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不是武則天殺害的。長孫無忌案件,發生在顯慶四年(659),史書只是記載說武后讓許敬宗構陷長孫無忌,「後令敬宗伺其隙而陷之」。請注意,許敬宗早在武德年間,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是秦府諸學士之一,貞觀後期,已經是太子右庶子(當時太子是李治),檢校中書侍郎,職位已經很高了。高宗即位當年就成為了禮部尚書。許敬宗妥妥的是高宗李治的人,他與武后,最多算是一種聯合。

而且,最後給長孫無忌定罪的時候,是李勣、許敬宗、辛茂將、任雅相、盧承慶共同定罪,這就更不是武后所能決定的了。

長孫無忌案,很明顯是高宗的主意,他把許敬宗推到前面,然後不斷以默許的方式,把案件往前推進。此案牽涉極廣,高宗不點頭,誰也推不動。

二、程知節

程咬金也不是一直高枕無憂的,高宗辦他比辦長孫無忌還早,顯慶元年(656)就把程知節辦了。當時程知節作為行軍大總管徵討阿史那賀魯,高宗特意安排了一個副大總管王文度,王文度上躥下跳,還自稱自己有高宗旨意,高宗授權他節度諸軍。戰事結束後,王文度被以假傳聖旨(矯詔)的罪名減死除名,程知節以逗遛追賊不及的罪名,減死免官。

但奇怪的是,王文度矯詔這麼大的罪過,居然很快又得到高宗重用,在顯慶五年(660)蘇定方討平百濟後,在百濟故地設立熊津都督府,王文度以左衛中郎將(正四品下)的身份出任第一任熊津都督。可見,王文度顯然是高宗的心腹,高宗應該確有旨意給他,只是他不應該到處宣揚而已。

只不過,程知節比較識趣,由著王文度胡鬧,擺出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所以高宗對他的處罰比較輕,後來又重新啟用程知節為岐州刺史,但程知節不陪高宗玩兒了,上表請求退休了,後於麟德二年(665)去世,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倍享哀榮。

可見,長孫無忌和程知節,都是高宗親自處理的,只不過處理的程度不同而已。

多說一句,整個高宗時期,人事大權和軍政大權都掌握在高宗手裡,他比較懼內,怕老婆,但絕不是傀儡。許敬宗和李義府早在他當太子的時候,就是他的人,此後,高宗時期的各位宰相,武后也基本插不上手,不得已搞了個北門學士(實際上就是個祕書班子),試圖分宰相之權。

以上是我的一點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簡單回答一下。

先說為什麼武則天敢殺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直接死亡其實是高宗李治造成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舅舅你長期欺壓我,還冤殺了很多人,現在是時候還了。

其實高宗李治能當上皇帝,除了自己的原因以及對手犯蠢之外,長孫無忌真的非常重要,結合史料來看,說是長孫無忌把李治捧上了皇帝位,也沒什麼毛病。

但是長孫無忌在李治當上了皇帝後,大權在握,實在是不給李治面子。

房遺愛謀反事件,長孫無忌通過這件事情,幾乎把自己的政敵全部幹掉,就算是高宗李治求情,都不好使,硬是要殺李恪和李元景,從此一家獨大。

皇帝最怕的是什麼——結黨,一家獨大。

還有就是廢立皇后事件——李治為了李武則天當皇后,帶了十幾車的珠寶和武則天一起找長孫無忌喫飯,並且在喝酒的時候告訴長孫無忌想讓武則天當皇后,結果長孫無忌壓根就沒搭理李治,想著法子繞開了這個話題。

武則天的母親也幾次到長孫無忌家裡求情,根本也不好使。

高宗皇帝很鬱悶,武則天更是鬱悶。

後來更是發生了長孫無忌揶揄高宗皇帝的事情——總之就是一句話,雖然你是皇帝,但你是我外甥,現在朝政我說了算,你不好使。

如果你是皇帝的話,能受得了麼?

