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以「為希臘人報仇」為戰爭口號,親率大軍出征波斯帝國,公元前331年9月雙方決戰於高加米拉。

波斯軍隊潰敗,大流士三世東走米底,隨後又逃到裏海東南,流亡中被大臣比蘇斯所殺。大流士三世的死,標誌著歷時220年的波斯阿赫門王朝滅亡,希臘軍隊接收其大部分地盤。

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帶著人繼續北進,採取征伐、聯姻、威懾的手段,奪取呼羅珊、巴克特里亞等中亞土地。

亞歷山大在中亞的戰爭,讓大量的希臘人移居到東方,他們在中亞各地定居下來,並同當地的民族通婚。由此,希臘的文化藝術也被帶入中亞,對推動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不過,亞歷山大大帝年僅32歲就去世,身後留下一個龐大的帝國。根絕他的遺言:「把王位交給最強的人」,遂帝國四分五裂。經過一番爭鬥,亞歷山大的帝國被分割為四大部分,埃及托勒密王朝、中西亞的塞琉古王朝、卡山德的馬其頓王國、利西馬科斯的色雷斯王國。

回到中亞部分,從公元前312年到公元前250年,中亞被塞琉古王朝所統治。中亞的穩定,為塞琉古提供一個補充兵員、糧秣物資的安全基地。

亞歷山大在中亞的土地,塞琉古並不能牢牢守住,很早的時候,他就將興都庫什山以南的喀布爾地區,割讓給印度孔雀王朝國王月護。

公元前280年,塞琉古被部下所殺,安提俄克一世登上王位。安提俄克一世死後,他的兒子安提俄克二世即位(公元前261-前246年)。塞琉古王朝並不能完全控制希臘人,很多希臘政權獨立建國。

比如在安提俄克二世統治下,巴克特里亞的領主狄奧多託斯,擺脫塞琉古王朝的控制,獨立建立希臘人的王國,也就是後來的「大夏」。這個「大夏」,從公元前250年開始,享國近150年之久。同時期,帕爾提亞、希爾克尼亞的領主安德拉戈拉斯,也宣佈脫離塞琉古王朝而獨立。可惜,安德拉戈拉斯遭到達赫人的入侵,希臘人的政權遭到推翻。

總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的中亞土地,在他死後依然被希臘人所掌控,但是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是分裂成各股勢力。


感謝邀請。

先說一下亞歷山大大帝徵討中亞的路線

公元前330年冬,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滅亡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後,開始向中亞地區進軍。亞歷山大率部沿 裏海南岸 繼續東進,首先進入裏海東南部、厄爾布爾士山脈南部以及 土庫曼呼羅珊(Turkmen-Khorasan)山脈以西的地方,被稱為希爾卡尼亞(Hyrcania)。繼而途徑今伊朗的呼羅珊地區的帕提亞(Parthia )地區,繼續像東北進攻位於土庫曼馬雷州 為首府的、位於今土庫曼東南木爾加布河的 馬爾吉安那 (Margiana)地區,之後征服 阿里亞 (Aria )------繼續征服位於今伊朗與阿富汗的中南邊界地區(伊朗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部分地區,阿富汗尼姆魯茲省全部、法拉省和赫爾曼德省部分的 德蘭吉亞那 (Drangiana or Zarangiana )。然後北上,到現今阿富汗東南部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的部分地區,最大城市為坎大哈的 阿拉科西亞(arachosia) ----繼續北上巴克特里亞(中國稱之為大夏 bactria)---- 繼續北上索格狄亞那首府馬拉坎達(今撒馬爾罕) 索格狄亞那( 粟特 sogdiana) --(從開博爾山口進入印度次大陸)-----犍陀羅(gandhara) ----現今巴基斯坦西南的俾路支省(Balochistan)的古老名字的 格德羅西亞(Gedrosia) 。

公元前329年夏,攻陷索格狄亞那首府馬拉坎達(今撒馬爾罕),亞歷山大用皮筏渡過錫爾河,追擊河北的塞人,並在河南建埃斯哈塔亞歷山大里亞(今列寧納巴德附近),駐軍設防。前327年夏到達印度河上游(旁遮普)。翌年打敗波魯斯王國後停止東進,於前324年春返抵巴比倫(見亞歷山大東徵)。

