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韓德虎、薛仁貴、徐達、年羹堯、他們的成就,功績怎麼排名?

這幾位都是在不同朝代最有突出貢獻的歷史名人,咱們先走進歷史在論功名。

〈一〉衛青:

衛青(?一公元前106年),字仲卿,西漢,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

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從此揭開了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了河朔、河套地區,擊敗單於,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了重大貢獻。

衛青善以戰養戰,用兵敢於突襲深入,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施恩,深得官兵敬受,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元封五年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謚號為"烈」。

一代名將衛青:從奴隸到將軍再到當朝駙馬的傳奇人生。

久隸行伍間,尚在偏禆下。

寒霜生鐵衣,秋風勁弓弝。

執鞭乃吾分,窘辱何須訝。

衛青亦人奴,敢遽辭鞭罵。

明張元凱《邊詞五首》

(一)衛青亦人奴

西漢時期,駙馬平陽侯家裡有奴婢名叫「衛媼",傳說那奴婢生的「美貌如花",已經嫁為人婦的她已為夫家生下了一男三女四個孩子,第三個女兒就是後來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位皇后「衛子夫"

那衛子夫的母親因為天生的貌美麗質,雖然已經是人生了四個孩子的「半老徐娘」,但仍然是「風韻猶存"。

某天平陽侯家來了一位名叫「鄭季"的縣吏,是來幫平陽侯做事的。

那鄭季本身就是個好色之徒,每天不好好做事,而在平陽侯家裡瞎溜達。

這溜達來溜達去還真的溜出了驚喜!他發現了衛子夫的母親,立刻被眼前的「麗質美女"給迷住了。

於是找尋找各種機會和理由去接近泡這個「大美女",那個「衛媼"本身就是個奴婢,忽然之間被被一個縣級幹部「縣吏大人"仰慕追求,真的是「受寵若驚」啊!你想在一個奴婢的眼裡縣上的大官那要比起村官和鄉鎮幹部是要高貴的多,所以衛媼就和縣上來的官員鄭季搞到了一起。

於是這二人各為所需的開始了私密的「偷情約會"於是就出生了中國歷史上聲名赫赫的大將「衛青"。

由於是私生子,衛青也只能隨母姓。

衛青的母親是個卑賤的奴婢,家境不好且非常貧寒,無奈之下,也就將衛青送給了他的生父鄭季撫養。

那個縣級幹部(縣級大吏)鄭季本來就是貪戀衛媼的美色,在他心裡那是更本沒有把一個地位低下且卑賤的奴婢放在心上,更沒把這個因一夜縱情快活而出生的私生子當回事,他也是不太情願,很勉強的接受了衛青。

他對這個一夜縱情而搞出來的私生子從心裡還是非常的岐視,所以在他眼裡衛青就是個來討債的討債鬼,所以他就把衛青當小奴僕一樣對待,就讓他去放羊,地位連家裡的傭人都不如,所以衛青在鄭家的身份和地位就是小奴隸。

鄭季妻妾們生的孩子都欺負會年幼的衛青,沒有一個把衛青噹噹成自已的親兄弟,在他們眼裡衛青就是個小家奴,可憐年齡幼小的衛青離開了母親原本就很無助,再加上親生父親及其家人對他的做法,對年幼的衛青心裡傷害那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

在屈辱、孤獨、無助中長大的衛青,卻學會了一樣以後對他有很大幫助的「本事"哪就是堅強與「忍耐」。

也正是這種精神使得他在以後的人生道路與事業發展上,得到了很大的幫助,也是促被他實現人生夢想的最大動力的源泉,他的成功正是得益與此。

衛青稍微長大點後,也確實在也忍受了哪無盡的屈辱與痛苦的折磨,此時已懂事的衛青決定走出了哪個根本不屬於他的家庭,從此徹底的離開了哪個更本不把他人看待的大院,回到了他母親的身邊。至此衛青開始了幸福的生活,雖然家裡的生活依然是很貧窮的,但是生活在母親及姐姐身邊的衛青從此感受到了親人的溫暖。

