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家庭教育「动物凶猛」


2011-12-30 09:07:1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虎妈」「狼爸」等派别以动物之名交错飞扬,但终极目标均为让孩子出人头地

2011家庭教育「动物凶猛」

2011年,中国的父母一下子有了与动物相关的代号:「虎妈」、「狼爸」、「猫妈」、「羊爸」——在这场冠名赛中,初创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她的《虎妈战歌》轰动全美,其中的许多育女招数让美国人心惊胆战,让中国母亲惧怕有加: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虎妈」一下子成了严厉教子的代名词,不太会说中文的她还被请到国内,与温和教子、鼓励为主的「羊爸」对话。

「虎妈」热度不减。年中,「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狼爸」冲进人们的视野。「狼爸」是商人萧百佑,有一儿三女,所著《所以,北大兄妹》一书今年6月出版,写的是自己如何将孩子中的3个儿女「打」进北大的。虽然在中国家庭中「打」孩子并不是个别现象,但这么高调、公开地喊「打」,却是少数。「狼爸」与「虎妈」齐名,不过更多的是讨伐之声。

不管「虎妈」是否能代表中国母亲,把孩子打进北大的「狼爸」是否能够复制,但客观上确实引发了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对比、反思、探讨,甚至是争论。其实人们无非想搞清一些问题: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方式是什么?是该用严苛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自律,还是通过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是该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还是让他们从小习惯竞争,从而成人之后获得更高的成就?「虎妈」、「狼爸」武功不是一派,但终极目标一致:让孩子出人头地。

让人难以思议的是,受「狼爸」将孩子打进北大的启发,广西南宁的一位父亲自创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缝衣针教育」,孩子闯了祸,这位父亲竟然用针刺孩子的外耳廓。不得不说,这真是「狼爸」惹的祸。

疯狂之下也有理性。武昌实验寄宿小学美林校区四年级的刘欣语,在10岁生日的时候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妈妈写给她的书!21万字的成长笔记,写下的却是拒当「虎妈」,以开放、大度、鼓励的方式教育女儿的心路历程,被媒体冠名「淡定妈」。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各种派别,以各种动物之名交错飞扬。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3个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交织、接续,缺一不可。特别是作为「人之初」的家庭教育是第一道工序,是在为孩子们打底色,会在孩子们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甚至终生都不可磨灭的烙印。家庭教育究竟如何去做,越来越让家长感到困惑,家庭教育也由此成为2011年教育的热点问题。

虎狼猫羊争斗,总是缺少一个角色,那就是孩子。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一本「专为6~12岁天天被家长骂的小孩编的书」《斗妈大全》横空出世,作者是两个10岁小女孩。

「你老妈骂你的时候,你可以看著其他地方,想别的事,不管不听;你老妈使劲骂你的时候,你可以装哭(使劲儿点)」这些图文并茂的招数,获得点评:「虎妈狼爸有多少,斗妈大全就有多厚。」

当学龄儿童家长为孩子成绩、升学焦虑不安时,婴幼儿的家长则被拖拽进另一陷阱。

一项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约有8000万0至3岁婴幼儿,每个婴儿月平均用于教育的费用为150元,全国学前教育市场总值约为500亿元。

然而,据有关专家介绍,早教市场目前缺乏监管,存在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收费标准千差万别的情况,对于我国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更加健全的行业规范,对早教机构进行引导和监督。

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关颖无奈地叹息:「家庭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对儿童权利的漠视,『虎妈』『狼爸』受到一些家长追捧和盲目效法,『斗妈大全』由被骂产生,反映的问题都是父母凌驾于孩子之上,不尊重孩子的生存、参与的权利——这是集体无意识,也暴露了多年来家庭教育指导的缺陷。」

可喜的是,今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强化了家庭教育指标,同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措施,如普遍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制度,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等,这些都是要给家庭教育提供国家支持和保障。

编辑: 吕霞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