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分子一向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傳統,好動感情,容易失去理智,意氣用事,而不考慮後果。這是對呢還是錯呢,就見仁見智了。君不見,現在的趙本山,王林,得意時眾人紛紛巴結奉迎,失意時眾人避之唯恐不及,有酒有肉親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像蔡邕哭董卓,大部分人覺得傻,笨蛋,糊塗人!

蔡邕心裡應該明白董卓是一個奸臣,也知道董卓罪孽深重,但是他還是哭董卓了,「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

魯迅說:「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蔡邕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敢於撫哭叛徒的弔客之一,這就是所謂的文人風骨!

蔡邕的文人性情、政治眼光註定了他的悲劇,可惜了他曠世才華!天下士人聞此,為之悲痛流涕。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通經史、善辭賦,又精於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生平藏書多至萬餘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後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是一名偉大的詩人


蔡邕是一位著名詩人、音樂家和散文家,他是第一個以上乘書法作品獲得名望的人。因為他把流暢自如的文筆和精湛的書法結合在了一起,便接到很多請求,希望由他來創作墓誌並寫於石碑上,然後再由雕刻師把碑文雕刻出來。


東漢學術、藝術的集大成者


厚道人,給爾虞我詐的年代增添了一抹難得的亮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