這也就是為什麼最後長孫無忌遭到流放的時候,高宗皇帝那哭的叫一個痛啊,但是根本不給自己舅舅和自己對質的機會。

很多事情積累到一定程度,一定會爆發的,長孫無忌的事情實在是積累的太多,六十多歲才爆發,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另外,題目裏說武則天敢殺長孫無忌,其實也不一定是這樣,歸根結底,高宗皇帝如果不想讓長孫無忌死的話,長孫無忌估計還真就死不了。根本原因是高宗李治實在是不想讓長孫無忌繼續活著了。

至於程咬金——這哥們在正史中真的很老實,後期因為一些事情也被貶了,但是這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程咬金很難說是屬於某個集團的,至少不是屬於長孫無忌集團的。

一個老實人,沒什麼威脅,留著就留著吧。

我是雙俠李,平常喜歡看點歷史書,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首先長孫無忌雖然位居唐太宗李世民設立的凌煙閣功臣榜第一名,可是卻絕對不是唐朝開國的第一功臣。要知道不說李靖就是秦叔寶的開國之功也比他大,而他之所以排第一無非就是因為是李世民的小舅子還參加了玄武門之變而已。

長孫無忌不僅在幫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中立下汗馬功勞,就是在幫助外甥唐高宗李治最終勝利繼位上也居功至偉。原來李世民覺得李治不像自己一度打算廢了他的太子之位,另立英果類自己非常喜愛的隋煬帝之女大楊妃所生之子吳王李恪為太子,要不是長孫無忌極力勸阻李治早就被廢了。

所以李治之所以能夠登上皇位確實應該感謝自己的舅舅大力幫助,但是李世民說的沒錯李治確實是比較文弱,以至於竟然被強悍的武則天所挾制,不顧長孫無忌等大臣的堅決反對廢了王皇后,立了曾經是李世民小老婆的武則天為皇后,而武則天也因此記恨上了阻擋自己登上皇后寶座的長孫無忌等人。

後來在武則天的迫害下長孫無忌等人都被流放迫害致死,有些人認為這和李治聯合打擊以長孫無忌等人為代表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勢力鞏固皇權不無關係,但是李治可是一個想廢武則天卻被其逼迫的不敢行動,不得不嫁禍於起草廢除武則天皇后詔書的上官儀讓其慘死的懦弱之主,所以在害死長孫無忌問題上武則天因該纔是主謀。

至於程咬金為何卻可以逃過心狠手辣的武則天毒手其實道理很簡單,他一不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一員二沒有反對武則天登上皇后寶座,所以根本就和武則天沒有矛盾,而武則天雖然心狠手辣可是也不是見人就咬的瘋狗,因此幹嘛跟老實的程咬金過不去,所以程咬金只因為殺害俘虜被貶,後來又被啟用最終還得到善終了。

需要指出的是程咬金早在武則天稱帝二十多年前就死去了,因此並不存在演義了笑死程咬金哭死程鐵牛的事情,所以小說演義我們只需要看看就好了,千萬當不得真,不然就貽笑大方了。


武則天本來是大唐皇帝李世民的一個才人,在李世民病重期間,和太子李治眉來眼去好上了,以至於在李治繼位做了皇帝以後把武則天從感恩寺接回,後來又把自己的王皇后廢掉,把武則天立為皇后!

武則天就是在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反對李治立武則天為後這件事上和長孫無忌結下了冤讎,作為李治的舅舅,李唐江山的忠心擁護者,他當然得為李唐繼承人李治著想,但是李治不會這樣想,他覺得是這個舅舅多管閑事,妨礙了自己的立後計劃。與其說是武則天把長孫無忌流放致死,不如說是李治把他舅舅害死了。

武則天奪取李唐江山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立為皇后,那時程咬金沒有反對,也沒有支持,他作為一個在外領兵鎮守邊關的武將,他沒有參與,他也許認為那是人家的李家的家事,無論誰做皇后和自己無關緊要。

李治後來想廢掉武則天的皇后之位,又被武則天發現,逼著李治撤回廢后詔書,和李治同時臨朝,共同管理國家!還被稱為「二聖」,可見那個時候武則天的地位已經無人能撼動了。

武則天有野心,想要稱帝,必須把忠於李唐的那些人處理掉,他們是武則天稱帝道路上的絆腳石,不搬掉他們武則天怎麼稱帝。

程咬金既然能在瓦崗寨做混世魔王,當然也有他特別的能力,起碼可以說他這個人的人緣一定不錯,也是比較隨和的人。個人覺得他不管誰做皇后,做皇帝,一來自己年齡也大了,二來他覺得也是李家的家事,三也可以說有點明哲保身的想法,他也就不去摻和了。

不摻和就不會和武則天發生利益上的直接衝突,也不會成為武則天稱帝路上的障礙,武則天也就沒必要對他下手!

