎士都是一身鎖子甲外罩罩袍就ok了,因為那個時候工藝水平做不出來好板甲。

而有了板甲以後騎士也不是光穿板甲就完事了,人家從內到外至少有三層,棉甲或者軟甲,鎖子甲,然後才是板甲。這一點最近新出的《天國:救贖》還原的很好。所以騎士要帶侍從,因為過程極為繁碎必須要別人幫你穿戴盔甲,自己只能幹瞪眼。所以按西式的穿法,鎖子甲是板甲著裝的一部分。

你如果非要把它們倆分開來對比的話,那就是鎖子甲更輕便,穿戴者行動起來更靈活,逃命的時候肯定優於板甲。但是防護水平肯定全面弱於同等防護面積的板甲或板甲+鎖子甲的組合。這也是為啥中世紀很難有人能殺死騎士的原因之一,你拿著草叉去開鐵罐頭......特別是這個罐頭還很能打,結局已經很明顯了。

鎖子甲之所以被人誇的很厲害是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保你的命,因為鎖子甲的鎖環結構把點傷害(刺擊)和線傷害(砍)變成了面傷害,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大家都懂的。但是很可能同等的攻擊甚至打不穿板甲,而且鎖子甲因為由一個個鐵環構成,遭到重擊之後很可能會嵌進肉里,需要在戰後一個個挑出來,也是很痛苦的事情。所以你在中世紀看騎士的傷疤會看到那種魚鱗狀排列的環形傷疤,那就是鎖子甲被重擊之後造成的二次傷害。

所以要我選,如果我水平不夠上戰場也是意思意思,我選鎖子甲方便溜溜,我要是賊能打體力賊好,那不好意思我要三件套穿全.....

板甲的發展也是正好隨著中世紀工藝水平的進步。鎖子甲缺乏往下發展的路線,你在怎麼樣調整工藝也只是減輕傷害而不像板甲有時候可以免疫傷害。而板甲隨著工藝的進步可以將防護效果提高很大一截,自然更受重視。你可以對比一下早期的豬嘴板甲頭盔和馬克西米利安系列的板甲,區別就跟巴托尼亞和帝國的造甲技術一樣(中古戰錘梗)。

1、板甲並沒有發展迅速,而是除了歐洲少數人,在全球都受待見。

尬吹板甲是一門生意,不吹到天上去,那些破爛「古董」和現代仿製品怎麼賣高價......

2、鎖子甲本身作為主甲,防禦穿擊傷害效果好,但是抵禦鈍器打擊能力不足,一般都是作為外甲的配套內甲使用。


自然是板甲更好。

板甲的難點在於鍛造技術把大鐵板弄成符合軀幹的形狀,並且再結合部以鐵板連接起來。比起會被破甲錐殺傷的鎖甲,板甲的防護力毋庸置疑。如果不是防護力夠好,騎士老爺們也不會裝備這些玩意兒。

板甲和水利鍛造技術有關。當水利鍛造技術產生後有足夠的技術生產製作板甲。之後雖然科技越來越發展,板甲的成本和公式逐漸下降。從只有騎士老爺穿的超級奢侈品變成了精銳具裝騎兵可以穿的珍貴奢侈品,甚至到後來改成胸甲後精銳步兵和輕騎兵也能有的普通奢侈品。


請將需求永遠放在武器發展的首要位置。沒有哪一種武器評判標準是誰好誰壞,否則突擊步槍不會以AK47為王的。

板甲適不適合東方?

如果單從防禦的角度老說的話,板甲自然是最好的,他無論是對於刀、劍、箭矢這種銳器的防禦,還是對於斧、錘這種砍砸類兵器的防禦,都是所有其他任何一種鎧甲無可比擬的。再加上他無與倫比的美感,是其他鎧甲均不具備的(這一點,中國鎧甲除外。)

但是需求,他適不適合戰場?他恰恰是最不適合戰場的鎧甲,他只是歐洲那種等級制度下對武裝人員的極差別待遇、騎士之風盛行、短距離、低烈度且拋射兵器並沒有成為主流等要素作用下催生出的產品。火藥武器的出現並不是他被淘汰掉的唯一因素。

換句話說,他只適合歐洲那種特殊時期、特殊情況,但並不適合東方。為什麼說他不適合?

