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數千年前就發現,

有些人生病時身體會出現紅色發燙的「線條」,

而按摩這些「線條」可以治療疾病。

這些「線條」,其實就是經絡線。

經絡是人體臟腑氣血運行的通路,

猶如宇宙中星球運轉的有序軌道。

我們通過刺激體表的經絡或穴位,

就能調理體內的臟腑系統。

這就是中醫養生治病的玄妙之處。

【總論】

十四經脈包括任督二脈、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古時,每天時間可以分為十二時辰,

人體有十二經絡(不含任督二脈),

每條經絡有各自運行的黃金時間,

每一個時辰都有對應的運行經絡,

十二時辰和十二經絡對應起來,

能起到很好的養生功效。

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十四經絡養生之道吧。

【任脈】

任脈位於正前胸,

心臟脾胃行不通;

上連乳腺下子宮,

萬一不通變老翁;

所屬腧穴共24穴:

會陰、曲骨、中極、關元、

石門、氣海、陰交、神關、

水分、下脘、建里、中脘、

上脘、巨關、鳩尾、中庭、

膻中、玉堂、紫宮、華蓋、

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生理功能:

調節陰經氣血,『為陰脈之海』:

任脈巡行於腹不正中,腹為陰,

說明任脈對一身經脈氣具有總攬、總任的作用。

另外,足三陰經在小腹與任脈相交,

手三陰經借足三陰經與任脈相通,

因此任脈對陽經氣血有調節作用,故有「總人諸陰」之說;

調節月經,妊養胎兒:

任脈起於胞中,具有調節月經,

促進女子生殖功能的租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主治病症:

腹、胸、頭面和相應的內臟器官癥狀,

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症;

調理沖任、可促進消化、強壯補盛。

【督脈】

督脈立於脊椎中,

監督氣血來運行;

五臟六腑督脈宮,

對應區域彎曲痛;

所屬腧穴共28穴:

長強、腰俞、陽關、命門、

懸樞、脊中、中樞、筋縮、

至陽、靈台、神道、身柱、

陶道、大椎、啞門、風府、

腦戶、強間、後頂、百會、

前頂、囪會、上星、神庭、

素髎、水溝、兌端、齦交。

生理功能:

調節陽經氣血,為「陽脈之海」:

督脈循身之背,背為陽,

說明督脈對全身陽經脈具有統率、督促的作用。

另外,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穴,督脈對陽經具有調節作用,

故有「總督一身陽經」之說;

放映腦、腎、及脊髓的功能:

督脈屬腦,絡腎。

腎生髓,腦為髓海,主生殖功能:

督脈絡腎,與腎氣相通,

腎主生殖,故督脈與生殖功能有關。

主治病症:

神志迷惑、脊柱強痛、

以及腰、背、頭項病症;

升補青陽之氣,疏通頭面血脈。

利五官、強體質。

為美容、保健常用經脈。

【手太陰肺經】

胸到拇指為肺經,

手臂內側屬陰經;

呼吸免疫掌控中,

缺水敏感鼻不通;

體熱出汗背有痘,

乾燥痰多下咽痛;

感冒發冷體內空

所屬經穴,共11穴

中府、雲門、天府、俠白、

尺澤、孔最、列缺、經渠、

魚際、太淵、少商。

生理功能:

肺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氣,

朝百脈,助心行血,

主通調水道,主聲音,

主皮毛(調節水液代謝、調節呼吸、調節體溫屏障作用)開竅於鼻。

主治病症

胸悶,咳嗽,喘促,

少氣懶言,呼吸無力,

肢倦乏力,痰飲,水腫,

皮膚憔悴,枯槁,自汗,

易於感冒,鼻塞流涕,

嗅覺失靈,聲音嘶啞,失音。

【手陽明大腸經】

食指腋窩大腸經,手臂外側屬陽經;

消化神經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脹痛;

便秘口乾肩頸痛,體熱痔瘡加頭痛;

所屬經穴:共20穴,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

陽溪、偏歷、溫溜、上廉、

下廉、手三里、曲池、肘骨髎、

手五理、臂灞、肩髃、巨骨、

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生理功能

大腸排泄糟粕,促進津液代謝,

清理體內環境,大腸經循環臉部,

若經絡受阻,

會引發麵部出現粉刺,面癱,面游風。

主治病症

腹痛,腸鳴,泄瀉,

便秘,齒痛,鼻流清涕或出血,

本經循環部位疼痛,

熱腫及寒冷麻木。

【足陽明胃經】

胃經位於膽經前,

三指距離到經中;

口腔糜亂牙腫痛,

口乾口臭腹脹痛;

體熱打嗝喜食冷,

大便乾燥且不通;

