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格兰的亨利二世,在前篇征服者威廉和他的诺曼王朝中,已经有所提及。那么我们首先把时间点调到第三次十字军剧本的三十年前,从前篇结束的部分继续开始新的篇章。前回说到,英格兰国王斯蒂芬病逝后,亨利一世的外孙小亨利马上赶到英格兰,按照之前的协议继位为亨利二世。

继位之初的亨利二世,便已经掌控了法兰西近半的法理领地

一、空降高位掌王权,北战西征震三藩

亨利二世继位之前虽然早有协议,但是从前面的各种情况来看,这种条约在中世纪其实也没有多可靠,更多是一种权宜之计。更何况亨利二世相当于空降继位,面临的麻烦也是著实不少。首先之前长期的内乱,使得英格兰的土地很多都荒废掉,王室领地收入不多。第二是在英格兰内乱时,周围邻居侵占了很多领土,比如北方的苏格兰和西部的威尔士,都控制了部分边境上的领地。第三是英格兰的一些大贵族,并不服亨利二世空降继位,大有裂土自治的趋势。还有一点必须要提的是,按照继承顺序后面几个王位觊觎者也在蠢蠢欲动,其中主要是斯蒂芬的次子威廉、亨利二世的胞弟小杰弗里和威廉。

于是亨利在新年过后召开了贵族会议,要求英格兰的贵族们向自己和儿子们效忠。明确哪些人站在自己这边后,亨利开始清理其他那些不服从王权的贵族们,他要求收回前国王斯蒂芬分封出去的一些王室领地,并拆掉一些能让大贵族负隅顽抗的堡垒。面对这个新登位的强势年轻国王,大多数贵族在通牒下都交出了自己的土地,除了休 德 莫蒂默据守威格莫尔等三座城堡,选择了反叛。然而这样零星的反叛根本不会对亨利二世造成什么大的麻烦,休 德 莫蒂默仅仅坚持了2个月,就不得不向国王的军队投降。至于斯蒂芬的弟弟、温彻斯特主教亨利,干脆逃离了英格兰,放弃了世俗的权利去了克吕尼修道院。

CK2中的休 德 莫蒂默,自带野心勃勃特质

亨利二世加强对国内的掌控后,并没有将反对自己的贵族赶尽杀绝,将他们打服之后允许其保留剩余的部分领地。此举除了加强亨利自己的直辖领地,还向国内的贵族们传达了一个信号,即我亨利才是英格兰的统治者,而贵族们的权利都是由国王授予的,也必须服从国王的命令。

解决了英格兰内部的刺儿头后,亨利二世开始处理觊觎者的问题。首先是斯蒂芬的小儿子、布劳涅伯爵威廉,他对亨利的威胁一直停留在阴谋层面,并没有直接起兵反叛。而亨利的弟弟们则让他更头疼一些,尤其是二弟杰弗里。小杰弗里认为老爹死后按照传统均分继承,自己应该和哥哥共分安茹和诺曼底的领地。而亨利一直握著安茹和诺曼底的权利不撒手,杰弗里对此感到十分不满,早在亨利去英格兰前就在积极参与反对老哥的行动。亨利去英格兰后,杰弗里更是在安茹招兵买马积蓄实力,打算以武力取来他认为应属于自己的权利。相比二弟杰弗里,三弟威廉则相对好一点,但如果亨利一直把他晾在一边,恐怕这个小弟弟迟早也会像杰弗里一样公然唱反调。

亨利的二弟杰弗里,能力完全匹配不上他的野心,CK2中的能力设置也是如此

于是亨利首先打算采取行动稳住三弟威廉,他以替罗马教廷收服爱尔兰教会为名向新任教宗阿德里安四世取得了对爱尔兰的宣称权,并打算将在爱尔兰打下的土地交给小威廉。然而在温彻斯特的战前动员会上,以太后玛蒂尔达为首的贵族们反对这个计划,认为爱尔兰根本不值得兴兵前往,无奈之下亨利不得不暂时搁置了征服爱尔兰的计划。但是威廉还是需要安抚,于是亨利在王室领地中授予三弟七座庄园作为采邑,使得他至少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而亨利的二弟杰弗里,就没有那么好打发了。对此太后玛蒂尔达也是十分担心,退休后仍然作为亨利顾问的她,并不想见到自己的两个儿子兵戎相见。因此玛蒂尔达主持在诺曼底召开了一场家庭会议,希望亨利和杰弗里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三弟威廉等亲族也都一并出席。然而兄弟二人都不肯让步,家庭议会不欢而散。

