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說的應該是薛仁貴的孫子薛嵩。

薛嵩的父親薛楚玉是薛仁貴的小兒子,官至幽州長史。不過當時活動於幽州東北部的契丹、奚勢力強大,經常侵襲唐邊境,薛楚玉對此無能為力,開元二十年(732年)因瀆職罪被免職。他的繼任者張守珪表現比他好,沉重打擊了契丹的氣焰,不過張守珪的義子安祿山,後來卻是發動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

薛嵩像

薛楚玉丟官後沒有再出仕,家道中落,薛嵩又是一個完全不懂經營的武夫:「落拓不事家產,有膂力,善騎射,不知書」。日子過得是相當落魄。因此,當安史之亂髮生時,這個對於習武之人來說是博個封妻蔭子的大好機會,區別僅在於是為哪一方賣命。

對於豪傑自雄的薛嵩來說,功名只向馬上取,安史之亂是國家災難,卻是他的機會

不過對於薛嵩來說,似乎沒有選擇餘地,因為他就在安祿山的地盤上:「嵩生燕、薊間」,不知是自願還是被迫,他加入了叛軍的隊伍。

叛軍內亂不斷,755年造反,757年安祿山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759年史思明又殺安慶緒。761年史思明又死在兒子史朝義手裡,可謂兩年一個輪迴。

正是由於叛軍的更新換代實在太快了,薛嵩這時候也終於脫穎而出,得以獨當一面,任相州(河南安陽)守將。但這時候傻子都看得出來叛軍大勢已去,於是當唐軍打過來時,薛嵩果斷倒戈,以相、衛、邢、洺四州投降朝廷。

薛嵩的地盤——昭義軍

當時唐朝也是被八年叛亂搞得精疲力盡,「時多事之後,姑欲安人」,為了安定降將們的人心,全部都予以寬大處理。而平叛大將僕固懷恩也擔心平亂後榮寵減弱,有意將安史舊將引作外援,推薦薛嵩等降將統領河北諸郡。於是薛嵩不但沒有問罪,反而升了官,「詔遂以嵩為相州刺史,充相、衛、洺、邢等州節度觀察使」。領有相州(今河南安陽)、衛州(今河南衛輝)、貝州(今河北清河)、邢州(今河北邢臺)、洺州(今河北永年)。後來薛嵩又把相州的滏陽,洺州的邯鄲、武安劃出來,設立磁州,因此一共有六州之地。

後來的事實證明,唐朝這種姑息養奸的政策基本上失敗了。由於對安史叛將的姑息,唐朝地方形成諸多藩鎮,成為唐朝末年尾大不掉的問題。以河朔四鎮為例,有三個(田承嗣、張忠志、李懷仙)都搞起了獨立王國,成為中唐以後藩鎮割據的主要源頭。四鎮中只有薛嵩例外,不但沒有搞軍閥割據,對朝廷忠心耿耿,還把地方治理得很好「謹奉職,頗有治名」。

薛嵩是河北藩鎮中唯一忠於朝廷的典型,當然會被重用

這樣鳳毛麟角的正面典型肯定是要大書特書的,所以766年,薛嵩被「封高平郡王,實封二百戶」,授昭義軍節度使。後又授檢校尚書右僕射,封平陽郡王,可以說名祿恩寵已經超過了其祖父薛仁貴。

需要指出的是,昭義軍本身的分離勢力同樣很強,只是在薛嵩的壓制下不敢造次而已。773年,薛嵩病逝,將領和官吏們就意圖效仿河朔其他三鎮的舊例,先斬後奏,擁戴薛嵩年僅十八歲的兒子、磁州刺史薛平出任節度留後(代理節度使)。

深受薛嵩薰陶的薛平對這種藐視朝廷的做法並不認同,但他表面上答應下來,然後就將這一職位讓給叔父薛崿,自己卻在夜裡悄悄護送父親靈樞回歸故里。

田承嗣是河朔四鎮中最野心勃勃的一個,唯獨忌憚薛嵩。薛嵩剛死,田承嗣就為安、史父子四人建立祠堂,尊為「四聖」,又上表朝廷,求任宰相

薛崿蕭規曹隨,繼續保持薛嵩忠於朝廷的方針,但是他沒有哥哥的能力與威望,早就對昭義軍虎視眈眈的魏博鎮乘機出手。775年,昭義軍兵馬使裴志清在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引誘下,舉兵作亂,驅逐了薛崿,率部歸附魏博鎮。

田承嗣以救援為藉口,趁機襲取相州(刺史薛擇是薛嵩族人),派大將盧子期攻取洺州(刺史薛堅是薛嵩族人),楊光朝攻取衛州,還引誘衛州刺史薛雄(薛嵩族人)歸附自己,被拒絕後暗中派人將其妻子老小屠殺殆盡,從而佔領了相、衛、洺、磁四州。薛家作為藩鎮的歷史至此告一段落。

由此可見,薛嵩雖然有歷史污點,但他被朝廷重用也是理所當然的。那個年代要找一個忠誠而有能力的藩鎮實在很不容易。

薛平文武兼資,青出於藍,白居易稱讚其「忠厚為質,通明為用,秉吏道之刀尺,襲將門之弓裘,可以為三軍之帥,可以理千乘之賦」

好在薛嵩的兒子薛平很爭氣,重新振興了家族,歷任義成軍節度使(轄河南鄭、滑二州)、平盧軍節度使(轄山東淄、青、齊、登、萊五州),在治理地方和平叛方面都卓有成效,任內兵精糧足,徭賦均一,深得百姓愛戴。他任滿被召入朝時,百姓們攔道挽留,一連幾天,才得脫身。時人認為當時的節度使中,很少有人像薛平一樣深得民心。

薛平做節度使時被封魏國公。入朝後加檢校左僕射,兼戶部尚書。後又任河中節度使,加檢校司徒,改封韓國公。以司徒之職退休,堪稱出將入相的典範。


薛嵩,薛仁貴後裔,安史之亂時附逆,史朝義兵敗後以四州降唐,仍然被朝廷委以重任;其實這算不了什麼,唐末的朱溫,參與黃巢起義軍,中途投降朝廷,成為唐末最大藩鎮,最後篡唐自立,開啟了五代第一個王朝,梁,這比薛嵩傳奇多了。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如下:

唐朝已經藩鎮割據,朝廷不敢隨意處置手握重兵的割據勢力,不論是薛嵩還是朱溫,均是手握重兵,朝廷為了安定統一,哪怕是名義上的安定統一都是奢望,對於手握重兵的豪強更本不敢輕易處置,還得高官厚祿籠絡,所以薛嵩朱溫之流可以附逆,可以歸順,再叛亂再歸順這就是整個殘唐五代的真實歷史。

其實近代史上有一位將軍比薛嵩朱溫還要傳奇,從西北軍叛變,歸順蔣家國民軍;蔣家國民軍被日軍擊退則歸順日軍,當上皇協軍;日軍投降又重新歸順蔣家國民軍,蔣家被本朝軍隊擊潰,又棄暗投明歸順了本朝軍隊,並立下極大戰功,一舉佔領蔣家都城,並攻下偽總統府,最終善終,這就是吳化文將軍的傳奇人生經歷,亂世之中有實力纔可自保,吳化文也是身不由己。


人生有起落,用人在於用其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