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唐書·列傳·卷八》記載,太平公主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四位皇帝尤其是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

太平公主的兩度立功

①誅殺二張,擁立唐中宗李顯複位

武則天晚年召回廬陵王李顯並確定為繼承人,同時開始讓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及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掌握權力。隨著二張與太平公主及李家的關係徹底破裂,公元705年(神龍元年)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藉口麟臺監張易之、司僕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遜位給太子李顯。太平公主因參與誅殺二張兄弟有功,而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其兄李旦封「安國相王」,開府,封五千戶。

唐中宗李顯複位後,太平公主逐漸走到幕前,積極參與政治;李顯對太平公主特別倚重,曾特地下詔免太平公主對皇太子李重俊、長寧公主等人行禮。

②清除韋氏黨羽,擁立唐睿宗李旦複位

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死唐中宗李顯,跟著打破韋後與皇族之間平衡。公元710年(景龍四年)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簡與劉幽求參與李隆基等誅殺韋後的行動,清除韋氏黨羽,並親手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唐睿宗李旦複位。太平公主因功晉封萬戶,為唐朝公主權勢之頂峯。

唐睿宗李旦複位後,太平公主權勢地位更加顯赫重要;李旦經常與之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針,甚至有時會派宰相到太平公主家中徵求朝政意見;每逢宰相們奏事,李旦都要讓先詢問太平公主、李隆基後才表示同意。太平公主權勢甚至超越皇帝李旦,其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三人都受封為王。

太平公主與侄子李隆基決裂

公元705年(神龍元年)21歲的李隆基親眼目睹了以張柬之為首的朝臣發動神龍政變,殺死了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迫使讓位於中宗李顯。

景龍四年(710年),李隆基從潞州回到京師長安,開始暗中聚結力量,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培養勢力;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死唐中宗李顯,企圖學習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密謀策劃發動政變,清除韋氏黨羽,李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隨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被立為太子。

太平公主恃擁立之功經常幹預政事,懾於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參政,產生了另易太子想法;李隆基作為經歷政治鬥爭而倖存的人,對權利極度渴望,亦想踢開太平公主絆腳石;唐睿宗李顯最初總在妹妹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之間尋求平衡,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鬥爭砝碼開始傾向於李隆基。

景雲三年(712年),李旦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加劇,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先發制人,誅殺殆盡太平公主黨羽,太上皇李旦出面請李隆基恕死罪,李隆基拒絕並賜死太平公主家中。

自此,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


一言以蔽之: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力!

太平是高宗李治與武后的小女兒,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的妹妹,生平錦衣玉食,養尊處優,因為外貌與性格像武后,所以備受武后的寵愛,曾經光彩照人,頤指氣使,權傾一時。

太平天賦異稟,又受過良好的宮庭教育,早年隨侍在母后左右,耳濡目染母后處理軍國大事,天長日久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後來,武后很多重要的事都主動找太平密謀,她立功無數;我想:題主說的兩度立功是她在「神龍革命」與「唐隆政變」中起了作用而立的大功吧?

1.「神龍政變」時,太平參與了誅殺二張的行動,擁立三哥復闢功不可磨。

廬陵王李顯再次被確立為皇位繼承人後,長袖善舞的武后又同時讓太平、上官婉兒及二張(張昌宗、張易之)掌握實權,隨後二張與太平的關係變得劍拔弩張;公元705年(神龍元年)鳳閣侍郎張柬之等五人為首發動了「神龍政變,誅殺了二張,逼武則天遜位給已是太子的李顯。

太平公主憑其膽略與李家血統的身份在此次政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懦弱的唐中宗李顯複位後,光彩照人的太平逐漸走向政治舞臺中心,憑經驗、智慧與謀略,積極參與朝政,經歷坎坷的中宗對鎮國太平公主特別倚重。

2.參與了「唐隆政變」,在隡除韋皇后勢力、擁立四哥唐睿宗李旦複位再立大功。

唐中宗李顯駕崩後,韋後廣植韋氏人才,處心積慮地打擊李唐王室;公元710年(景龍四年)七月,李隆基聯手姑媽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政變」,處死了韋後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李旦複位,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太平公主被晉封為萬戶,成為有唐以來公主權勢之巔峯。

