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5

文 | 柒財經媒體平臺 青青


監管對金融企業工商登記的“嚴加看管”,意外給了空殼公司可趁之機。空殼交易近年來風風火火,甚至隨着監管趨嚴步入了“黃金期”。


據財新網報道,爲了進一步清理整頓非金融企業濫用金融名稱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北京市金融監管協調機制辦公室聯合各金融主管部門明確,從4月18日起,所有名稱或經營範圍中含金融、金服、基金等禁用詞的企業,全部登記註冊及備案均納入“變更、註銷前置”要求對待。


這意味着,相應企業如不從事金融類活動,應主動申請變更並去掉相應禁用詞。但就空殼交易而言,相應企業就成爲了“賺夠可以轉手”的空殼,或者買殼繼續“深造”的潛在客戶。


互金專欄作者肥皂表示,註冊公司“搶佔”字號,再將空殼公司轉讓的行爲其實很早就出現了。金融類機構註冊具有一定的門檻,由此,金融類的“殼子”就具備了一定的價值,從而有了銷售條件。


面對監管,尤其是工商註冊監管的“緊箍咒”,空殼交易已經爲衆多從業者、“金融圍城”外的創業者提供了“空殼計”。而賣空殼團隊也早早地囤貨、搶佔字號、掛靠,並通過交易變現,實現盈利。


01  工商註冊“緊箍咒”


對金融行業、類金融行業的監管仍在進一步趨嚴。


除了下發一系列行業政策,規範金融活動、穩定金融秩序、打擊違法金融行爲、樹立行業規範體系,監管還一步步設置了准入機制,爲有市場風險的金融行爲“打預防針”。


目前,金融監管“准入機制”進一步收緊,對所有名稱或經營範圍中含金融、金服、基金等禁用詞的企業“下手”,從工商登記環節給金融公司戴上“緊箍咒”。


據瞭解,政策腳步早在2016年就已經逼緊。2016年4月,財新網消息稱,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在整治期內,全國各省市將暫停登記註冊在名稱、經營範圍中含有金融相關字樣的企業。


2017年,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緊急發文,要求全國各省暫停批設互聯網小貸牌照;同年,深圳地區暫停私募基金機構的工商註冊登記。


2017年11月,廈門金融辦表示,在互聯網金融清理整治期間,暫緩對名稱或經營範圍含“網貸”“網絡借貸”“P2P”等字樣的企業進行註冊登記等工商登記事項。


2018年,杭州、寧波等地區停止註冊資產管理類公司;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全面暫停私募基金機構的工商註冊登記。


2019年4月,廈門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下發文件,要求非金融機構、不從事金融活動的企業,在註冊名稱和經營範圍中原則上不得使用“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與金融相關的字樣。


與此同時,隨着打擊非法集資、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助貸及民間借貸機構摸底等一次次全面排查,全國各地的企業註冊名稱和經營範圍也一次次重申“禁令”,或者新增限制。


02  空殼生意進入“黃金期”?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類金融公司的註冊收緊,還催生了空殼公司交易。各地金融企業工商登記受限,給空殼公司的生意興旺添了一把助力。


據瞭解,不少賣空殼團隊長期提前註冊金融、類金融公司,持續“養殼”,將“殼子”裝扮一番後瞄準時機出售。


同時,賣空殼團隊還會持續“收空殼”,再進行經營範圍的擴展、字號變更等等,包裝一番後再進行出售。


而那些急於進入市場、自身資質不夠、受困於“地方性門檻”或行業門檻的空殼買家們,也期望用“空殼計”擺脫工商註冊的“緊箍咒”,以“登堂入室”,快速進入市場。


“殼交易已經進入‘黃金期’了”,長期從事賣殼生意的小娜對柒財經表示,“從2016年開始,金融公司被禁批之後,空殼公司的價格就開始明顯上漲。”


“一開始剛打通渠道的時候,殼子市場價一般是5-6萬,現在一停批,價格漲到十幾、二十多萬。”


小娜指出,現在近幾年的金融殼買賣,這個上揚的走勢應該都不會有變化。“尤其是現在全國各大一線城市的金融公司都慢慢禁止信息變更,這政策一出,價格肯定還會往上漲的。”



柒財經瞭解到,空殼公司往往有意識地“囤貨”,養殼,等待殼子升值。因爲剛剛停批的空殼公司價格不會很貴,“等到時間一長,後期市場一缺貨,價格還會再漲一波。”


