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记者吴柏纬台北16日电)台湾自制的气象卫星「猎风者」将在明年升空,为第三期太空计划揭开序幕。航太学者指出,台湾太空产业链逐渐成形,未来除了持续加强人才培育外,提升企业「飞行履历」,有助于台湾进军国际太空产业。

太空产业是总统蔡英文的重要政见,蔡总统去年出席未来科技展时提到,全世界在未来10年,预计会发射数万颗低轨道卫星,因为台湾有能力研发、制造卫星,可以成为卫星零组件、地面接收设备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同时也要加强培育青壮太空人才,「台湾不会缺席太空产业」。

第三期太空计划自2019年起至2028年止共10年,将投入新台币251亿元,规划建立台湾卫星供应链,以进军全球太空产业。

太空产业政府带头冲 分进合击拚履历

知名德国籍华人天文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叶永烜形容,台湾的太空产业正处于刚冒出新芽时期,虽然还称不上是完整的产业,但这几年台湾「福尔摩沙卫星五号」、「福尔摩沙卫星七号」陆续升空,加上第三期太空计划接力进行,民间参与太空计划的机会增加,对台湾的太空产业链形成有一定的帮助。

叶永烜观察,太空产业真正的商机并不是在台湾,而是国际。虽然政府带头发展太空产业,但毕竟政府预算有限、计划也比较固定,因此,民间应主动投资太空产业,寻求与国外产业连结,「政府做政府的事,民间做民间的事」,各司其职、分进合击,才有助台湾太空产业发展。

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所长赵吉光则建议,国家太空中心应该扮演火车头的角色,协助台湾厂商走向国际。

赵吉光说,太空产业非常重视「飞行履历」,如果台湾的企业拥有精密的技术,却没有实际应用在卫星或火箭上,在国际竞争时往往因为对方一句话「你又没有上过太空,为什么要用你的?」而失去机会或是被买家砍价。

赵吉光不讳言,太空中心的性质特殊,背负了期待与压力,不能失败,因此过去在各项计划遴选厂商时,即便想要尝试新厂商,但可能有所顾忌,所以仍会优先选择已有「飞行履历」厂商。

但随著接下来第三期太空计划,将以自制卫星为主,给予台湾的年轻厂商更多机会,赵吉光也观察,近年太空中心已经在计划中逐步调整为双轨制,一套使用有飞行履历厂商,一套使用技术精良、但没有飞行履历的台湾厂商。

「虽然双轨制仍然还是保守一点,但对于国内厂商而言确实也增加了一些机会」,赵吉光建议,往后可以再采取更弹性与开放的措施,支持业者。

太空产业链如畜牧业 政府养乳牛支持业者发展

被誉为台湾「火箭大叔」的交通大学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主任吴宗信指出,虽然厂商有良好的技术,但是在上太空之前,必须在地面上进行各项模拟太空环境的测试,确保精密的技术上了太空后能够适应环境、正常运作,非常需要测试环境,建议应该由政府出面来盖测试厂,减低业者负担。

吴宗信以「畜牧业」形容在太空产业链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他说,政府应该要负责养乳牛,并提供优良的牧草让乳牛食用,确保产出的牛奶品质,而业者如果需要牛奶,只要付点钱就可以来挤牛奶,不过这些带回去的牛奶,后续要做成巧克力牛奶还是乳酪,业者就要自己想办法。

吴宗信表示,养牛、种牧草的钱来自于人民的税金,政府把牛养好并且支持许多不同类型的乳制品公司,未来这些公司不但可以提供民众生活所需,也能提供工作机会,让人才能够留下来发挥所长,创立更多的公司、挑战不同的制品,这才是产业的良性循环。

中央大学太空所研发制造的「先进电离层探测仪」,曾随著福卫5号升空,守护台湾,其所培育出的太空人才也成为台湾太空产业不可或缺的战力。今年中大将设立台湾第一个「太空科学与工程学系」,盼能为台湾培育更多的太空人才。

台湾太空人才济济 连新加坡都想挖角

叶永烜指出,台湾的太空人才济济,在国际享有盛名,连新加坡等其他国家都想要挖角,这是台湾发展太空产业的优势。

他认为,台湾的太空产业要进入国际产业竞争,第一步一定是先从一个小卫星开始,打响名号;而政府要做的是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让企业没有后顾之忧,好好发展产业,才能让国际相信台湾太空产业是值得信任。

叶永烜观察,现在一些台湾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在太空产业领域的技术具有不错能量,而且有矽谷人的特质;如果政府能够持续提供协助并鼓励他们,假以时日,表现将会无可限量。(编辑:林孟汝/林淑媛)10902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