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要养成好读书好买书的习惯 一、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有什么用?老生常谈的原因不多赘述。先说一点,读书少,你跟人连天都没法聊。

去年有个段子在网上很火:大三暑假,送室友坐高铁,临上车前,我说:「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

室友愣了一下,说:「你什么时候都不忘占我便宜。」

看完这个段子,有人捧腹大笑,有人则不知所云。没看过朱自清《背影》的人,显然无法理解这个笑话的梗到底在哪。

开玩笑是小事。比如上边这个段子,这种「老子与儿子」式的打趣,毫无新意,也并不高雅。

但实在讲,读书少、懂的少的人,在社交场合里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能跟人交流的谈资太少,别人说的东西甚至完全不懂,所以聊天就变成了「尬聊」。

看到一轮明月,读书多的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不是:「真圆,真亮!」

看到夕阳余晖,孤雁翱翔时,读书多的人脑海中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好多鸟!

这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所以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不为高谈阔论、口若悬河,至少跟别人坐在一起聊天时,不至于因听不懂而茫然。

二、要养成好读书,好买书的习惯

胡适先生曾告诫年轻人说:「青年人要读书,不必先谈方法,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好买书的习惯。」

因为小时身体弱,母亲又管得严,所以胡适童年的乐趣就是看书了。十三岁离家远赴上海读书时,「所带著的,只是一个母亲的爱,一个读书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在上海的六年时间里,胡适系统学习了历史、地理、英文、数学,既熟读了西方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著作,又对中国传统哲学开始喜爱有加,「它们开了给我,对于世界整个的新眼界。」赴美留学,胡适出国的行囊中带有1300卷线装古籍……

胡适读书之广,有目共睹。他曾为清华学生开列了一份「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可里面的一些书,连国学大师梁启超也不曾读过。而徐志摩见了书目,更是自叹不如:「十本书里有九本是我不认识它的……」

26岁时,胡适便被聘为北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英文学和英文修辞学三门课程。有学生对他表示怀疑:「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讲中国的东西,况且才二十几岁!」

谁知这位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新派教授,抛开以前的课本,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胚胎的时代」,用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的话说,「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选修胡适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外校学生乃至社会青年也慕名来旁听,年轻的胡适因此成了北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读书与不读书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五年十年,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这就是区别所在。

三、做人,一定要舍得买书

曾国藩第二次会试落榜后,收拾行李离开京城时,决定回老家之前,来一次江南游,实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

但到了徐州时,身上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于是曾国藩找到了祖父和父亲的故交,正在睢宁县当知县的易作梅。当曾国藩说出自己的难处,想借钱回家时,易作梅欣然为其解困,慨然借给他银子百两。

当经过金陵时,他在书肆见到一套精刻的《二十三史》,打开一看,便爱不释手,可一问价格,竟然高达百两。这下曾国藩可真是左右为难,如果买了书,自己怎么回家就是个大问题了。好几次,他都想忍心离去,却又恋恋不舍,走而复还。

但曾国藩想到,若就此错过之后,回到乡下即便有钱也很难买到,于是他将自己随身的四季衣服送进了当铺,用当来的钱作为路费回到了家。

到家后,父亲不仅没责怪曾国藩花了这么多钱买书,反而鼓励他说:「你借钱典衣买书,我没有异议,只希望你把此书仔细研读圈点一遍,也算对得住我了!」

此后,曾国藩天天足不出户,发愤攻读一年,把《二十三史》全部读完并且烂熟于胸。

与曾国藩那时相比,我们现在买书成了一件容易的事,读书却不那么容易了。有调查显示,中国13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有人解释说,因为现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止是读书,电脑里、手机上、朋友圈中同样可以学习。

说这话的人一定没看过多少书:只有系统化的阅读才能打开视野,找到灵魂的归属;碎片化的阅读只不过是在信息表面漂流罢了。

四、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国人之所以不爱读书,是因为我们都在忙著追逐物质,没时间来滋养精神。常常有人会用某某小学毕业最后却发财的例子宣扬「读书无用论。」

也有人问,不少硕士、博士学历的高材生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市,做一份平常的工作,组建一个普通的家庭,何苦折腾呢?

我想说,从象牙塔里坚持那么久的人,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马未都曾经说过:人活著有三重追求,第一重是趋利,第二重是趋名,第三重是趋静。我们经常会看有些人,贫穷的时候焦虑,富裕的时候仍然焦虑,挣再多的钱也克服不了焦虑感。

为什么?因为内心空虚。一直追求无止境的物质,精神得不到升华,表面活得风光,实际深陷苦海。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你浑身散发著恬静的气质,与读书的相处,他们不粗俗,不暴躁,不偏激,他们用读过的书培养出冷静的态度处世,与之相处如沐春风。

也许你现在并不富裕,没有好的家境,没有优异的成绩,没有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但读书这件事,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平等的。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