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兩小時,史詩一般的電影,一部清華人的雲圖。從1923年到現代,貫穿了中國近代的幾乎所有的重要時期。四條故事線相互穿插,卻一點都不凌亂,像散文一樣行雲流水,讓我覺得沒有一句廢話,一個多餘的畫面,一個無關的人物,反而在結尾時看到許多被一筆帶過的大人物時對電影無微不至的細節而驚嘆。人物雖遭受不同際遇,但核心卻有相似的人文精神。

——————————————————————————————————————————

你站在半開的窗牖前,面紗微微撩起,等待著貨郎來賣手鐲腳鈴。你懶散地望著,笨重的牛車在塵土飛揚的土路上嘰嘎嘰嘎地滾動著車輪。遠處的河面上,天水相接處,帆檣緩緩飄動。世界對你,就好似老奶奶搖動紡車時低聲吟唱的小曲,無意義無目的,又充滿隨心所欲的想像。但是,有誰知道,也許就在這悶熱倦人的正午,那個陌生人提著滿籃奇特的貨物,已經上路?他響亮地呼喚著,路過你的門前時,你便會從依稀的夢中驚醒,將窗兒洞開,拋下面紗,走出房門,去迎接命運的安排。

——泰戈爾

1923年冬天的北平下著鵝毛大雪,WLL讀實科,但英文,國文滿分,物理卻是不列。被迫轉系的他去找校長梅貽琦。問到讀實科的原因,卻是因為讀書踏實,而學什麼東西卻不重要。隨波逐流,學習優秀的同學學實科,他也學實科。校長一語點破:「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WLL雖然對文學有天賦,但卻沒有聽從本心,沒有追求真實。叫他去好好想一想他自己的真實是什麼,轉系倒不那麼重要了。彷徨無措的他「遠離人群,思考人生應如何度過」。有一天,他去了圖書館,聽到了剛好訪華的泰戈爾的演講(其實電影中的兩句話來自演講不同部分):

「You must answer this question, you know you own heart, you know your own culture. What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most permanent history? I sincerely implore you, not to go the wrong way, not to be apprehensive, not to forget your sincere and true nature.」

他聽著智者的勸誡,看著文豪身旁「自信而篤定」的學術泰斗,頓時明白,人生就是一條蜿蜒曲折的旅程,但無論經過高山還是低谷,最重要是保持本心,「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和「對自己的真實」。說起真實,梅貽琦是這樣解釋的:

「你看什麼,聽到什麼,做了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真實的自我是快樂的,每一秒鐘度過都有意義。快樂的感覺不決定於環境,決定於與誰在一起,在做什麼,思考什麼。真實是追求幸福的快樂,是一種平靜與滿足。保持真實的人知道,不論世界如何變化,他們會一樣快樂。

——————————————————————————————————————————

1938年的昆明。在艱苦的環境下,西南聯大的學生們仍然克服困難,繼續學習。下雨時屋頂漏雨,學生們聽不到老師講物理,於是老師要學生「靜坐聽雨」。即使這樣,仍有體育老師帶學生在雨中跑步。日軍飛機來轟炸,學生們就繼續去防空洞聽文學,哲學,古生物學。

家境殷實的LH見到哀鴻遍野,積貧積弱的中國飽受戰亂之苦,聽到了招收飛行員的教官的鼓舞: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的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於是他通過測試,成為飛行員。後來雖被母親訓斥並發誓不參軍,但仍堅持做飛行員,並給飢餓的孩子空降罐頭和包子,救活了後來的小明。後來LH在戰場上飛機中彈,臨死之際撞向敵方戰艦,英勇就義。中國之大,確實容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國家危亡,匹夫尚且有責,何況有頭腦有知識的愛國青年LH?在對母親的誓言和民族的存亡面前,他也只能說:「媽,對不起。」

——————————————————————————————————————————

1962年的北京。小明、ZY、李想是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小明是物理學霸,ZY是中醫護士,李想是西醫的醫生。他們約好一起拜訪許老師,正好看見自卑的師母淑芬(諷刺的名字)欺負許老師,而許老師用冷暴力對待妻子。ZY和李想背著小明寫了一封信斥責師母,卻被氣急敗壞的師母找出並污衊為勾引。李想為了自己去邊疆工作的機會,沒有挺身而出為ZY辯解。而固執的小明誤解了ZY和李想,去了科研所。極為諷刺的是,在學習李想的慶祝大會隔壁,是ZY的批判大會。當光影把人民對虛偽的李想的讚美和對無辜的ZY的叫罵編製交錯在一起,我清晰看到了這些冷漠、自私、被操縱意識形態的奴隸的眾生相。在喊著洪亮口號的國家機器的隆隆聲下,他們根本不屑於去求證,卻沉浸在打擊具象化的假象敵人的滿足。在集體殺人後,還「精神勝利」地說無辜的被殺者假死。在小明趕來時,已經為時已晚。而內疚且自認為劊子手的師母隨後見到形同陌路的丈夫後跳井自殺。傍晚,就在小明要埋葬ZY時,ZY醒了過來,不知雨聲是在傾訴口口聲聲說要「與舊勢力劃清界限」社會的愚昧無知,還是為了ZY一息尚存的感動?已死過一次的ZY在小明長大的地方生活了下來,而小明隨後便去繼續參加科研工作。多年後,完成科研但因勞累已經禿頂的小明回家時沒見到ZY,只看到房子在文革的蹂躪後殘破不堪。ZY在沙漠中向著陽光奔跑,象徵在小明的愛的鼓勵下,不顧一切地活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小明在ZY墳墓前見到愧疚的李想在痛哭流涕時,並沒有告訴他ZY還活著,也許是為了懲罰他的懦弱,只說了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逝去的人已無法挽回,而生存的人很快又將逝去。在他們逝去之前,對他們好吧。明白了的李想確實是這樣做的,在邊境工作時犧牲自己的生命,救了ZZ的父母。

——————————————————————————————————————————

轉眼到了21世紀的北京。ZZ因為上司David失敗的廣告計劃成了替罪羊,被公司開除。之前為了公司廣告宣傳嬰兒奶粉,ZZ幫助四胞胎付手術費,卻擔心被訛,不願再見四胞胎的家人。後來發現,因自己已善意待人,他人也已善意待他,所以他以德報怨,不願報復曾經讓他背黑鍋的上司。

影片的主旨在結尾時由ZZ的旁白而升華:

「如果提前了解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看見的和聽到的,經常會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他們的念頭來。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了解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夠只有這些個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佔有多少才能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等你們長大,你們會因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會對初生的朝陽歡呼跳躍,也會給別人善意和溫暖,但卻會在讚美別的生命時,常常,甚至永遠地忘了自己的珍貴。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所謂「無問西東」,就是指追求真實,何必浪費時間思考生命有什麼意義呢?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謹以此文獻給珍貴的你,願你像清華校歌中一樣: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