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谢锦芳】

在众多领域中,医疗器材属于冷门,不过,从小对医学、人体结构充满好奇的张有德在40年前慧眼独具,选择了一条较少人走的路,如今成功闯出一片天。他鼓励年轻人,不要安于现状,永远保持好奇心。

由于一位亲戚是医生,张有德从小对医学有憧憬。1978年,他赴美留学,进入犹他大学就读,这所大学在医材领域非常领先,他选修了许多生医课程,并仔细研究手术影片。别人看到血淋淋画面,很害怕,但他训练自己不要害怕。

研究所毕业,他第一份工作是进入医材公司,当时还是非常冷门。他说,台湾迄今很难找到这样的专才,因为当年到国外留学的人很少走这条路。

目前人人有手机,以iPhone为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软体更新。张有德说,从事医材这一行,许多产品直接接触人体,或植入人体里面,只有一次机会,因此设计与制造上必须非常严谨,他的自我要求甚至比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还严。为什么?他说,「因为这些产品有一天也可能用在自己父母身上,当然要非常严谨。」

在美国从事研发、创业期间,张有德从研发人员变成执行长、总裁,他的同事都是白人,不论在文化或语言方面,管理上都是一大挑战。他说,「老美的表达方式很直接,即使和老板意见不同,也可以吵到脸红脖子粗。」

随著科技进步,许多科幻电影中,提供超现实的想像空间。张有德举例说,「病人瘫痪无法行动,主要是神经受损,以前靠显微手术把断裂的神经接起来,未来可以透过感应器,让神经的讯号可传递出去,即使没把神经接起来,瘫痪者也可能动起来。」

对于有兴趣投入生医产业的年轻人,张有德认为,年轻人会自己找到兴趣,对生医有热诚者,不妨先对人体结构有基本了解,同时对疾病、药方有基本认识,可至医院担任志工,多交些医生朋友很有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