不干涉朝政,不爭權奪利,把名利看淡,低調做人的人一般都會善終!程咬金屬於這種人!


準確來說,長孫無忌是武則天和李治這對政治拍檔聯合殺死的。

要想知道。程咬金為什麼會善終?那就要看一下長孫無忌為什麼會被殺死?

李世民死的時候裏。其中長孫無忌就為首席宰相掌握著朝中的絕大數權利。更是凌煙閣更是凌煙閣24功臣之首。但是有時候權利讓人瘋狂,做事太過火。

在廢除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的事情上,長孫無忌是強烈反對的,這一切下面都是因為權力鬥爭。長孫無忌所代表的是傳統的關隴集團,因此不願意同位關隴集團出身的王皇后被廢才會極力阻攔。

有一次李治帶著武則天到長孫無極家做客。要賜長孫無忌的三個兒子為爵位,暗示長孫無忌要支持自己廢除王皇后。可是長孫無極揣著明白裝糊塗沒有?根本沒有給皇帝面子。

這件這件事就被武則天記載她的小本本上了。

另外在房遺愛謀反案事情查出後長孫無忌利用權勢暗箱操作,將吳李恪捲入其中,最後王李恪的很多家眷被殺。這就是赤裸裸的用權力來炮製命案了。吳王李恪臨死之前預言說長孫無忌如此弄權,陷害忠良,滅族之禍不遠。

果不其然在李恪死後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就把長孫無極排除朝廷,削爵流放,不久被賜死。

那再來看一看程咬金為什麼善終,程咬金本來和武則天沒有什麼權利衝突,而且在晚年時,因為一場戰爭,一場對外的一場戰役,也就是怛篤城之戰,當唐朝大軍抵達怛篤城的時候,有胡人數千家開門出降,按照常理。唐朝是不殺降的,但是王文度卻勸諫程咬金要殺。蘇定方則堅決反對。

最終程咬金作為主帥採納了王文度的建議,雖然唐朝勝利殺掉了阿史那賀魯,但是回朝之後,朝廷得知殺降之事,李治震怒,將程咬金下獄,最後減免官職,從此逐出了朝廷的權力中樞。程咬金開始回家養老也沒有在貪戀權力的意思。

後期的程咬金更不可能和武則天權力衝突。既然沒有妨礙到自己的權利,那為什麼武則天要殺他呢?所以程咬金會得到善終呀。


感謝小悟空的邀請。

程咬金能夠善終獨已看出他的政治智慧,武周代唐時期,開國第一功臣長孫無忌被殺,當時唐高宗李治即位沒多久,武則天被稱皇后,處理國事,臨朝聽政,朝野震動。

當時史書中只有短短的幾個字「二聖臨朝」,這幾個字兇險萬分,李治繼位時期,貞觀之治的老臣們還沒去世,武則天就從尼姑廟接出來入宮爭奪後宮之主位置。

李治為幫助武則天通過後宮之主位置,展現了自己的政治手段和皇家的態度,將朝政大權一點一點從老臣們手裡奪回,凡是阻攔之人,全被李治武則天夫妻二人清理掉,開國第一功臣長孫無忌,名臣褚遂良這樣的人都被清理掉了。

而程咬金,趨利避害,識時務,而且辭掉自己的官職,在家養魚釣魚,甚至武后重用也閉門不出,表示年老,客也很少見,武則天為後,程咬金是支持的,表示順從,反正這是人家家事,與他無關,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程咬金被起用的原因。

後來武則天臨朝聽政,程咬金也沒有任何的表示,而是裝傻充愣,繼續在家釣自己的魚,這樣做,武則天怎麼能殺他?反而給他很多賞賜,麟德二年,程咬金於長安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我是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喜歡歷史文化的請關注我吧,我會給你帶來最好的問答。


長孫無忌年輕的時候把妹妹嫁給李世民,他是李唐王朝最忠實的捍衛者,他有威信有能力又忠心,不殺他武則天就不能篡位。

想當年李世民也是數易太子,但是每一個都是長孫皇后的兒子,李世民肯定是希望在自己死後長孫無忌忠心耿耿的輔佐外甥,長孫無忌心裡也知道這一點,患難之交定然誓死相隨,他一定會豁出性命保護長孫皇后的血脈,所以長孫無忌的忠心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高官厚祿都打動不了長孫無忌。

