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物識別技術發展如火如荼。從大眾熟知的指紋識別、人臉識別、DNA識別到看似高大上的虹膜識別、步態識別、聲紋識別、靜脈識別等等,不一而足。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

每隔一段時間,網上都會有人提議,建立新生兒指紋或DNA資料庫,以防孩子丟失等危及兒童安全的問題。可是,指紋和DNA真的是最適合兒童安全的生物識別技術嗎?

14歲以下指紋不穩定

與其他生物識別技術相比,指紋識別早已經在消費電子、安防等行業中廣泛應用,技術方面也在不斷革新。

專家指出:以上應用場景都是成人指紋,並不適用於兒童。實驗室研究與真實場景測試結果都表明:10歲以下的孩子很難採集到清晰可用的指紋。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指紋一直非常不穩定,直到14周歲左右,才能完全定型。「連指紋都采不到,還談什麼應用呢!」專家說。

又貴又慢的DNA識別

相較於指紋識別,DNA識別要穩定得多,但其缺點也十分明顯。為了保證比對結果的準確性,常規做法是直接採集血液進行DNA比對。

這樣的採集過程對兒童來說,極易引起家長和孩子的反感和抵觸。況且,DNA每次比對都需要重新採集樣本,比對結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反饋,再加上昂貴的價格,導致其無法在兒童安全領域廣泛應用。

只能輔助鑒別的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的優勢在於應用成本低,採集與比對過程也非常自然。但是,從誤識率和拒識率的表現來看,人臉識別可以算是生物識別技術中的「差等生」。再加上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本身就會讓面部產生巨大變化,讓面部識別註定只能作為一種輔助鑒別手段,無法獨挑大樑。

與之類似的步態、身態、聲紋識別等,都繞不開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身體劇變,無法提供穩定準確的比對結果。

虹膜識別「綜合素質」高

「綜合素質」最高的虹膜識別這兩年「冒了頭」。

人眼的虹膜在人的一生中都極其穩定,從嬰兒胚胎期的第三個月前開始發育,到第8個月虹膜的主要紋理結構已經形成,且終生不變,更不會出現如指紋磨損、面容變化導致設備拒識的情況。即使是同卵雙生的雙胞胎,他們的虹膜結構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根據最近發布的虹膜演算法,虹膜識別單眼識別率已經達到了兩百萬分之一的精確度,雙眼識別率更是達到了二十億分之一的精確度。

最關鍵的是,虹膜識別是唯一在技術上可以支持兒童全年齡段的非接觸生物識別技術,且還兼具高精確、低成本、即時儲存和輸出結果的優勢。

今年4月,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公益文化中心在北京啟動「互聯網+兒童安全」公益行動,依託中科院自主研發、國際領先的虹膜識別技術,建設中國兒童虹膜防丟網路平台。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最適合兒童的高科技生物識別技術,提高失蹤兒童被找回機率,幫助他們找到回家的路。

未來3年,平台將在全國陸續建立2000家以上的屬地工作站,逐漸覆蓋全國,為3億兒童添加「虹膜安全鎖」,給他們一生的安全保障。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