衛青成年後,隨母親在駙馬平陽侯曹壽家做了一名騎馬隨從,專門保護曹壽的妻子平陽公主。

衛青的姐姐衛子夫此時是平陽侯家中的歌舞妓,是經過專門訓練的,那衛子夫的長相隨了她的母親衛媼,那出落的也是非常的漂亮,可稱的上是貌美如花的絕色美人,真可謂人間花一朵,貌美驚天下,衛青也是在姐姐衛子夫幫助和影響下,一步步的走走向了他人生夢想的最大成就與輝煌。

漢武帝劉徹有一年去灞上掃墓歸來,路過平陽侯家,平陽侯夫婦熱情接待,並獻上了歌舞表演。

在歌舞的表演過程中,劉徹就被衛子夫婀娜多姿的表演所深深的吸引,於是當晚就寵幸了衛子夫,

不久衛子夫即被漢武帝接進宮中,衛青也沾姐姐的光被安排在建章宮當差,從此衛青的人生道路也開始了轉變。

衛子夫被接進宮中後,就被劉徹忘記了,在宮中坐了一年多的冷板凳。

一年多以後,劉徹突然想起宮中還有個大美人衛子夫,於是又開始寵幸衛子夫,不久衛子夫就懷孕了。

劉徹的皇后「金屋藏嬌"的得名者…陳阿嬌皇后,在得知衛子夫懷孕後,那是又嫉妒又害怕,她害怕衛子夫一但生下個男嬰會影響到自已的地位,(陳阿嬌一直末能生育子女屬不孕症)於是陳皇后就找理由並派人抓捕了衛青,想用殺掉衛青的手段來刺激衛子夫使其流產。

衛青的好友公孫敖得知此消息後,焦急萬分、立刻召集部下劫了大牢,衛青這才保住了一條性命。

漢武帝劉徹知道這件事後,是非常的震怒,隨即升衛子夫做了「夫人」,同時又任命衛青為建章監、侍衛。

當然了,衛子夫也沒有辜負皇上的期望,為漢武帝劉徹生下了一位太子,也使得自身的地位更加的牢固了。

衛青成為建章監以後,也就隨侍在了皇帝的身邊,並深得漢武帝劉徹的信任,後又被升至太中大夫。

由於在那個縣幹部(縣級大吏)家中的痛苦而非人的經歷,養成了衛青隱忍內斂的性格,為人處事、不張、不傲,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的有分寸,因此深得漢武帝的賞識。

不久漢武帝又升衛青坐上了車騎將軍的位置,衛青人生輝煌之路也就從此開始了。

這一年匈奴來犯,匈奴騎兵的彪悍和兇猛一直以來都是令中原王朝頭痛的大事,為了擋住匈奴的來犯,漢武帝劉徹立即派衛青帶領一支部隊,隨同另外三支部隊夾擊圍攻來犯的匈奴騎兵部隊,衛青沒有辜負漢武帝劉徹的希望奮勇殺敵以報皇帝的知遇之恩,在衛青的努力拚殺下成功的打敗了來犯的匈奴騎兵部隊,這也是漢朝開疆立國以來頭一次打敗了強悍的匈奴騎兵,漢武帝劉徹是喜出望外非常的高興。

值得一提的是,其它三支部隊都是慘敗而歸,只有衛青帶領的這支部隊是大獲全勝而回!