唐睿宗李旦複位後,太平公主權勢如日中天,及至後來,朝庭七位宰相就有五位出自其門下,每逢宰相們奏事,李旦都要徵詢太平公主的意見,而且其三個男孩都被賜封為王。

3.與李隆基決裂,香消玉殞。

睿宗李旦並不熱衷政治,太平公主大權獨攬,但精明強幹的太子李隆基成為其主政的障礙,太平就產生了另立懦弱太子以便自己繼續掌控朝政,她多次向睿宗進言更換李隆基,李旦下不了決心,太平就處心積慮地造謠、誣陷李隆基;當時李隆基羽翼未豐,只得委屈求全。

公元712年(即景雲三年),經過長期的深思熟慮後,李旦最後把帝位傳給了李隆基,自己做起了太上皇;太平公主深知李隆基帝位穩固後自己會失去權力,就暗中積蓄力量,準備除掉他,由於謀事不密,李隆基很快獲得了消息。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李隆基決定先發制人,發兵誅殺了太平公主黨羽,身為太上皇的李旦親自出面為太平公主向李隆基求請,遭到嚴辭拒絕,最後李隆基賜死了太平公主。


大家好,我是奮鬥店小二,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太平公主,本名李氏,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女兒,和唐中宗、唐睿宗是兄妹關係,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一生兩次婚姻,第一次嫁給了唐高宗的外甥薛紹,第二次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子武攸暨,所以註定了太平公主一生與李武兩家都有瓜葛。《新唐書》記載:

主方額廣頤,多陰謀,後常謂「類我」。

其中的「後」指武則天,武則天說太平公主足智多謀,和自己很像,足可見其對太平公主的評價還是很高的。

一、第一次立功 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逼迫武則天把皇位傳給太子李顯,誅殺了武則天的親信張昌宗和張易之,太平公主也參與了誅殺二人的行動,從而李顯順利繼位。

周迅版太平公主

二、第二次立功 公元710年,唐中宗被韋後害死,朝廷勢力分為以韋後為主的一派,還有就是以太平公主為首的一派。後來太平公主參與李隆基清除韋後黨羽,並且將她自己擁立的李重茂拉下來,擁戴李旦為皇帝,也就是唐睿宗。

陳虹版太平公主

唐朝兩位皇帝的繼位,太平公主都立有汗馬功勞。唐睿宗當上皇帝後,太平公主的權利很大,皇帝的很多意見都會和她商量,她的意見皇帝也都會去執行,真正的是一手遮天。朝廷中的大臣都會依附於她,也都會看她的臉色行事,所以太平公主也越來越膨脹。不斷的拉黨結派,大有想自己當皇帝的趨勢,為了不想讓太子李隆基當皇帝,也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利,她和李隆基之間矛盾越來越深。公元712年唐睿宗退位,李隆基繼位,是為唐玄宗。唐玄宗也越來越看不慣太平公主的作為,雙方的鬥爭越來越激烈。後來太平公主準備發動叛亂,想除掉唐玄宗,後被告發,被唐玄宗賜死家中,兒子及黨羽多被處死。

我是奮鬥店小二,歡迎大家關注我,有什麼問題可以在下方留言,我會及時回復,一起成長。


武則天最小的女兒,太平公主曾經是那樣接近皇位,但是錯了一步就是萬劫不復。

太平公主在武則天期間,受到的衝擊較小。一來她是女孩,武則天對她的防範就沒有對兒子那麼強烈和殘忍;二來武則天可能由於長女的原因,對女兒有所愧疚;三來武則天認為太平公主在容貌和性情上都最像自己。

太平公主受武則天影響,權欲很重。武則天后期,她在朝中的勢力初現端倪。中宗反正,重回皇位;韋後亂政,李隆基必須在姑姑太平公主的支持下,方纔顯勝。可見,太平公主勢力有多強。

等到李隆基也有資格爭奪皇位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就成了政治上的死敵。封建體系下,無論過去關係如何好,只要成為政治上的死敵,必定是你死我活,哪裡有什麼雙贏的結局。