再者長孫無忌和李世民共同打天下,他的威望在李氏家族和所有的文臣武將中不可低估,只要他振臂一呼,天下就會羣起響應,到時候武則天的江山岌岌可危,殺了長孫無忌羣龍無首,武則天也就沒什麼可害怕的了。

所以歸根結底,只要不是長孫皇后的子孫當皇帝,長孫無忌就必死,他和大唐皇帝是綁在同一駕戰車上了。


殺人從來都不是目的,尤其是唐高宗、武則天這樣的政治家。

長孫無忌,唐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尚書右僕射(宰相),唐太宗的大舅哥,唐高宗的親舅舅,關隴貴族集團的首腦,唐高宗時期四大顧命大臣之首等等,集權勢、地位、名望等光環於一身的牛人。

他是唐朝的開國功臣,玄武門之變的推動者和參與者,對唐太宗登基有擁立之功,對唐高宗立為太子和登基稱帝同樣有擁立、輔政之功,三朝元老。對唐朝和唐高宗都是有恩的,這樣的人是輕易動不得,也是不能動的。

可唐高宗和武則天不僅動了,還把他給逼死了。

唐高宗也是個有抱負的皇帝,也想有一番作為。在施政理念上難免與長孫無忌的想法不符,甚至是產生摩擦和衝突。沒有長孫無忌的配合就做不了,面對阻力,唐高宗難免會有想法。

尤其是在「廢除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件事上,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臨長孫府邸,變相賄賂、請求長孫無忌的同意,結果失了顏面,還沒辦成。被皇帝記恨上,早晚要出事;更何況還得罪了武則天這個超級大boss。

早在永徽四年,長孫無忌審理房遺愛謀反案時,把案情擴大化處理,誣殺吳王李恪,同時處罰、流放一大批與他政見不合的人。皇族都說殺就殺,說流放就流放,讓唐高宗心生忌憚。

長孫無忌作為關隴貴族的代表,門生故吏遍佈朝野,唐高宗想要順利施政,就要清除掉長孫無忌這一派勢力,既能樹立威信,又能掌握話語權。

而相比之下,程咬金就沒有這麼大的威脅。

程咬金後改名為程知節。唐朝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十六衛大將軍之一,也是三朝元老,政治威望高,又是統兵大將,在朝中影響力自是不凡。

程咬金的父祖輩是北齊官員,官位不高,不是關隴貴族這一系,即使程咬金成為開國功臣,也只是新貴,在老牌貴族關隴貴族面前,是沒有多少話語權的,屬於受排擠的對象。自然也就成了唐高宗和武則天拉攏的對象,至少不是優先打擊的對象。

顯慶元年(656年)程咬金率軍討伐西突厥阿史那賀魯,雖勝卻因辨人不明,連坐被免官,不久後復出,程咬金上書請求致仕,退出了核心權力圈。

對於程咬金這樣非關隴貴族成員,沒有在關鍵問題上阻攔唐高宗和武則天,又早早「退休」的有功於國的名將,沒有理由殺他。

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而非演義中活了一百多歲。在他去世後的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才登基建立武周,自然也成不了武則天稱帝的阻礙,更不會殺他。


1.長孫無忌反對廢王皇后而立武則天為皇后;

2.長孫無忌是外戚,代表著關隴貴族勢力,在朝中有一定的權勢,打擊長孫無忌等於打擊關隴貴族,等於強化李治的君主集權;

3.李世民駕崩時,程咬金自翠微宮奉敕統率飛騎軍護衛皇太子李治回朝繼位,並在左延明門外連續宿衛三個月,有擁立之功。


長孫無忌何德何能能有大唐開國笫一功臣的稱號,最大亮點不過是在玄武門之變中幫助李世民造反成功而已,且只是政變功臣之一。其後就是結黨陰謀算計同僚,並且很會掩飾騙取唐太宗的信任,永徽年間製造房遺愛謀反冤案手段陰毒,武則天也是長孫無忌的敵人為了保命她不得不下狠手除了長孫無忌滅了長孫家族,當然這一過程是藉助李治的權力而實現的,李治就是沒有頭腦沒有主見的昏童而已,長孫無忌自尋死路害人害己死有餘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