從這一戰役的勝利之中,就不難看出衛青其實就是一個天生的將才,而漢武帝劉徹也是慧眼識英才,為大漢帝國的掘起,也是真正的在盡心儘力,衛青的出現才使漢武帝劉徹振興大漢的雄心和夢想得以實現。

也正是衛青的英勇善戰成就了漢武帝的偉業,從此大漢帝國的威名傳揚天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負勝名的王朝之一,而漢民族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得到了最大的發展壯大,在衛青的影響下所有官兵都自願「赴湯蹈火」為大漢而戰,漢朝由此進入了全盛時期。

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自從生下皇太子後,一直深受漢武帝劉徹的寵愛,再加上衛青為漢王朝做出的具大貢獻等其它原因,漢武帝劉徹廢掉了原皇后,也就是那個金屋藏嬌得美名的陳阿嬌,並改立衛子夫為漢帝國的皇后,至此衛子夫也就走上了她人生的輝煌,併名留青史。

而此時的衛青以非往日的衛青了,衛青不斷的率部隊對匈奴展開了強勢的戰略打擊,徹底的打掉了匈奴勇猛之氣,並且多次立下了狠大的功勞,至此匈奴之患在衛青的打擊下以不復存在,漢朝北部的邊疆的安全得到了鞏固。

在對匈奴的作戰中衛青俘虜了匈奴士兵數千人,還奪取了匈奴的牲畜100多萬頭,並為大漢收回了大片的土地!

漢武帝聞報那自然是非常的高興,當即下旨將衛青奪回的士地全部賞賜給了衛青,並且封衛青為「長平侯"。

在這裡還得要說一下平陽公主,也就是在衛青被封為「長平侯」的那一年死了老公曹壽的平陽公主考慮再嫁,當時就有很多人勸平陽公主嫁給衛青,而平陽公主考慮到衛青一家曾是其家奴僕,要是嫁給衛青的話,有辱其高貴公主的身份,而來人又說.衛青現在以是地位高貴之人了,目前再也沒有比衛青更合適的人選了,平陽公主思前想後考慮再三,也覺得衛青合適。

漢武帝劉徹得知其姐平陽公主的心思後,為了姐姐的幸福,就下詔書命令衛青迎娶平陽公主,衛青尊詔娶了平陽公主為妻,此時的衛青也就成了漢武帝劉徹的姐夫,真的是諧大歡喜,好事連連,更有意思的是原本奴婢出身的衛青一躍而成了漢武帝劉徹的姐夫,真是天大的造化。

下面我們就說下一位韓擒虎。

〈二〉韓擒虎:

韓擒虎(538年一592年12月26日),願名韓擒豹,漢族,字子通,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縣)人。