虽然家庭会议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果,但亨利这次离开英格兰来到法兰西,并不打算空手而归。为了减少自己在法兰西的敌人,亨利以安茹、诺曼底、阿基坦等地统治者的身份,名义上向法王路易七世宣誓效忠。尽管这更多是一种外交手段,但亨利确实借此给足了法王面子,路易七这会儿又忙著造人,两人遂暂时达成和解。这么一来杰弗里就更加孤立了,便决定孤注一掷,在安茹正式举兵反叛。对二弟的反叛,亨利也早有心理准备,很快召集军队带著三弟威廉一起讨伐叛军,并将杰弗里的军队围困在希农、米尔博和卢丹三座城堡里。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杰弗里当然不可能有足够实力独自对抗大哥,只能向亨利投降。对几次跟自己作对的二弟,亨利同样没有在面上赶尽杀绝,允许他保留卢丹的领地,并支付给他1500镑作为收回另两座城堡的补偿。不久之后,亨利一世的外孙、被老爹柯南三世剥夺布列塔尼继承权、只保留南特伯爵的霍埃尔被废,亨利又保举杰弗里接任成为南特伯爵,算是对杰弗里放弃其他宣称的交换。

南特伯爵霍埃尔,被他老爹柯南三世在死前的病榻上剥夺继承权,CK2中则将其设置为私生子以剥夺继承权。其母是亨利一世的私生女玛蒂尔达,她与布列塔尼公爵的联姻在诺曼王朝篇亨利一世的部分提到过。因此不考虑私生子的情况下,霍埃尔和亨利二世也算是姨表兄弟

排除了王位觊觎者的威胁后,亨利开始著手收复在内乱中被邻居控制的边境领土。此时亨利的舅爷、苏格兰国王大卫一世已经去世,其孙子马尔科姆四世继位。马尔科姆四世登基时只有12岁,这4年间还要应对苏格兰国内的各路诸侯。亨利稍稍威胁了一下自己的这位表弟,马尔科姆就只能选择屈服。于是亨利以亨廷顿从苏格兰换回了诺森布里亚和坎布里亚,并与马尔科姆结盟。

CK2中的小马尔科姆四世,属性也很一般,还没有教育特质定型

划清北边的边境后,亨利又将目光转向西边,开始解决和威尔士的边境争端。在威尔士山区里自立的领主们,可不会像苏格兰的小国王那样容易搞定。亨利只能召集军队,武装攻打格温内斯和德赫巴斯。

威尔士地区,CK2升级到3.0版本细化地图后,法理设置与这个势力划分也基本符合

亨利首先出兵攻打北边的格温内斯王国的领主欧文,并取得了波伊斯的领主和被欧文驱逐的兄弟卡德瓦拉德的协助。亨利的主力部队大约有3万人,他还另派自己的舅舅、亨利一世的私生子亨利 菲茨罗伊,率领海军进攻安格尔西岛切断威尔士人的补给。面对于亨利浩浩荡荡前来的大军,欧文集结了大约3千精兵迎敌,在巴辛维克扎营阻止诺曼人的军队继续前进。亨利见欧文守住险要,便想率一支小部队悄悄穿过尤洛森林包抄欧文的后方。然而欧文对此早有防备,在森林里伏击了亨利,并将诺曼人的军队切成了几段。亨利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赫特福德伯爵罗杰的救援下才保住一命。欧文虽然取得了一场胜利,但是毕竟双方军事实力相差悬殊,欧文只得向西边撤退。亨利因此得以继续西进,但是海军那边又传来了不好的消息。亨利 菲茨罗伊攻打安格尔西岛失败身亡,亨利切断威尔士人补给的策略也没能成功。这种情况下,亨利只能和欧文达成和平协议,欧文承诺不再向波伊斯扩张,放弃边境上原属于英格兰的领地,归还卡德瓦拉德的领地,并在名义上向亨利效忠。

时任格温内斯国王欧文,三级军事教育,尤洛森林一战很好的体现了其高达18的军事能力

亨利稍事休整之后,又率军转向格温内斯南边的德赫巴斯王国,征讨领主里斯 格鲁菲兹之子。里斯起初也想起兵反抗,但是他的议会可没有那么硬气,面对亨利的大军直接认怂。于是里斯只能低声下气地向亨利求和,自然也就保不住什么利益,除了中部的一小块土地外其余全部被亨利剥夺。