肥皂指出,就現階段而言,金融空殼的價格波動明顯遵循3條規律。


一是具備滿足變更條件的成立時間、發行產品達到相應標準的金融空殼更值錢;二是實繳資本越高,轉讓價格就越高;三是在風險整治期內,前端註冊收的越緊,後端轉讓的價格就越高。


由於空殼公司的行情與監管力度力度呈正比,在一衆因監管而頹下去的沉悶行業中顯得比較突出,空殼交易還被稱爲“發監管財”。


事實上,空殼交易也確實需要仰仗監管。顯而易見,越來越嚴的工商註冊要求限制了一大批金融“圍城外”的創業者入場,停批要求更是直擊“場外者”的痛處,金融類殼子由此水漲船高,一路上揚。


與此同時,監管無意中還爲空殼交易行業帶來了大量“殼資源”


2017年4月,國家工商總局、央行等14個部門要求,非金融機構或不從事金融活動的企業,在註冊名稱和經營範圍的選擇上原則上不得使用“金融”、“資產管理”、“基金”、“投資管理”、“網貸”等字樣。


同時,對於已經成立的、經營範圍中存在“投資”及“投資管理”的企業進行全面排查。而有經驗範圍卻未展開經營業務的企業,很大程度將面臨吊銷執照的下場。


在此情況下,呼籲金融投資類公司轉讓公司,“再炒就糊了”的聲音也極高。不少經營範圍“極佳”又無經營的空殼,隨着監管的加碼而“下水”賣殼。



空殼交易空前火爆,甚至出現了先入手稀缺空殼,後期出售的“炒殼”現象,以及專門“將不要的殼買給有需要的人”的空殼信息中介。


03  空殼鄙視鏈


柒財經瞭解到,在空殼公司交易行業的“黃金期”當中,湧現了無數空殼。並且,隨着空殼的“批發”與銷售,空殼交易當中還出現了“鄙視鏈”。


最明顯的鄙視來自“地區歧視”。北上廣深杭等“監管要地”的空殼,都成爲了稀缺資源,價格也是直線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從事賣殼的海倫告訴柒財經,北京、杭州的空殼價格會更貴,“已經沒有金融投資類殼子了”,反而是上海、深圳還“有貨”。


同時,廣東、深圳的“殼子”也成爲數量最多的優質資源。具體而言,廣州東莞、廣東福田、深圳前海的“殼子”都是賣空殼朋友圈的“常客”,杭州、武漢、安徽合肥也偶爾“上榜”。


在空殼鄙視鏈中,空殼類型也成爲主要的“鄙視標準”。據瞭解,基金、網貸、控股等金融空殼都是含金量最高的金貴殼子。


其中,基金空殼進朋友圈“推薦”次數最多,更爲搶手。而網貸空殼在監管的大浪淘沙與行業環境“摧殘”之下,一方面頻頻被出售轉讓,一方面又被“圍牆外”的創業者視作收割進場的好牌。


此外,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典當行等類金融空殼也隨着金融水平與監管的發展而成爲搶手貨,不僅暢銷而且殼資源較豐富,幾乎成爲空殼交易的“主力軍”。


除了金融空殼本身的類型帶來的等級劃分,每類金融殼本身也有“成色”的差別。


一般來說,“背景乾淨、無經營、無債權債務”是空殼的“標配”,常見的“缺陷”則有公司註冊時間較短、非全國性經營、經營範圍較單一等。


而空殼的“加分項”則在於字號、附帶資格證書、附贈專利、附發明專利等等。在交易雙方眼裏,空殼字號代表着其“臉面”與“品質”,越是大氣高檔的字號,越是受歡迎,其價格也是愈發“高貴”。


據瞭解,站在殼子字號頂端的是“中字頭”的字號,如中宏、中工、中邦、中郵、中置、中瀚等等。稍微“低調”一點是國域、國交、國建、國融、國駿等“國字頭”字號。接下來的是聽起來比較大氣莊重的各種“番號”,例如城投、華商、京控、中邦、華融、深投、沿海、復星、銀控……


除此之外,掛靠國資、知名集團的“殼子”更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品”,身價更是高達百萬元。


實際上,空殼交易本身也處於其鄙視鏈的下風。肥皂指出,在金融從業者眼中,買殼的最大意義一是上市,二是牌照。“兩不沾邊”的空殼公司交易往往是不被看在眼中的,屬於既雞肋又“浪費錢”。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空殼交易本身合法合規,符合市場交易準則,但是空殼交易也暗藏諸多風險。(文 / 柒財經,青青)


專注金融創新報道

ID:qi_caijing

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 | 財經人物畫報 | 柒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