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我寫了一篇兒時的回憶《那時的橫東街》,爲此還開通了人生中第一個公衆號,冠名爲《阿虎》。沒想到公衆號開通10天,閱讀者就達6268人,其中不乏我的好友,但更多的是我從未謀面的讀者,一時間我很快樂,當快樂感像一朵棉花糖般在胸中膨脹開來的時候,加上好友又催促我續寫的要求下,磨蹭之餘,萬千思緒歸集到了深圳的那些年、那些事。


深圳是無數人激發夢想,成就自我的地方。從理性和數據來看深圳,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班門弄斧了。今天想和大家說點雜事,那些深圳或許被誤解的事,看你中了幾招。



01

深圳原住民講廣東話嗎?




廣東話俗稱粵語或白話,以廣州和香港爲主要流派代表,古意很濃。廣東話從秦漢時期開始脫離古漢語母體,唐宋以後與中原漢語形同陌路,元明清時期完全自成體系。據傳說,秦王派大將趙陀率50萬人守南越,經永州,過柳州、南寧、到梧州,至番禺落腳。所經之路稱爲廣源道,路東呼爲廣東,路西呼爲廣西。


這一隊人馬烏央烏央地佔據了西江、北江和所謂的珠江以西流域。秦朝漢人的官話經與土著人語言的共同打磨,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廣東白話。廣東話自然也就在珠江以西的廣州、佛山、中山、珠海、肇慶,及廣西的梧州、南寧等地廣泛使用傳播開來。至於香港雖在珠江以東,因是移民城市,遷徙來的人以白話地區的移民居多,加上當時廣州的強勢,香港也成了白話語區。



珠江以東,屬東江流域,源於江西尋烏縣,流經廣東的:梅州、河源、惠州、東莞、深圳。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五胡亂華中原淪陷,大量漢民遷徙南方,先至江西贛江流域,後擴散到福建、湖南、廣東及廣西的部分地帶。廣東這一支沿東江而下,至伶仃洋止步。把古中原的漢話帶至東江流域,客家話也就成了珠江以東的官話。


悠悠歷史、泱泱大國,因人口的遷徙和地域的阻隔,漢語言分成了六大門派,各有神韻。如今隨着普通話的普及,寄託情感和鄉愁的方言正在一代人一代人中間漸行漸遠。



呵呵,閒散之人,史料不全,多有臆測。寫到這裏,言歸正傳,我以爲,深圳是客家人的居住地,原居民當然講客家話咯。這條誤解,你中招了嗎?




02

深圳建市晚,沒有歷史嗎?





“深圳”二字在廣東話裏是深溝的意思。因東江、深圳河、深圳灣三個水系作用,深圳河溝交錯、蘆葦叢生,適宜於小股漁民臨水而居、繁衍生息。


作爲一座當紅城市,深圳足以讓廣州和香港兩位老大哥汗顏,建市才40年,已成爲全國經濟、科技、物流、金融、旅遊等區域中心。就現在而言,怎麼溢美都不爲過;但要說她歷史有多豐厚,或許大多數人不以爲然。


其實,早在6700多年前,在這片山海之間,就已經迴盪着延綿的古老鄉歌。從已有的考古發掘來看,這裏最遲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了文明的進程,和中原文明一樣經歷過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直到大秦時期才與中原文明有了碰撞,從此正式帶入了我們的歷史視野。1700年前郡縣史正式開始。東晉時期,設立寶安縣,所轄區域是廣州以南順珠江東岸而下至大海的區域,包含現今的東莞、深圳、香港,這也是深圳最早的前身。600年前的明朝萬曆時期,爲擴建東莞守禦千戶基地,在南頭設立新安縣,所轄區域爲現今的深圳和香港地帶。作爲有600年曆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300年前的清朝時期,在深圳大鵬半島設大鵬所城做爲軍事要塞,深圳別名“鵬城”也源於此。大鵬所城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極爲罕見,對於深圳這個新銳城市,能有這麼獨特的海防古城,不由得增添了厚重感,歷史也變得悠久、豐滿起來。