德赫巴斯的领地,里斯格鲁菲兹只保留了地图上黄颜色部分

二、出师南法无功返,君臣离心改革难

修理了一遍英格兰的邻居后,亨利腾出手来开始处理自己在法兰西领地的事务。和阿基坦的埃莉诺离婚后,路易七娶了卡斯提尔公主康丝坦斯。然而法王勤勤恳恳播了4年种,结果还是只收获了1个女儿玛格丽特,没有半个小子。反观埃莉诺,和亨利结婚6年生了3男1女,几乎始终处于怀孕和准备怀孕的状态。亨利毕竟比路易七小了13岁,年轻是真的好啊。亨利见法兰西的王位仍存在继承危机,便也想预先做点准备先弄个弱宣称什么的,以便真有继承争议时趁机而入。虽然长子威廉在3岁时夭折了,但是次子小小亨利此时也已经3岁了,正好和差不多周岁的玛格丽特相配。于是亨利派出自己的亲信,大法官托马斯 贝克特前往巴黎,向法王路易七下聘礼。路易七也同意了这门亲事,并许诺将维克桑一带的领地作为嫁妆,在婚礼举行后交予小玛格丽特夫妇。不过此时两个孩子年纪还小,订婚典礼就暂时推后了。

阿基坦的埃莉诺,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属性也很亮眼,而且长相同样养眼

至于亨利自己则在著手处理刚刚暴毙的二弟杰弗里的后事,当然最主要的是确保南特的控制权。柯南三世的外孙,时任布列塔尼公爵柯南四世,想要收回自己法理内的南特。由于布列塔尼几代亲英,柯南四世也分别从父母两边继承了两岸的领地。当亨利要求继承亡弟在南特已经由柯南四世控制的领地被拒绝后,他直接出兵包围了柯南四世在英格兰的领地里士满。柯南四世无奈之下只能向亨利妥协,交出南特的控制权以保住从老爹艾伦那边继承来的里士满。

里士满在游戏里为亨利直辖下约克郡的一个男爵领

凭借登基后一顿操作猛如虎,亨利已经成了欧洲西边最有权势的世俗领主之一,甚至是去掉「之一」也说得过去。亨利的野心也是越来越大,在布列塔尼尝到甜头后,他打算在南边继续扩张自己的势力。由于埃莉诺的祖母曾经是图卢兹女伯爵,因此亨利准备借王后弱宣称的名义去攻打图卢兹。虽然国王议会中很多人并不支持这个计划,亨利还是集结了所有能集结的力量,包括自己的封臣、附庸、盟友和数量庞大的雇佣军。英格兰大法官托马斯 贝克特,斯蒂芬次子布劳涅伯爵威廉,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四世,波伊斯领主马多格,巴塞罗那伯爵雷蒙 贝伦格尔,纷纷率军来和亨利汇合。此时图卢兹伯爵是雷蒙德四世的孙子雷蒙德五世,同时他还是路易七的妹夫,是法王在南方最重要的封臣之一。而图卢兹作为南方的重镇,也是块难啃的骨头,亨利的大军围攻了3个月,还是没能攻克自己的目标。

图卢兹伯爵雷蒙德五世,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雷蒙德四世的孙子

亨利的大军久攻图卢兹不下,到了秋天阵营中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随后又传来了一个不利的消息,法王路易七以拜访自己妹妹为名义,带著一支部队进入了图卢兹。不得不说路易七这一手非常漂亮,既没有直接得罪双方,又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这下亨利不得不暂停了对图卢兹的围攻,他没打算和法王翻脸,毕竟自己没多久前才宣称对法王效忠并结亲。于是亨利召集众人商讨对策,虽然托马斯 贝克特等主战派要求立即攻城,一举解决整个法兰西,但是大多数贵族在诺曼底到安茹一带都有领地,他们并不想扩大战事殃及自己的领地。于是亨利也就坡下驴,放弃进一步行动宣布撤军。此次战事亨利花费巨大,最后却没能得到什么实际的收益。唯一勉强能算好消息的,也就是布劳涅伯爵威廉在返回途中去世,亨利不仅少了一个阴谋觊觎者,还收回了一些王室的领地。