所屬經穴共45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侖、

大迎、頰車、下關、頭維、

人迎、水突、氣舍、缺盆、

氣戶、庫房、醫翳、膺窗、

乳中、乳根、不容、承滿、

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

天樞、外陵、大巨、水道、

歸來、氣沖、髀關、伏兔、

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

下巨虛、條囗、上巨虛、豐隆、

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

生理功能

主受納水谷,腐熟水谷,

主通降,喜潤惡乾燥,

足陽明胃經是一條多氣多血的經絡,

胃經通暢則面色紅潤,不暢則面黃。

主治病症

胃脘脹滿或疼痛,

大便秘結,噁心,嘔吐,

呃逆,躁狂,瘧疾,溫熱病,

自汗出,口渦,唇生瘡疹,

喉嚨痛,膝關節腫痛,腹股溝痛。

【足太陰脾經】

胃經對應是脾經,免疫神經掌控中;

胃脹打嗝排氣空,嘔吐難耐肋下痛;

曲張平血低血壓,風濕還有關節痛;

所屬經脈穴共13穴

隱白、大都、太白、公孫、

照海、商丘、三陰交、漏谷、

地機、天溪、胸鄉、周雲、大包。

生理功能

主消化食物,輸布津液,

為後天之本,氣血升華之源,

脾可以統血,使血液循經而行。

脾主升清,維持內髒的位置恆定。

脾主四肢,肌肉,脾氣健運,

四肢營養充足,則肌肉豐滿,

健壯結實,四肢靈活有力。

脾其華在唇,脾氣健運,

口唇紅潤光澤。

脾開竅於口,脾氣健旺,

食慾旺盛,口味正常。

脾在情志中管思考,思慮,

脾管唾液。

主治病症

食少腹脹,便溏,面黃,

消瘦,痰飲,水腫,

帶蟲,泄瀉,血虛,

出血,氣血生化源,

內臟下垂,肌肉鬆弛,

肢倦乏力,口唇淡白,

食慾減退,口味異常,

唾液過多,心胸煩悶,

大腿和小腿內側腫,厥冷,

足大趾不能運用,黃疸。

【手少陰心經】

心到小指為心經,

手臂內側屬陰經;

循環系統掌控中,

胸口沉悶與頭痛;

心煩失眠也多夢,

肩與前胸多疼痛;

目赤顴紅口乾燥,

血液不良喜安靜;

心事過多壓力重;

所屬經穴共9穴:

極泉、青靈、少海、靈道、

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沖。

生理功能

心主血脈,行血,

心氣推動血液在脈內運行,

以輸送營養物質;

生血,水谷精微經心火化赤為血,

心主神志,心其華在面,開竅於舌。

主治病症

本經主治「心」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眼睛昏黃,胸肋疼痛,

上臂,前臂內側後邊痛或厥冷,

手掌心熱。

可調節面色無華,唇舌青紫,

面色灰暗,心胸疼痛。

【手太陽小腸經】

小指肩窩小腸經,手臂外側屬陽經;

消化神經掌控中,太陽耳部會疼痛;

經前腹脹後腦痛,後背肩胛至背痛;

所屬經穴共19穴:

少澤、前谷、後溪、腕骨、

陽谷、養老、支正、小海、

肩貞、騰腧、天宗、乘風、

曲垣、肓外俞、肓中俞、天窗、

天容、顴髎、聽宮。

生理功能

受盛化物:是指小腸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來的初步消化的飲食物,

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的時間,

由小腸對其進一步消化吸收,

將水谷化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營養物質;

泌別清濁。

主治病症

因小腸功能失調所導致的

腹脹、腹瀉、便溏,

本經主治「液」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耳聾,眼睛發黃,

面頰腫,頸部,肩胛,

上臂,前臂的外側後邊痛。

【足太陽膀胱經】

腎經對應膀胱經,泌尿骨骼掌控中;

小便發黃膀胱痛,尿路發炎講衛生;

四肢無力後背痛,痔瘡難坐肩頸痛;

所屬經穴共66穴:

晴明、攢竹、眉沖、曲差、

五處、承光、通天、絡卻、

玉枕、天柱、大杼、風門、

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

膈俞、肝俞、膽俞、脾俞、

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

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

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

中髎、下髎、會陽、附分、

魄戶、膏肓、神堂、意喜、

膈關、魂門、陽綱、藝舍、

胃侖、育門、志室、胞盲、

秩邊、承扶、殷門、浮郄、

委陽、委中、合陽、承筋、

承山、飛楊、跗陽、崑崙、仆參、

申脈、金門、京骨、通谷、至陰。

生理功能

儲存尿液,排泄小便。

足太陽膀胱經上分布著五臟六腑相對應的背腧穴,

這些穴位可很好的調節所相對應的臟腑的生理及病理問題。

主治病症

小便不通、遺尿、

瘧疾、目痛;