太平公主最後棋差一招,擺在李隆基手上。李隆基賜死太平公主,是對敵人的處理方式而不是對功臣的。所以,不管之前太平公主的權勢和所謂的功勞,她必死無疑。受夠了紅妝時代的李隆基,最想擺脫的就是女人在權力場中追逐的身影,不弄死太平公主,他誓不罷休。


因為前有女皇武則天稱帝,後有韋皇后欲稱皇。

在這麼個時期,史書稱為「紅妝時代」!意為這個時期為女子當權的巔峯!也是唐朝前中期的一個亂世。

在這個時期裏,有兩個女人給自己做了榜樣,太平公主也做起了心思。

在武則天在位時對於太平公主十分放縱,當時太平公主官場得意,號:七位宰相五位出其門!

經濟上呢?史書記載:從皇都一直到終南山都是太平公主的產業!

有這種官場勢力和資本,是誰都要對上面的位子起心思,尤其是太平公主這種身份的人!

但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爭權時,武則天早已去世,太平公主沒了庇護,而且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拼不過李隆基!在李隆基上位以後,雖然被太上皇求情放過太平公主,但李隆基還是沒聽,直接賜死在家中。

大家可以看我發的一篇頭條,《權傾一時的太平公主,為什麼沒有像武則天那樣登上權力巔峯》這裡面給詳細解釋了太平公主為什麼會輸的原因!


太平公主是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

她是這樣的一個人,她的父親是皇帝,她的母親是皇帝,她的哥哥是皇帝,而她也差一點就當上了「皇帝」。可想而知,她在當時是有多受寵!武則天時期,許多國家大事都要和她商量,這是她權利的開始!

而她權利的巔峯時期是唐睿宗李旦時期,因為她聯合李三郎(李隆基)誅殺了韋氏集團,成功的扶李旦上位!李旦念她有功,便封她為「鎮國太平公主」,可想而知當時的她……

唐睿宗李旦執政期間,朝中大臣所奏之事都必須先經過太平公主的同意,才能實施。於是太平公主權傾一時,門生黨羽遍佈朝廷內外,已經蓋過了當時的唐睿宗。太平公主為了繼續享有如此的皇權,便指示黨羽請奏皇帝廢太子。

李旦退位,當了太上皇,李隆基繼位,為唐玄宗。在太平公主發動政變之前,李隆基已經搶先一步,大破太平公主,最終太平公主被賜死在家中。

一代權傾天下的公主,退出了政治舞臺。


李隆基雖然創造了唐朝另一個繁華盛世,但是他的皇位原本可不一定屬於他的,是他與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才獲得的。

在唐朝發動政變,篡奪皇權並不少見,李世民從兄長手中奪取皇位,武后從兒子手中奪權,而且乾的都還不錯,有這兩位赫赫有名的先帝標榜,那皇室成員便都有了一種心理:我實力強,就可以掌握最高權利。有還有兩位女性也想效仿武則天的,那就是韋後和太平公主。當然還有個一心想做皇太孫的安樂公主。

為了儘快獲得權利,韋後聯合女兒不惜毒死李顯。李顯死後, 此時太平公主便想輔植李重茂做皇帝,以便達到自己能監國攝政的目的。但是大臣不同意,就把李旦推出來,做了皇帝。

太平公主有很大的野心,也有足夠大的陰謀,看著自己一切進展的並不順利,便想到了李隆基,也就是李旦的三兒子,於是聯合李隆基先除掉了韋後和安樂公主。這時太平公主的權勢在朝中依然很大,李旦也對她不敢冒犯,讓他掌管一些朝政,日積月累,太平公主便想到了獨攬大權,於是便在平時處理朝政時收買大臣,想學武則天一樣,在合適的時候就廢掉皇帝。

可事實沒有她想的那麼順利,於是他便想先除掉李隆基,去除心頭之患,可李隆基發現了她的陰謀,當然也不會坐以待斃。於是雙方都在皇帝面前詆毀對方的不是,李旦也不採取行動,只是讓對方做好自己的事,於是矛盾越積越厚,到了生死決算的時候,李旦突然讓位給了李隆基,也昭示著太平公主的正式失敗。對於這樣一個有野心並且實力強大的敵人,李隆基有無數個藉口可以除掉自己的這個姑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