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周長是否可以用直尺直接測量,是認識圓和求圓周率的難點,對於轉折曲線,可以用直尺直接測量它的長度,是人人皆知的,不會有人懷疑,因為轉折曲線都是由一段一段直線連接彎曲而成的,只要測出各段直線的長度,相加的和就是轉折曲線的長度,正多邊形是封閉的轉折曲線,正多邊形的邊長相等,只要測出一條邊的長度,然後乘以正多邊形的邊數,這個正多邊形的周長就求出來了。而象圓這樣的弧線,人們一向認為它是不能用直尺測量的,因為人的視覺能力欺騙了自己,不能直接看出圓和封閉的轉折曲線正多邊形一樣,也是由等長直線連接而成的。在宇宙里,沒有什麼曲線是從一點開始彎曲的,點沒有長度,是大家的共識,沒有長度就不能彎曲,也是大家可以輕易理解的,明白了這一點,圓周長由直線構成,就沒什麼好懷疑的了。剩下來的關鍵問題,就是圓到底是由多長和多少條直線構成?前人用增加圓內接正多邊形邊數趨近圓的方法,給了我們啟示,我們藉此可以思考,圓究竟是以多少條等長直線構成的?大家知道,正多邊形都是由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組成的,正多邊形的邊數是多少,組成正多邊形的等腰三角形就有多少個,例如,正5邊形就是5個等腰三角形組成的,正100邊形當然就是100個等腰三角形組成的。這裡我要告大家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正多邊形的內角度數,只有3到99邊是小於180度的,等於和多於100邊的正多邊形,內角度數都等於180度!有些數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什麼是黃金三角形,不知道的百度一下,也就知道了。黃金等腰三角形的顯著特點,就是腰長與底邊長的比是黃金比例1:0.618(頂角為36度的黃金等腰三角形),則頂角為3.6度的黃金等腰三角形的腰與底邊比為1:0.0618,而正100邊形,正好是由100個頂角為3.6度的等腰黃金三角形組成的,按歐氏平面幾何計算,正100邊形的內角度數是176.4度,可實際它的內角是180度,這可以通過作構成正100邊形相鄰的兩個黃金三角形的中線計算,兩條中線又構成一個頂角同樣為3.6度的新黃金三角形,並且與兩個相鄰的黃金三角形是全等的,根據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中線和高垂直於底邊,可證頂角為3.6度的黃金三角形,兩個底角都是直角,內角和大於180度!同時也就證明了,正100邊形的內角是180度,由此,正100邊形過度為圓,或者說,圓是由100條等長直線彎曲構成!3.6度圓心角所對的弧是直線,也由此得以證明。自然規律告訴我們,圓是由黃金比例構成的,圓周率等於3.09!圓也是可以用直尺測量周長的,圓的切線總是與圓相切於一段直線(切於組成圓的黃金三角形底邊),認為圓的切線與圓只相切於一點,是錯誤的!


設想要是在數學發展水平很差的時代,數學對圓周率的計算可能也就只能依賴於測量,也就是說,數學自身不行只好求助於物理學,比如用一根繩或皮尺測出周長用直尺測出直徑。古人最早有「周三徑一」的說法,這說明,洪荒時代的人們只能粗略地知道圓周率等於 3 。

物理學是有局限性的,即使現代物理水平很高,測量精度提高了,得出的圓周率也只是個測量值,只能有限地提高一點兒精度,與「真值」始終會存在誤差。

而數學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無限地提高其位數,儘管該數是個無理數(無限不循環小數),而現代人並未望洋興嘆,反而已經能夠憑數學手段將圓周率的計算達到「想算多少位就算多少位」的程度。對於不懂數學的人士看來,會感覺很神奇。而對於業內人士,可能僅只淡淡地付之一笑。

這就是數學常數和物理常數的區別,數學是一門依靠嚴密的層層邏輯推理建立起來的學科體系,一經得出就無懈可擊。一些數學常數,比如圓周率 π ,自然常數 e ,歐拉數 c ,都可以想算多少位就有多少位。

而物理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測量的科學」,一些物理常數,比如光速,普朗克常數,阿伏伽德羅常數,都只能通過局限於當前的測量水平來得出有限的幾位,與數學常數相比,遠不能望其項背。


果然通過測量觀察,已經體會到了圓的周長和圓的半徑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倍數關係。但是這種關係到底是多少倍的關係,我們是通過大量的數據來體現的。換句話來說。當我們測量周長的方法和測量半徑的方法越來越精確的時候,圓周率也會變得越來越精確。


用勾3股四4玄5從四角算起,四角直長,八角直長,十六直長,三十二角直長,算到六十四角直長時它的直以大到3.14了。


古率徑一周三就是測量出來的,定圓周率為三,誤差當然大了,後來祖沖之利用割圓術,推算出約率和密率,即22/7和355/113。是什麼支持祖沖之取得這樣的成果的?每每「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釐,心窮籌策」。


我覺得圓周率是一個抽象概念,可以通過數學上的計算來加以證明。


這個問題對干稍有數學知識的人來說,是不足討論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