巴比倫分封協議

公元前323年6月,時年33歲的亞歷山大在籌備遠徵阿拉伯半島時突然病亡,偌大的國家卻羣龍無首。亞歷山大大帝 手下眾將領們 為瞭如何瓜分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遺留下的大片疆土,而簽訂了「巴比倫分封協議 ",中央權力迅速解體,各地總督擁兵自立,為爭奪亞力山大的遺產展開你死我活的戰鬥,史稱「繼業者戰爭」,前320年,隨著第一次繼業者戰爭結束,此協議被另一協議-特里帕拉迪蘇斯分封協議-所取代。協議中規定了規定了君主為腓力三世,攝政王佩爾狄卡斯,總指揮官塞琉古,以及各地區的負責人等,如埃及為托勒密掌管,阿拉霍西亞、格德羅西亞為 西比爾提亞斯,德蘭吉安納為亞裏亞斯塔桑諾為郡守,巴克特里亞為 亞明培斯執掌,粟特 為Scythaeus,帕提亞 為尼卡諾爾。希爾卡尼亞為腓力。

至公元前301年,帝國已分裂為一些獨立的王國,其中以亞歷山大的部將建立的托勒密王國(公元前305—前30年),塞琉古王國(公元前312—前64年)和馬其頓王國(安提柯王朝)最為強大。中亞部分便被劃歸到塞琉古王國的領土之內。

塞琉古王國

由亞歷山大的另一部將塞琉古建立的這一王國是希臘化國家中領土最大的一個,盛時包括西亞、中亞、小亞細亞以及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部分地區,穩定的統治區是敘利亞,首都安條克坐落其上,因此又有敘利亞王國之稱。塞琉古王朝是當年亞歷山大大帝東徵的遺產,全盛時期統治著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巴勒斯坦地區,統治疆域350萬平方公里,統治人口3000多萬。

(塞琉古王國版圖)

這裡屬於多民族的雜居地,歷史上游不同的國家,因此產生了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此國家分為三個基本地區:敘利亞地區,巴比倫尼亞地區和小亞細亞地區,其發達手工業和商貿活動,成為了塞琉古王國的經濟支柱。除此之外的落後地區,如中亞、伊朗高原東部地區的巴克特里亞、索格底亞那、馬爾吉亞那等國家,國土廣闊,民族眾多,各種語言、文化互相衝突,為了保證對各地的控制,使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達到統一,王國在中亞大規模的建城,並遷移希臘——馬其頓人居住。相傳共建了75座城,這些城市都保持著希臘城市外在的特徵,從這裡產生了希臘文化,但客觀上這些城市是希臘文化與當地文化的交匯地。

(橘黃色為帕提亞王國,橘黃色右邊為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區域包含粟特在內)

公元前3世紀以後,塞琉古王朝內外徵戰頻繁,中央權力衰落,王國逐漸分裂出一系列獨立的國家,如中亞的大夏(希臘-巴克特里亞(包括索格狄亞那-粟特(Sogdiana )) )、伊朗高原的安息王國(帕提亞)。

公元前142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起義獲勝,建獨立國家。安息幾乎同時奪取了兩河流域地區,塞琉古國土僅限於敘利亞一地,在內外交困中掙扎到公元前64年,被東進的羅馬所滅。這些都是後話,暫時不表。

包括索格底亞那(粟特)在內的巴克特里亞

到塞琉古王朝時期,巴克特里亞(包括索格底亞那在內)是帝國東部的一個郡。塞琉古王朝由於外戰內亂,國力逐漸衰弱,對地方勢力無力控制之時,巴克特里亞太守狄奧多託斯在公元前250年宣佈獨立,脫離塞琉古王朝。這就是後來被稱為大夏的巴克特里亞希臘王國。從公元前250年(即中國秦始皇稱帝前4年)到公元前135年(中國漢武帝建元6年),這個獨立的巴克特里亞國享國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在巴克特里亞希臘王國存在的時期,索格底亞那是其領土。當希臘人統治了巴克特里亞之後,便將其分為若干州。他們也佔領了索格底。這個王國由巴克特里亞、索格底亞那和馬爾吉亞那東部組成,歷時一個半世紀之久。

(前190年,德米特里執政時期的巴克特里亞王朝)