深圳的現代史更有意思,簡直是一樁孫子兵法現代版演繹。新中國成立後,廣東有個地區叫惠陽地區,至少轄惠州、東莞、寶安等地。那時的專員管得很寬,到深圳視察轄地,就像到了邊境,因爲當時對面還是英管的新界。由於地緣的特殊性以及特定年代兩岸信息的隔絕,深圳在內地人的印象中總有一種神祕感,更多的是一種陌生的、歷史的疏離感,新界彷彿是特務活動頻繁的前沿陣地,走哪兒都感覺有無數雙眼睛盯着,如臨大敵,那陣勢放到現在都可以拍一部諜戰片了。


公元1979年,有個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深圳一夜崛起,成爲中國北上廣深的一員,東莞、惠州也相繼成了廣東省轄市,當然惠陽地區也隨之解體了……



如此種種,貫穿深圳的起起伏伏;任時光流轉,歷史的車輪仍在不斷前行,映射出時代的偉大進程。如今的深圳帶着自己的歷史,已經雄踞粵港澳大灣區的潮頭,他宛若初生的牛犢,憑着與生俱來一股子後生之氣,朝氣蓬勃地追趕上了廣州、香港,甚至還在拉開與老大哥的站位。或許有一天真應了《三國演義》中分久必合的那句古語,最終附帶享受了前輩爺爺惠陽地區的天倫之樂,這也是說不好的呦。


看完這些,對深圳沒有歷史的誤解,你中招了嗎?




03

深圳離香港真的近嗎?




這兩個城市,說遠不遠,說近不近。其實遠近在於空間距離、便捷程度、認同感。


從空間距離來看。兩市邊界僅隔着深圳河,河只有幾十米寬,自東北向西南,流經繁華的深圳市區,歸於深圳灣,匯入伶仃洋。河上有多座橋橫跨;其中,有沙頭角、文錦渡、羅湖、皇崗、深圳灣、蛇口、福永等口岸通行。但這只是邊界,這個邊界雖緊靠着深圳市區,緊靠着香港新界,然而離香港市中心可還遠着呢。以羅湖口岸爲例,過了口岸需要坐火車前往香港市中心,沿途經過上水、粉嶺……再到油麻地、黃大仙......一番折騰後,最終到達尖沙咀的紅磡火車站,全程差不多五十多公里,費時一個來小時。若再跨過維多利亞海灣,來到上環、中環、銅鑼灣等熱鬧地帶,那又得加上半個小時了。


從便捷程度來看。福田到九龍西的高鐵不到二十分鐘,雖然實行一地兩檢了,但出關進關的兩次排隊卻人如長龍,一個小時跑不了。以前從深圳去香港,我通常把車停在交通樓,從羅湖口岸通行,排兩次隊、開一趟汽車、坐一趟火車,前後得四個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再加上還要填寫入境卡,如此下來,不得不感嘆兩地交往之不易。出發時懷揣的那麼一點異地新鮮感也在旅途疲憊之下被消磨殆盡。今天的通行其實依舊不易,盼望已久的粵港澳大橋終於通車了,多少人以爲橫隔千萬年的伶仃洋,從此天塹變通途,但遺憾的是也只能坐上兩地牌照的車,像欣賞工藝品一樣,觀光旅遊一下。兩地通行的便捷程度,感受實在算不上太好。



至於親疏認同感。不是內地人常說的感情深一口悶,不是你去購物人家熱情與否,而是體制、法制、海關、稅收、貨幣、文化、價值觀的認同等等。雖然深港兩地在各方面的合作越來越多了,互補一體化的意識也明顯強了很多,兩地“分界線”的日漸模糊幾乎讓人忘卻了這是兩座城市,但時至今日深港融合依舊若即若離,深圳與香港的距離,並沒有內地人想象中那麼近。這裏有需要愚公移山才能解決的事、有隻要協調就能解決的事、但更多的事只能靠時間來打磨........


深圳離香港是遠還是近?各人有各人的感受,你以爲呢?