很多人都說中國沒有生產鑄鐵的相關技術,但是鑄鐵生產的技術即便被中國掌握,純板甲也流行不起來,頂多就是明光鎧向前發展為整塊護心鋼片。

因為高防禦力從來不是一件鎧甲的唯一評判標準。首先他的生產方式和繁瑣的穿著決定了他無法被批量生產,無法應對東方這種高強度、大規模的戰爭所帶來的消耗。戰場的瞬息萬變和詭詐,也決定了板甲的使用開放性也存在嚴重不足。舉一個極不恰當的例子,就是宋朝對鎧甲的重量規定,如果時間極為緊迫且必須儘快落實,鱗甲和鎖子甲只需要減少鱗片和鎖扣就可以,但板甲就不許重新設計。重量的控制,損壞部件的更換是可以,但還需要考慮這個穿著鎧甲的人的個體差異吧?動輒數萬人怎麼考慮?中國甲胄是國家提供的,絕不允許民間私自擁有。國家的負擔怎麼解決?

而中國步兵在軍隊中的地位不可忽視,所以士兵的各項條件決定了這種鎧甲可發會的空間極小。步兵使用這玩意兒就是找死。宋朝步人甲是個特例,因為沒有騎兵,所以只使用這種超重裝步兵。

中國主要的受傷致死仍然是弓箭,在國家財力以及軍隊的士氣上,決定了必須儘可能讓可以打仗的軍隊均有鎧甲可穿,

成本的控制、步騎兵通用,大批量生產,還有腐敗等問題的統一兼顧,讓甲胄的樣式一直是鱗甲。而著名的明光鎧發展為一塊護心鏡。

還有一個問題,板甲的透氣性實在是差,這是高防禦度鎧甲一貫的問題。但舒適度對士兵士氣和作戰效率上有決定性影響,甚至會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

這恰恰是鎖子甲最大的優勢,鎖子甲是一種非常適應士兵的鎧甲,不要指望鎧甲可以真的做到刀槍不入,現代坦克都做不到。他只能兼顧到在戰場上幫士兵抵擋或弱化戰場上使用最多的武器對重要部位最致命的攻擊即可。

但必須兼顧靈活度(這裡指的是適應戰場的變化)和輕便,讓士兵到達戰場後,從起跑點到達敵人面前還有體力作戰。板甲決定了他到達戰場才可以穿著,繁瑣的步驟簡直是噩夢。所得直白點鎖子甲套在身上就有防禦能力,可板甲遠遠做不到。

鎖子甲的透氣性,可以讓士兵散發出多餘的熱量,可以防禦住刀劍和輕箭的攻擊(這一點足夠),簡便的穿著方式,如果不是生產繁瑣,對步兵來說簡直沒有比他更適合的了。

但生產繁瑣也是鎖子甲在中國沒有流行起來的原因,這鎖子甲的致命傷。

但總體而言鎖子甲依然可以被稱作最佳的鎧甲,他是綜合起來,最適應戰爭的鎧甲,也最適合步兵的鎧甲,因為他最舒服,穿著搭配性最高。

而在中國戰場,也從來不是一場鎧甲貫穿戰爭,如果不考慮生產力,那麼,除重騎兵外,鎖子甲和皮甲將是最佳拍檔,適合步兵和二線軍隊。而重騎兵則是鱗甲。

一場戰爭不是鎧甲所能完全決定的,所以,鎧甲只能作為戰場勝負的必要因素之一考慮,但是如果甲胄的存在反而是影響戰爭的因素,那麼,他的淘汰將是必然的,這就是甲胄衰亡的原因。

而板甲的出現,只是他恰巧出現在最適合,最恰當的地方,只能說:時勢造英雄,否則明光就極有可能發展為一整塊護胸鋼片,而不是退化為一塊正中心的護心鏡。

因此:需求、需求、需求,重要的話說三遍,戰爭需要什麼武器,這款武器便是好武器。


板甲好,板甲的發展冶金髮展和火器進步應該是主要原因。


鎖甲對於鈍器的防護幾乎為零,而文藝復興早期的板甲在腋下,大腿後部等處並沒有防護,到了後期倒是出現過把全身包得密不透風的型制,所以硬要說的話還是板甲來的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