公元前225年左右,巴克特里亞的王位是索格底亞那總督攸提德謨斯之手,攸提德謨斯王朝開始。到前190年,其子德米特里繼位(前190一前160年),巴克特里亞國王德米特里進軍印度,他征服了喀布爾、健陀羅、旁遮普、信德等地。並在旁遮普建立攸提德謨城,且長期在此居住。由於無法返回本土。

(前160年,從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分裂出來的希臘——印度王國)

大約在公元前174年,有一個名叫攸克拉提德斯的人,宣佈自己為巴克特里亞的國王。此時的索格底亞那有可能已經落入花拉子模人之手。最後,攸克拉提德斯與德米特里進行了戰爭,並佔領了一部分北印度的土地。德米特里於前160年被殺或被廢除。但是攸克拉提德斯的王位並沒有做多久,他對外的軟弱引起了希臘集團的不滿,其中有存在弒父殺兄奪位的勾當,最終,希臘-巴克特里亞分裂成 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和 希臘——印度王國。

(橘黃色部分為斯基泰人(scythians))

在 巴克特里亞人嘴裡一直流傳的遊牧民族的的是薩伽人, 中國學者稱之為塞種(sai)人, 世界史上通常稱做斯基泰人(scythians)。其勇武好戰, 在內亞的廣大地區曾非常活躍。至少在公元前145年, 薩伽軍事集團在巴克特里亞和帕提亞邊境地區極其活躍, 給後兩地的幾位君主造成極大的不安。 就算薩伽人統治了巴克特里亞, 那也只不過是15年左右。因為,直到公元前135年,薩伽人被大月氏趕走了。

導致中亞骨牌效應的大月氏被迫遷徙

印歐語的遊牧部落的大月氏於公元前第二個千年後期遷徙至極富戰略價值的甘肅河西走廊一帶, 並以玉石和馬匹交易為生。貿易的繁榮為其提供了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卻被中國東北崛起的匈奴人所打敗。公元前162年,大月氏離開甘肅, 朝西北方向的伊犁河谷進發。並趕走了伊犁河谷薩伽人(中國人稱為塞種)。

那麼這些薩伽人就繼續南下,攻佔喀什,和田等地,翻越紅旗拉普山口,進而佔據克什米爾地區。或者你覺得這些大月氏人可以在此安居樂業,他們在此生活了30年後,被匈奴和烏孫發現。在被迫無奈之下, 月氏人穿過費爾幹河谷來到了中亞的腹地粟特的澤拉夫尚(Zeravshan)河谷地帶, 經過30 多年數千公里的長途跋涉, 在公元前130年前後來到阿姆河支流的肥沃土地。

就是在這裡, 月氏人要面對另外一支薩伽人, 在這裡遊牧的薩伽軍事集團正是從前曾襲擾米斯里戴帝斯和歐克拉提德的那支, 15年前他們奪取了巴克特里亞的希臘政權。這次,大月氏擊敗了那裡的薩迎人並對南部豐饒的巴克特里亞平原行使著實際的控制權。約公元前128年,張騫來到巴克特里亞,卻發現月氏人在此已經過上了安逸富裕的生活。在月氏人的領導下, 巴克特里亞平原後來又成為貴霜帝國的核心腹地, 直至公元220年。

從希臘人的帕提亞到伊朗語族的阿爾撒西斯王朝(安息)

大約在巴克特里亞獨立的同時,帕爾提亞與希爾卡尼亞太守安德拉戈拉斯也宣佈脫離塞琉古王朝而獨立。但是不久,就被今土庫曼南部屬於薩迦種族的達赫人,在其首領的阿爾撒西斯的率領下,侵入帕爾提亞殺害安德拉戈拉斯。阿爾撒西斯大約在公元前248年建立一個以尼薩為中心的獨立王國的阿爾撒西斯王朝(尼薩在今阿什哈巴德附近,是伊朗語族建立的王朝)。這個王國自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起,延續了近五百年(公元前248一公元224)。近代人金斯米爾考證,認為中國史料中提到的安息,就是阿爾撒西斯的譯音。

安息國的領土後來從帕爾提亞擴展到整個伊朗,其勢力發展到兩河流域。一開始,作為遊牧民族的阿爾撒西斯王朝是崇尚希臘文化的。到公元1世紀時,等他們強壯之後,便開始提倡帕提亞民族主義,用波斯語言和文化取而代之,並採用了阿拉米亞文字,最後取代了希臘的祭祀和基督教,信奉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