04

深圳是濱海城市嗎?




濱海城市的特徵應該是:城在海邊,海在城邊;或有沙灘或有濱海大道,把城與海相隔相連;這個城市的人們,不論工作、生活、休閒都依賴海洋,連賣的貴的房子也是因濱海才貴。


深圳位於伶仃洋的東南角,這一帶多半島,自西向東有大鵬半島、新界半島、南山半島等。半島與半島之間就形成了海灣,同樣自東向西形成了大亞灣、大鵬灣、深圳灣、前海灣等。


因海得福,深圳的海岸線蜿蜒曲折,衆多的優良海灘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大梅沙、小梅沙、紅樹林、東湧、西涌等,處處有美景;尤其是大鵬半島簡直就是世外桃源,讓你只知有秦,不曉漢魏。


海邊靠山,山勢之美貌若潘安。因山有了東部華僑城、仙湖植物園、梧桐山、鳳凰山等;依山傍海,來這裏觀景聽風,欣賞海天一色的旖旎風光,是一件極爲酣暢的事。當然這一切也就成了休閒度假的神往,每逢節假日東部沿海高速堵得水泄不通,就是這種神往的功勞……


說了這麼多,深圳到底算不算濱海城市呢?答案還是不算!深圳的幾個海灣基本屬內海灣,你既看不到一望無際的大海,也感受不到大海的波濤洶湧,更無類似珠海情侶路的浪漫海韻。神往的大鵬灣離市中心怎麼也有幾十公里,與節假日有關,與平常的生活無關,也與大多數人無關。而中心城區的羅湖和福田,是直接與香港新界的陸地接壤。深圳看海,當然除了跑到東部的大鵬灣、或西部的深圳灣,或許乾脆一直陸路向南,跑到香港的維多利亞灣去看海。


深圳是濱海城市嗎?我不太認同,你說了算!




05

深圳真的缺地嗎? 




近幾年,深圳的發展規劃大有“東進西奔北上”之勢,一邊開發西部的前海自貿區,一邊把發展的觸角伸到了東部的大亞灣。房價也水漲船高,讓人富貴、讓人望而卻步。趁五一假期去了一趟深圳,特意詢問了房價,買房租房都問了,福田梅林一帶,二手房買賣在8萬元上下、租房每月每平方100元上下,這個價格已高於北上廣同類地段的價格。用網上的一句玩笑話來說就是,我奮鬥了那麼久,可能連深圳的廁所都買不起。這雖是句玩笑話,但細想之下,卻也是多數深圳人的無奈和自嘲。


有人說,深圳地域範圍分別只有上海、廣州、北京的1/3、1/4、1/8,但居住人口、GDP卻與前者差不多,都在約兩千萬人和兩萬億GDP以上的數量級。所以造成我們習慣性的認知:深圳太小了,沒地了,非常缺地,這麼狹窄的地域,現在的成就已是奇蹟,未來的發展肯定受到制約。


我有些不同看法。在當今時代的風口下,前海正迅速兌現這粵港澳大灣區的藍圖。而在這藍圖下,深圳作爲驅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到底該如何定位?國家早已有規劃,我們執行就好了。但此處我個人提出三點思考供大家探討:一是深圳如何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提高單位面積的GDP,同時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產業合作;二是如何均衡商業和教育等資源,形成多點中心,讓全域面積都能高效發揮作用;三是適當延展地域,用更多的空間更充裕地發展自己,也不失爲一種選擇。


深圳是我經常去過的地方,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她像情侶,激發當年意氣風發的我銳意開拓,時至今日仍令我魂牽夢繞。深圳是我未來需要投親養老的地方,她像母親,準備張開雙臂迎接若干年後倦鳥歸林的我,令我無時無刻不關注和惦記。對深圳的情感正應了那句廣告詞:她好,我也好!


閒話少說,深圳缺地嗎?卻也不缺,關鍵是定位、是政策,是人才,決定了深圳的未來。朋友,你以爲呢?






 阿虎雜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