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1874 年-1939年),字子玉,山東蓬萊人,秀才出身,後投效北洋,並成為直系軍閥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和智囊,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吳佩孚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29日,在袁世凱授意下,曹錕第三鎮假造兵變,嚇走四位迎接袁世凱南下的專使,吳佩孚隨同行動。9月改任中央陸軍第三師(曹錕)第六旅(張鴻逵)炮兵第三團團長,駐南苑。民國三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21日,袁世凱下達"賜爵令",曹錕被封為一等爵位。吳佩孚被曹錕提升為第六旅少將旅長。

民國10年北洋軍政府任命吳佩孚為兩湖巡閱使,率大軍南下平息兩湖戰爭。此時吳佩孚的官職已與曹錕相當,勢力日漸坐大。此間,直奉兩派爭奪中央政權、勢力範圍的鬥爭日趨激烈。直系軍閥先佔直魯豫地區、奪取了江蘇、陝西地盤,後吳佩孚又奪得兩湖,直系顯然佔有了中國的半壁河山。直皖戰爭後張作霖在關外的勢力得到迅猛的發展。

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2日,吳佩孚電北京索餉,梁士詒未能應。4月底至6月初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48歲的吳佩孚任直軍總司令,使張作霖12萬人的奉軍敗北山海關外。 赫赫武功讓吳佩孚聲名鵲起。這個有著"一嘴短短的紅鬍子,長臉高額,鼻相很好"的直系軍閥被當成"中國最強者"。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8日成為首次 吳佩孚上《時代》雜誌封面亮相美國《時代》雜誌週刊封面的中國人。是時,吳佩孚掌握著直系最多的兵力,擁兵數十萬,虎踞洛陽,其勢力影響著大半個中國。人們普遍看好吳佩孚的前途,上海英文雜誌《密勒氏評論報》的主編、美國人約翰?鮑威爾甚至認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此時吳佩孚風頭一時無兩。更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持。

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8日,蕭耀南、張福來、孫傳芳等直系將領承吳佩孚之意,勸告曹錕暫勿作總統運動。1月31日,吳佩孚召京漢鐵路工人代表自鄭州到洛陽,聲明禁止開會。2月7日在帝國主義支持下調集大量軍警鎮壓京漢鐵路工人於2月4日開始舉行的大罷工,對罷工工人進行血腥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著名"二七慘案"。曹錕、吳佩孚等派大批軍警分別在長辛店、鄭州和武漢江岸等處進行血腥鎮壓,工人被殺40多人,傷200多人,被捕60多人 ,遭開除1000多人。林祥謙、施洋及京漢鐵路總工會委員長、共產黨員史文彬均被逮捕。林祥謙被捕後,拒絕下令復工 ,慷慨就義。施洋也在武昌被殺害。這次慘案暴露了軍閥的殘暴,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革命堅定性和組織紀律性。慘案發生後,中國共產黨立即發出《為吳佩孚慘殺京漢路工告工人階級與國民書》,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發表了《告全國工人書》、《警告國民書》,揭露吳佩孚"保護勞工"的假面具和屠殺工人的罪行,號召全國工人和民眾聯合起來,打倒軍閥。全國鐵路工會籌備會、青年團中央也發出了通電和宣言,譴責直系軍閥吳佩孚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對漢口江岸、鄭州、長辛店及其他各站罷工工人進行血腥屠殺。

民國十五年(1926年)6月28日,張作霖、吳佩孚在北京會晤,聯合起來組建北京政府。直奉聯合攻下北京南口後,吳佩孚向南進攻廣東;張作霖向北進攻北方的國民軍。雙方企圖南北齊下共分天下。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北伐。北伐軍勢如破竹,連連得勝。10月10日攻下武昌城。吳佩孚逃往河南信陽。1927年4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在武昌舉行二次北伐。吳佩孚在國民軍和北伐軍的夾擊下徹底失敗,率殘部逃往四川託庇於楊森。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2月20日,日本侵略者為了分裂中國而搞"華北五省自治",請吳佩孚上臺當傀儡,冀察政務委員會聘吳佩孚為高等顧問。他堅決拒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2月4日,他因喫餃子被骨屑傷了牙齦,入日本醫院治療。受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指使,日本牙醫將其殺害。

吳佩孚是北洋軍閥集團的後起之秀,特別是20年代以後更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提出"救國同盟條件"這一軍事密約的目的,是要"北以共同對付皖系軍閥,南以排斥孫中山,鎮壓革命"。 這一方面反映了吳佩孚的政治本質與政治野心,同時也說明他後來能成為"八方風雨會中州"的重要人物絕非偶然。蔣自強《從第一次直奉戰爭看吳佩孚的軍事謀略》一文對吳佩孚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的排兵布陣、指揮作戰等作了專門研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吳頗著聲名的軍事謀略才能的一般情況 。