亨利离开图卢兹后先去了诺曼底,由于打图卢兹时法王路易七横插一脚,两人间的关系就很微妙了。路易七为了修复两人间的关系,主动又向亨利提供了一份新的协议。新协议首先承认了亨利二世从他外公亨利一世那里继承来领地的合法性,然后再次重申了英法两家的订婚仍然有效,以及维克桑作为嫁妆这一点也不会改变。比之前更进一步的是,小小亨利还向路易七宣誓效忠,几乎表明这个小孩将来会成为法王的继承人。不过没过多久,路易七的第二任王后康丝坦斯死于难产,只留给法王一个女儿。不过如此一来,路易七倒是可以给自己选择第三任王后了,这次他找了斯蒂芬哥哥西奥博尔德的女儿阿德拉。前面亨利一世的部分提过,西奥博尔德也是法兰西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领主,身兼布洛瓦、沙特尔、香槟、贝里四地伯爵,一度也是英格兰国王的继承人选择。而西奥博尔德死后,香槟和布洛瓦分别被两个年龄较大的儿子继承。路易七在失去了几乎整个法兰西西部后,必须想方设法加强与国内其他大贵族的联系。除了之前把妹妹嫁给了图卢兹伯爵雷蒙德五世,路易七这次不光自己娶了阿德拉,还把和埃莉诺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继承西奥博尔德领地的两个儿子。这次联姻不止是加强了自己的实力,更是把原本是亲英派西奥博尔德的领地,彻底转到了自己的阵营中。扔下这些因素都不说,此时已经40岁的路易七,面对刚刚20岁的阿德拉,至少又一次燃起了生儿子的希望。

黄圈内大致标识了西奥博尔德的势力范围,巴黎那只有一个男爵领。从中可以看出,西奥博尔德的势力几乎把法王的直辖领夹在了中间。西奥博尔德死后,东边的香槟被长子亨利继承,西边的布洛瓦和沙特尔则被次子小西奥博尔德继承。游戏中亨利为香槟公爵,小西奥博尔德为布洛瓦伯爵,同时也是哥哥的封臣

英王亨利很快就感受到了法兰西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布洛瓦伯爵小西奥博尔德刚当了法王路易七的女婿,就开始在边境上搞事。按说英格兰王后埃莉诺还是他丈母娘呢,不过在权利斗争中显然小西奥博尔德选择了法王这边。对于布洛瓦的挑衅,正在诺曼底收拾领地的亨利也不手软,反过来攻打布洛瓦境内的肖蒙,战事波及的范围越扩越大,直到教宗亚历山大三世出面调停,双方才各自罢兵。期间亨利在英格兰的王庭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事变动,坎特伯雷大主教西奥博尔德去世,英格兰教会传统上最高掌权者的位置空了出来。亨利此时正在自己的领地里搞宗教改革,意图加强王权对教会的控制,便想把自己的亲信、英格兰大法官托马斯 贝克特推上大主教的位置,但是这个想法遭到了普遍反对。首先是教会方面,他们认为托马斯 贝克特并不是正统的牧师出身,只在念书时接受过很少的神学教育,实质上根本是世俗王权的走卒。其次以王太后玛蒂尔达为代表的贵族们,也力劝亨利不要冒险强推贝克特为大主教。就连贝克特自己,也并不认为自己是合适的人选。

托马斯 贝克特,出身一半市民家庭,世俗教育和教会教育都曾经接受过一些

尽管面对重重阻力,亨利二世还是坚持己见,认为年轻时曾在前任大主教西奥博尔德手下担任过文书的托马斯 贝克特,同样有能力担任大主教一职。于是托马斯 贝克特被授予圣职,除了大法官的职务,又成为了坎特伯雷大主教,还兼任太子小小亨利的老师。不过亨利二世很快发现,自己的想法还是太天真了,托马斯 贝克特虽然是自己的亲信,又很能干,但是很多想法与自己并不一样。先说托马斯 贝克特出身于商人家,在游戏里虽然给设定了贝克特家族,但实际上相当于出身低贱。年轻时托马斯先后接受过神学教育和法学教育,但是都不精通。后来托马斯在坎特伯雷大主教西奥博尔德手下任文书,因办事能力很强才被推荐给亨利,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直到担任大法官的职务,替亨利二世处理宫廷事务。亨利就像中世纪的那些武士国王一样,大多数时间都在统领军队,有了托马斯担任大法官,宫廷中杂七杂八的事务他也就不用多去操心。托马斯也乐于承担这个职务,他很善于宫廷言辞,正好跟各方的人打交道。托马斯还很喜欢奢华的排场,并总是强调各种宫廷礼仪,在这点上亨利却不以为然。亨利更喜欢快节奏随性的行事方式,有时候还会以取笑托马斯为乐。虽然亨利二世大大咧咧并不在意,但性格上的不和已经在两人间埋下了冲突的种子,而在攻打图卢兹时的意见不一更是加重了分歧。等到托马斯被强推成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后,两人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了。托马斯 贝克特推掉了大法官的职位,想要专心证明自己能够胜任大主教。而他既然不再是亨利世俗宫廷的成员,作为教会的领导者,便开始把教会利益摆在第一位,这也大大出乎亨利的预料。亨利原本想借托马斯之手控制教会,最后却发现他的这位朋友并没有他想的那么好控制。

