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了生存、生長,必須要從外界不斷的獲取營養。我們每天喫的食物,就是獲取營養的主要來源。雖然這些食物看似千差萬別,但其實它們的主要成分幾乎都可以歸納為七大類,即: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水、纖維素。這就是人類賴以生存並維持健康的七大類營養。食用油就是脂肪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食用油脂很多。從廣義上說,在通常室溫環境下呈現液態的叫油、固態的叫脂。從油脂的來源講,一般可分為植物油脂和動物油脂兩大部分。

l草本植物油:大豆油、花生油、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棉籽油等。

l木本植物油:棕桐油、椰子油、核桃油、油茶籽油等。

l陸地動物油:豬油、牛油、羊油、雞油、鴨油等。

l海洋動物油:鯨油、深海魚油等。

  天然油脂中的主要成份為甘油三酯,即中性油,佔總量的95%以上。其餘還含有:水分、雜質、遊離脂肪酸、蛋白質、糖類、甾醇、色素、烴類、脂肪醇、蠟和磷脂、維生素等,還含有微量元素如銅、鐵、錳、砷、汞、磷、鈉、鋅等。天然油脂在精鍊後,去除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得到了純凈的中性油,保留了食用油的營養成分。

食用油是日常飲食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對人體有很重要的作用,是提供人體所需脂肪的重要來源,也是我國居民維生素E的首要來源。脂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一個健康成人體重的14%~19%是脂肪組織,它保護著我們身體的所有臟器,皮下脂肪組織能維持體溫恆定。脂類還是構成大腦、神經系統的主要成分,並和人類的生育能力有重要關係,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利用也離不開脂肪,人體缺少這些物質將會產生多種疾病,危害身體健康。食用油是提供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每克油脂可產生約39.62kJ熱量,同時還是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和α-亞麻酸——的主要來源。經食用油烹製的食物不僅由生變熟,改善口味,還能促進食慾和增加飽腹感。[1]

很多人也許一聽到脂肪、油,就會產生抵觸,認為它會造成帶來肥胖、高血脂甚至更多疾病。其實不然,和其他六大營養一樣,人體離不開油脂。忽視、缺乏、過量或不均衡、不科學的喫油,都可能引起人體發生疾病和異常反應。只有真正瞭解、重視它,並進行科學的調整,我們的健康狀況才能得到改善和恢復。下面就常見食用油大豆油、花生油、穀物調和油、橄欖油的的特點、營養價值等做一概述。

一、食用油的組成成分[2-3]

油脂類是脂肪和類脂的總稱,脂肪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組成,又稱甘油三酯,其基本組成單位是脂肪酸,是食用油的基本組成單位。類脂由磷脂、糖脂、類固醇等組成,卵磷脂、膽固醇和植物中的甾醇都屬於類脂。

食用油多是由含18-22個碳的直鏈脂肪酸組成。不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有所差異,但均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不同脂肪酸的區別在於其碳鏈的長度及雙鍵的數量和位置。不同的食用油,其脂肪酸的種類和含量也有很大差別:

l飽和脂肪酸 分子中碳鏈上沒有雙鍵。一般動物(魚類除外)的脂肪中都含有相當多的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處於固態或半固態,稱為飽和油脂。攝入過量會增加血粘度,使血脂升高,動脈硬化。

l單不飽和脂肪酸花生油、橄欖油、油菜籽油、葵花籽油中都含有大量的單不飽脂肪酸。這類油在室溫中呈液態,放入冰箱後可能會變渾或呈半固態,稱為單不飽和油類。既不升高血脂也不降血脂。

l多不飽和脂肪酸 其分子中含兩個或兩個以上雙鍵。玉米油、紅花油、葵花籽油、棉籽油、大豆油、核桃油、亞麻油等都富含這種脂肪酸。它們在室溫和冰箱裏都呈液態,稱為多不飽和油類。

根據分子中雙鍵的位置不同,多不飽和脂肪酸又可分ω-6、ω-3系列脂肪酸等。前者以亞油酸為母體,在體內可轉化為花生四烯酸類(與現代文明病相關),花生油、玉米油、葵花仔油、豆油、棉籽油中含量豐富。後者以α-亞麻酸為母體,包括EPA(血管清道夫)、DHA(腦黃金)等。α-亞麻酸被稱為生命核心物質,在亞麻油、紫蘇油、巴麻油中含量較多,俗稱「好脂肪」,不僅能降血脂,還對人體有多方面重要作用。

食用油中脂肪酸組成比例

成分

品名

飽和脂肪酸

單不飽和脂肪酸

多不飽和脂肪酸

ω—6(亞油酸)

ω—3(α-亞麻酸)

亞麻油

10%

23.1%

15.2%

51.7%-57%

豆油

10%-13%

20%-25%

50%-55%

5-7%

橄欖油

9%-11%

84%-86%

4%-7%

1%

玉米油

10%-13%

23%-30%

56%-60%

1%

花生油

17%-18%

50%-68%

22%-28%

0-1%

菜籽油

5%-10%

70%-80%

5%-10%

0-1%

三種食用油中脂肪酸組成(%三種食用油的營養成分

油品

脂肪酸

大豆油

花生油

橄欖油

品名

成分名稱

大豆油

花生油

橄欖油

C12:0

~0.1

~0.1

 

含量

含量

含量

C14:0

~0.2

~0.1

<0.1

可食部

100

100

100

C16:0

8.0~13.5

8.0~14.0

7.5~20.0

能量(千卡)

898

899

899

C16:1

~0.2

~0.2

0.3~3.5

脂肪(g)

99.9

99.9

99.9

C17:0

~0.1

~0.1

<0.5

碳水化合物(g)

0

0

0

C17:1

~0.1

~0.1

<0.6

鈣(mg)

13

12

0.2

C18:0

2.0~5.4

1.0~4.5

0.5~5.0

磷mg

7

15

1.2

C18:1

17.0~30.0

35.0~69.0

55.0~83.0

鈉(mg)

4.9

3.5

0

C18:2

48.0~59.0

12.0~43.0

3.5~21.0

鉀(mg)

3

2

0

C18:3

4.5~11.0

~0.3

<1.5

鎂(mg)

3

2

0

C20:0

0.1~0.6

1.0~2.0

<0.8

鐵(mg)

2.0

2.9

0.3

C20:1

~0.5

0.7~1.7

 

銅(mg)

0.16

0.15

0.32

C20:2

~0.1

 

 

鋅(mg)

1.09

8.5

0.06

C22:0

~0.7

1.5~4.5

<0.3

維生素E(mg)

93.08

42.06

11.9

C22:1

~0.3

~0.3

 

C24:0

~0.5

0.5~2.5

<0.1

C24:1

 

~0.3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