吳佩孚之所以會失敗,不是他的軍力不夠強大,不是武器不夠強大。北伐軍出師,前後不過10個月,就殲滅了數倍於己的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閥部隊,從廣州一直打到武漢、上海、南京,佔領了半個中國。北伐迅速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得到了廣大工農羣眾的熱烈支持。北伐出師時,在共產黨領導下,廣東革命工農羣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省港罷工工人組織了3000人的運輸隊、宣傳隊,冒暑隨軍出征;沿途人民送衣送飯,熱烈歡迎,大力支持。這是北伐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第二,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在北伐軍中的骨幹作用和先鋒作用。在北伐戰場上,都有大批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他們不僅處處起著先鋒模範作用,在戰鬥中更是百折不撓、英勇頑強。尤其是共產黨人直接領導的葉挺獨立團以「鐵軍」聞名於世,是北伐軍中百戰百勝的先鋒部隊,對開創北伐戰爭勝利局面,起了異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有較為鞏固的後方根據地。北伐出師之前,廣東革命根據地充分發動羣眾、消滅叛逆、鎮壓反動勢力,鞏固了革命政權,並在組織領導和金融財政上都得到了統一。這使北伐出師不僅無後顧之憂,而且有根據地人民的有力支援。這也是北伐能夠勝利進軍的一個重要原因。

北伐軍勝利的原因,反過來也是吳佩孚失敗之原因。


魯見山如是說:吳佩孚飽讀聖賢之書,24歲的吳佩孚更是在在科舉中考到了高中山東登州府丙申科的第三名,骨子裡是個「知書達理」的「儒將」,滿腦子封建思想,崇拜關羽,在「天地君親師」「上下尊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一些封建思想束縛下,他明知道曹錕當總統的時機還不夠成熟,雖然反對,但不得不服從那個昏聵的老大。直系三派中吳佩孚實力最強,1920年第一次直奉之戰中擊敗了張作霖,達到了權力的巔峯,甚至成為首個登上《時代》的中國人。但他始終趨於曹錕之下,不敢取而代之,最終被曹家牽著鼻子走入火坑。

忠君思想嚴重,無論主君多麼昏聵,絕不取而代之。但可惜的是曹錕與吳佩孚之間的關係並不怎麼好。加之曹錕身邊宵小很多,爭權奪利,嫉妒吳佩服權力過大,為了擠走吳佩孚,指責他給直系對奉招禍,應該嚴厲處罰我佩孚。而且隨著曹錕升任直豫魯巡閱使,吳佩孚也以「曹左右漸多妄人,不敢與近,遂以洛陽為駐節練兵之地」跑到洛陽。12月9日曹錕六十一歲壽辰(陰曆),國會議員紛赴保定,吳佩孚未到,派蕭耀南為代表,直系諸將已離心離德。

加上吳佩孚與國共兩黨的關係不是很好

馮氏的國民軍發動第二次政變後,通電要全軍投靠吳佩孚的門下,極力的吹捧吳佩孚是「玉帥」,有安世之才,並表示為吳佩孚馬首是瞻,可是吳佩孚一點面子都不給,批了四個大字:「全體繳械」,愣是把送上門來的大禮擲出門外,生生逼得國民軍又變成一塊又砸回來的石頭,這就導致了雙方關係緊張。

1923年「二·七」慘案,也就是發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京漢鐵路大罷工之後的惡性事件,吳佩孚與共黨動手,打死了30多人,打傷了200多人,就導致了與共產黨的關係也異常緊張。

1924年第二次直奉之戰中,吳佩孚手下的大將馮玉祥臨時反叛,馮玉祥、胡景翼、孫嶽聯名發出了呼籲和平的漾電,發動 「北京政變」。推翻了直系賄選總統曹錕的反動統治,佔領了北京。讓吳佩孚措手不及,吳佩孚打敗而歸,兵力所剩無幾,他本人也不得不四處逃竄,而曹錕也被軟禁。

吳佩孚失去手下的兵力,失去話語權。牆倒眾人推,1926年2月23日,中共北方區委、共青團北方區委聯名發出《為反吳戰爭告全國民眾》書,文中曆數吳佩孚甘作帝國主義的走狗,殺害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罪行,吳佩孚被拋棄也在情理之中了。


大家好,我是皮蛋老師,提起吳佩孚,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畢竟在國共合作時期進行的北伐中,吳佩孚可是和張作霖、孫傳芳二人一起並列,成為北伐要打倒的三位軍閥之一。而北伐推翻他之後,吳佩孚只能在租界度過了自己的餘生。

但是一開始時,共產國際把目光投向中國時,其實他們也有很多猶豫,在選擇孫中山還是吳佩孚進行合作,很長時間內並沒有一個定論。所以我們看到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一度對吳佩孚態度也很好。

曾被廣泛認可的吳佩孚是如何被拋棄的?,事實上,1920-1922年,吳佩孚一度表現相當進步,態度很好,看上去這是一位和其他軍閥有著本質區別的人。再加上隨著直系勢力越來越大,吳佩孚在國外的名聲自然也是越來越好。甚至吳佩孚還登上《時代》雜誌的封面。共產國際對其認可,並希望共產黨也和他合作,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吳佩孚畢竟還是軍閥,他和孫中山有著本質的區別。1923年,京漢路全體大罷工,這一個觸動了吳佩孚的底線,最終吳佩孚向罷工工人進行了屠殺……自此之後,共產國際選擇放棄吳佩孚,轉而專一同孫中山談合作,中國共產黨自然也是一樣。

所以到1926年時,中共北方區委等發布了《為反吳戰爭告全國民眾書》,曆數吳佩孚甘作帝國主義的走狗,殺害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罪行,自然也就是號召徹底粉碎吳佩孚集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