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世紀以來,廖家三代出了5位革命家。新中國成立後,廖家先後又出現了三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不管國事怎樣變幻,家庭如何沉浮,廖家愛黨、愛國,爭取民族解放、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代代相傳,不曾中斷。

廖仲愷的父親廖竹賓,小時候因家境貧寒而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通過艱苦的勞動成爲商人。經濟地位提高後,廖竹賓也渴望祖國強大起來。於是,他經常有意識地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父親的愛國之情,在廖仲愷幼小的心靈裏播下了愛國的種子。

廖仲愷

一脈相承,不忘先烈遺願

後來,廖仲愷帶着爲中華崛起而奮鬥的信念,於少年時期輾轉返回家鄉惠州,成爲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他一生追隨孫中山,爲護法運動和北伐籌集了大量資金,曾被譽爲孫中山的“錢袋子”;面對着右派分子的暗殺威脅視死如歸,積極推進國共合作,最後倒在了國民黨右派的槍下,爲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廖仲愷是1925年遭到暗殺犧牲的。他在此前身陷囹圄的時候,就已寫下了教育子女的訣別詩《訣醒兒、承兒》。

女兒廖夢醒、兒子廖承志沒有忘記父親的教導,他們踏着父親的足跡前進,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都成爲有作爲、有建樹的人才。廖承志成爲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廖夢醒則被譽爲“紅色翻譯家”。

不忘初心,愛國愛家不動搖

今年是廖仲愷誕辰140週年。作爲廖仲愷的嫡孫,廖承志的次子廖淳如今已是年近七旬,但他依然有着爽朗的精神,時不時還會回去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參加紀念活動。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

說起祖輩的故事,廖淳感慨不已。“我出生的時候爺爺早已去世,沒能與他見面很遺憾。”在廖淳的印象中,奶奶何香凝很威嚴,對後輩的教育既嚴又鬆,“嚴的是大方向上會給我們畫紅線,比如像愛國愛家的情懷不能動搖。”而父親廖承志雖不管他們的學習,但在原則問題上會站出來。“我大學畢業後本來有機會去日本早稻田大學深造,但父親不讓我去。”廖承志不希望兒子隨大流出國,希望廖淳在國內好好工作,爲祖國多做貢獻。因此,廖淳把自己的青春年華都貢獻給了祖國。

廖淳希望後代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過日子。“給他金山銀山,都不如一個好的教育。”廖淳說道。對兒子的未來,廖淳堅定地表示,希望兒子學成回國發展。“我們家的家風一直都是謙卑、忍讓和奉獻。心中有國,是長輩一直給予晚輩的教育,這些家風教育着我們去做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孩子們在就業上可以有很多選擇,但歸根結底還得要爲我們的國家做貢獻。”

(來源:廣州市紀委監察局)

發現更多精彩

關注公衆號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