他們在公元前2世紀開始的張騫出使西域,以及後面的東漢班超出使西域後,都與中國建立貿易和外交關係,在中西貿易中擔當中介的角色。 公元224年,帕提亞王國被波斯薩珊王朝所滅。

特別說明的是,在大月氏的貴霜帝國之後,很多民族融合,最終形成了不同國家的,最終塵埃落定,變成中亞五國(哈薩克南部)和阿富汗地區。


(亞歷山大的大理石雕像)

亞歷山大20歲繼位,公元前334年春率步兵約3萬,騎兵5000東侵波斯,到公元前325年回到巴比倫,征服了波斯、埃及、巴比倫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地跨亞歐非的龐大帝國。 (地跨亞歐非的亞歷山大帝國) 面對龐大的帝國,亞歷山大來不及對當地政治機構進行改革,基本沿用原來加上一些馬其頓風格。但這位天才軍事家於公元前323年6月可能因瘧疾溘然長逝。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將軍們開始為繼承人展開爭奪。混戰持續了20年,到公元前301年基本形成了馬其頓、西亞、埃及三足鼎立的局面。 (受傷的亞歷山大) 統治埃及的是埃及總督托勒密,建立了以希臘-馬其頓殖民者為主要統治力量的王朝,史稱托勒密王朝。因長期戰爭消耗國力,於公元前30年被羅馬所滅。統治西亞的是塞琉古王國。建立者是塞琉古一世,其統治地區國土廣袤,民族眾多,文化傳統各異,商業和手工業發達。公元前3世紀,國內外戰爭頻仍,國力大為消耗,國土面積縮小。公元前64年羅馬大將龐培滅塞琉古王國。安提柯的後代佔據馬其頓和希臘建立了安提柯王朝,安提柯王朝即馬其頓國家。馬其頓力求對希臘南部的控制,還在愛琴海地區與埃及、與利亞爭霸。然而霸主未得到,羅馬大軍壓境。公元前168年馬其頓本土被羅馬所滅,公元前146年希臘全境落入羅馬之手。 (帝國初期分裂形勢) 文獻資料:文獻資料:吳於廑 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部兵三萬,騎兵五千東侵,先是征服小亞細亞希臘諸城邦,繼而征服埃及,兩河流域和波斯全境。

公元前327年侵入印度河流域,因部下厭戰,次年回師。公元前325年至巴比倫城,定都於此。通過這次東徵,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各將紛紛爭權,完全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帝國迅速崩潰。公元前301年,小亞細亞伊普索斯一戰以後,帝國分裂為馬其頓王國、塞琉古王國(或敘利亞王國)、托勒密王國等幾個王國。

後來的最終歸宿,先後都被羅馬帝國所滅。


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帝國被他當年的將領瓜分,中亞落入亞歷山大的護衛軍團長官塞琉古之手!


他在世堪稱是奇蹟 看史書都不能解釋 當年馬其頓人估計不超過500萬 卻控制了上億人的地盤 最遠到了印度北邡 他死後 他的繼承人反應還是比較快的 第一時間從印度撒軍準備放棄印度 巴基斯坦 阿富汗 退到波斯 著有沒有機會保往波斯 應局勢變的太快了 馬其頓帝國只用了十幾年就完蛋了 自已也被敵人滅亡了


說得是大夏吧?被大月氏,也就是貴霜帝國差點趕海里去,而大月氏在面對匈奴的時候卻慫了,不敢答應出使西域的張騫和漢朝裡應外合,事實上大月氏也是被趕過去的,這個匈奴手下的弱雞把亞歷山大在中亞建立的大夏一路趕進印度半島,後來都融入印度了。


這些帝國號稱是希臘化時代的產物,當然最後都被消滅掉了,內亞草原上不斷興起一波新的力量,任何的帝國都不會長久。


隨著亞歷山大的離開,各地區的負責人分分獨立建立王國,後來隨著歷史的變化最後也都淹沒在伊斯蘭世界裡


建立一個很短暫的帝國,可以參考元朝,帝國過於龐大,很難有實際的統治,會在很短暫的時期內分崩離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