很快局势的发展,就证明了亨利任命托马斯 贝克特为大主教,实在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托马斯一上任,就因教会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和各地领主撕。撕完各地领主,又和英格兰教会中自己最大的对手、约克大主教撕。虽然他的行为改变了教会对他的看法,但是这些却不是亨利想看到的。

等亨利二世从诺曼底回来后,在伍德斯托克召开了全国大会。在全国大会上,亨利除了接受新的贵族和附庸国的宣誓效忠外,很重要一点就是把他之前在诺曼底的改革,推行到整个英格兰。这次改革中有两点,是亨利和托马斯 贝克特争论的要点。第一点是针对那些受过教会教育、有修士身份,但并不是神父、也不在修道院修行,而是在世俗社会中工作任职的「假」教士们,如果他们犯罪由谁来处置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修士身份,所以传统来说应该由教会来定下刑罚。但是教会的刑罚通常较轻,亨利二世显然认为这样的刑罚起不到什么惩戒作用。而且有这样身份的人在英格兰国内占到了相当的比例,亨利认为不能放任这些假教士逍遥法外。而托马斯 贝克特则认为国王是在干涉教会事务,坚持在教会内部处置刑罚。第二点是亨利要将地方上的税收,绕开地方治安官直接收入国库。按说这事儿本身跟教会没啥关系,不过也许托马斯 贝克特还没有改掉担任大法官时留下管理内政的习惯,坚持反对亨利改革,并讥讽亨利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有失国王的身份。这就让亨利二世十分恼火,他不仅提醒贵族们,也在提醒托马斯 贝克特,英格兰国内的权利,都是由自己也就是国王授予的。托马斯 贝克特作为平民出身,根本没资格在改革上跟自己唱反调。最终英王和大主教间直接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但是这样的结果并不能阻止亨利改革的决心。

到了同年10月,亨利二世再次在威斯敏斯特召开国内的宗教会议,继续就教士刑罚的问题向教会施压。亨利坚持按照传统习惯法,要求教会惩戒后再由国王的法庭给予更为严厉的处罚。而托马斯 贝克特领导的主教们则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答,拒绝向国王妥协,于是争吵毫无疑问再一次爆发了。亨利显然不像主教们那样有耐心去花时间扯皮,直接拍案离席不辞而别,所有争论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既然开会谈判行不通,亨利决定直接采取进一步行动,第二天就下令托马斯 贝克特交还任大法官期间领有的全部城堡,还将太子小小亨利从大主教的监管下带走。此举也表明国王与大主教托马斯 贝克特,这个自己曾经十分信赖的臣下,彻底反目了。

亨利二世盛怒之下,教会中一些人劝说托马斯 贝克特与国王和解,但是双方都没有妥协的意思,并分别向教宗上书申诉。不过可惜教宗亚历山大三世此时已经被德皇弗雷德里克 巴巴罗萨(即「红胡子」腓特烈一世)赶出了罗马,根本无暇顾及遥远的英格兰教会中,一项并不是十分具有原则性的争端。在教会中中立派的劝说下,托马斯 贝克特最终在牛津私下里同意向国王妥协。不过亨利显然不打算就此收手,他并不满意这种私下的胜利。转年1月,亨利在自己的克拉伦登行宫,而不是威斯敏斯特等更正式的会场,再次召集了托马斯 贝克特等人参加会议。这次会议实质上是亨利的个人发布会,他早就拟好了自己的《克拉伦登法案》,并强迫之前一直不同意自己改革的主教和贵族们正式通过该法案。托马斯 贝克特显然没有料到这个结果,没想到国王会如此强势又迅猛,却又不得不在众人面前宣布将会遵守法案。然而等到会后托马斯惊魂方定,他又不甘心的反悔了自己的宣言,公开谴责亨利欺骗并干涉教会事务。之后托马斯 贝克特罢工停摆教会,又试图联系法王路易七反对亨利,但是都没有成功。亨利则在北安普顿对托马斯发起指控,想要罢免他大主教的职位。托马斯 贝克特当然清楚在英格兰对自己的审判会是什么结果,绝望之下他在宣判前逃出了北安普顿,乘小船逃往到弗兰德斯,随后得到了法王路易七的庇护。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