本經主治「筋」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痔,狂躁,癲癇,

頭顱後項痛,眼睛昏黃,

流淚,鼻塞,多涕或出血,

腰背部,骶尾部,膝彎,腓腸肌,

腳部發生疼痛,

小腳趾不好運用。

【足少陰腎經】

肝經後面是腎經,距離不遠兩指空;

分泌系統掌控中,尿量稀少還尿頻;

眼袋眼皺足下冷,下肢腫脹善驚恐;

經前腰酸背又痛,臉上出斑心發驚;

記憶下降無睡夢,癥狀不通慢慢通;

所屬經穴共27穴

湧泉、然谷、大溪、大鐘、

水泉、照海、復溜、交信、

築賓、陰谷、橫骨、大赫、

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

石關、陰都、通谷、幽門、步廊、

神封、靈墟、神藏、或中、俞府。

生理功能

腎藏精,主管生殖系統,

促進生長發育,腎精可轉化血,

加強抵抗力,

還是調節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中心環節,

腎為氣之根,

攝納肺氣下歸於腎使呼吸深長,

腎為人陰陽之根本,

腎精有促進骨骼的生長、發育、修復的作用,

使牙齒更堅固;

腎其華在發,腎精充足,

則發黑而光澤,

腎開竅於耳及二陰,

腎精充足,聽覺靈敏,大小便正常。

主治病症

不育不孕,小兒生長發育遲緩,

成人未老先衰,血液生長障礙,

尿頻、尿急、水腫呼吸短促困難,

怕冷、燥熱盜汗,

骨質疏鬆,骨痿無力,

齒搖發脫,耳鳴耳聾,

大小便異常,口乾舌燥,

喜歡躺著,腳心發熱而痛。

【手厥陰心包經】

胸到中指心包經,

手臂內側屬陰經;

分泌循環掌控中,

循環差異血管病;

心跳過快還便秘,

心煩目赤上肢痛;

所屬經脈穴共9穴:

天池、天泉、曲澤、郄門、

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

生理功能:

心的外圍組織,

故有保護心臟,代心受邪的作用。

主治病症:

本經穴主治「脈」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心胸煩悶,心痛,掌心發熱。

【手少陽三焦經】

無名至肩三焦經,

手臂外側屬陽經;

分泌循環掌控中,

免疫下降憂鬱症;

疲倦易得慢性病!

所屬經穴共22穴

關沖、液門、中諸、陽池、

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

四讀、天井、清冷淵、消濼、

臑會、天髎、天牖、翳風、瘛脈、

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

生理功能

通行元氣:

元氣是通過三焦而輸布運行到五臟六腑,

充沛於全身,以激發、推動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

運行水谷,在水液代謝過程中,

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

主治病症

本經主治「氣」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自汗出、眼睛外齒痛,面頰腫、

耳後、肩部、上臂、肘彎、前臂外側均可發生病痛、

小指側的次指(無名指)不好使用。

【足少陽膽經】

膽經褲線重疊行,

分泌紊亂變神經;

嗜睡液汗疲倦態,

腋窩腫脹後腦痛;

淋巴發炎局部胖,

眼花目黃有增生;

所屬經穴共44穴:

瞳子髎、聽會、上關、頜厭、

懸顱、懸里、曲鬢、率谷、

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

本神、陽白、臨泣、目窗、

正菅、承靈、腦空、風池、

肩井、淵液、輒筋、日月、

京門、帶脈、五樞、維道、

居髎、環跳、風市、中讀、

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

光明、陽輔、懸鐘、丘墟、

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生理功能

儲藏和排泄膽汁:

膽汁來源於肝臟,

它由肝臟形成和分泌出來,

然後進入膽腑儲藏,濃縮,

並通過膽的疏泄作用而入小腸;

膽主決斷,是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

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能力。

主治病症

因膽汁排泄障礙所導致的

厭食,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癥狀

及黃疸,口苦和膽怯易驚,

善恐失眠。

【足厥陰肝經】

肝經對應膽經行,

循環分泌掌控中;

膚色發青腰疼痛,

眼圈發黑有痛經;

眼球發乾眼屎多,

肝火旺盛有罪行;

所屬經穴共14穴:

大敦、行間、太沖、中封、

蠢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

足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生理功能

舒暢情志,使脾胃升降自如,

膽汁分泌正常,維持氣血津液運行,

調理沖任和精室,經帶,胎產

和精液生成排泄正常,

主藏血,止出血,調節血量,

主筋,筋強力壯,運動自如,

其華在爪,開竅於目。

主治病症

急躁易怒,抑鬱寡歡,

脾胃升降自如,

膽汁分泌排泄失常,

氣滯血瘀,水腫,

經帶胎產諸疾,眼睛不好,

爪甲不容,肢麻,

面色青暗,面部黃褐斑。

最後總結:

以上是十四經絡養生的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