隋朝名將,北周驃騎大將軍韓雄之子。

容儀魁偉,頗有膽略,愛好讀書。

初仕北周時,任都督、合州剌史,封新義郡公,隨軍平定北齊,屢次挫敗陳國進犯。

開皇元年(581年),任廬州總管,鎮守江北要地廬江,作好滅陳準備。

開皇八年(588年),作為先鋒將軍攻打陳國,率兵夜渡長江,襲佔採石,政克姑孰,進軍新林,攻破朱雀門,佔領建康城,俘虜陳後主陳叔寶。

因功勛卓著,進位上柱國、大將軍,封壽光縣公。

後以行軍總管屯兵金城,防禦突厥,拜涼州總管。

開皇十二年(592年),去世,年五十五歲。

韓擒虎,是隋朝名將北周驃騎大將軍、八州剌史韓雄的長子。

韓擒虎出生時,正值韓雄春風得意之時,本著虎父無犬子的理念,韓雄為出生的大兒子起名韓擒豹,能擒豹子的了哪也是非常了得之人。

而這個兒子韓擒豹在十三歲那年竟然生擒了一隻猛虎,這下可是給韓雄長了臉了,於是韓雄就把大兒子的名子改為韓擒虎。

韓擒虎年少時,性情豪邁,以智勇雙全而著稱,他身材魁梧,威武有氣質,大有英雄豪傑之氣。

他喜歡讀書,對於經史子集和諸子百家也都略知一二。

十三歲時便能生擒猛虎、可見其的神勇。

後來在戰場上的表現、那更是勇猛無比。

隋文帝大舉伐陳,以韓擒虎為先鋒,他率領五百精兵夜渡長江,襲佔採石,半日內攻克姑孰,緊接著進軍新林,隨後入朱雀門,佔領建康,俘虜了後主陳叔寶。

因功進位上柱國、大將軍。

關於韓擒虎相貌有多威武,史書上有這樣一段記載;突厥來朝拜時,隋文帝對突厥使臣們說;你們聽說江南有陳國天子嗎?「他們回答說…聽說過"。

於是隋文帝就讓待從領著突厥使臣們來到了韓擒虎的面前,介紹道;「這就是活捉陳國天子的韓將軍」。

此時韓擒虎狠狠地看了他們一眼,嚇得那些使臣們渾身發抖,沒有一個敢抬頭正眼看韓擒虎的。

作為一個大將軍,相貌威武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但是韓擒虎大將軍死後居然做了閻羅王。

記載這些的是唐朝魏徵主持編撰的官方正史,而非野史。

據《隋書》記載;韓擒虎垂危之際,鄰居老太太看見他的門下儀仗很盛大,隊伍浩浩蕩蕩,同王宮一樣,老婦人感到非常奇怪,便問那些士卒,士卒之中有人回答說;「我們來迎接大王"。然後儀仗隊就忽然不見了。

有個人病得很厲害,恍恍恍惚惚地走到韓擒虎家說要拜見大王。

韓府的人問他要見什麼王?那人回答說;「閻羅王"。

韓擒虎的手下侍從認為那個人胡說八道,想打他,被韓擒虎制止了。

韓擒虎說,「我生前做到了上柱國,死後能做閻羅王,這已經很滿足了」。

幾天之後韓擒虎便病死了。

《二十四史》多諱言鬼神,而韓擒虎死後做閻羅王的傳說,竟被記載了進去,可見在初唐時對這一傳說還是認可的。

「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於這一記載到底真假幾何,現在也無法驗證,就當它是一個有記載的傳說吧。

下一個人物應該是薛仁貴了吧。

〈三〉薛仁貴

薛仁貴(614年一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漢族,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於貞觀末年投軍,徵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敗突厥,功勛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

唐高宗時,薛仁貴累官至瓜州長失、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時年七十歲。

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著有《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今已佚。

薛仁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讓敵人在末開戰之時就下馬跪拜的將軍,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鐵勒酋長比粟毒夥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大總管,出兵討伐思結、拔也固、僕骨、同羅四部。

當時鐵勒九姓擁兵十幾萬,憑藉天山之地利,企圖與大唐雄師一決勝負。

他們派出數十位驍勇騎士出馬挑戰,眨眼間,就被薛仁貴三箭射死三人,膽寒之下,鐵勒人下馬投降,放棄了抵抗。

其實,鐵勒人投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此次忤逆大唐,只不過是羣情激憤下的一時衝動。

鐵勒高層到普通士兵,大多都抱有僥倖心理,只不過是想通過叛亂來要協唐朝政府做出讓步,也就是想要求自治管理吧,當然了這種行為也潛在這分離的意識,歷史以經無數次的驗證了這個道理,

第二是鐵勒各部並不團結,互不統屬,且各自為政,他們那裡是大唐正規軍的對手,所以朝廷的軍隊一到,他們感覺到害怕了,所以就乖乖的投降了。

顯慶二年(657年)閏月,右屯衛將軍蘇定方進軍西突厥,徵付反叛的阿史那賀魯。

薛仁貴上疏說;臣聽說師出無名,所以戰事不會有成功。

明示天下敵人是賤寇,那麼纔有可能降服敵人。

現在泥熟依仗一向擁有才幹,不願屈居賀魯之下,結果被賊寇擊破,妻兒子女都被俘虜。

漢兵之中有在賀魯諸部落得到被擊破的泥熟等人的家眷人口,將要把他們充入賤籍,處置方式是妥當的取回並且送還給泥熟等人,仍然一樣賞賜。

那麼即同情憐憫了泥熟等人無枉被攻打的事件,又讓百姓明白清楚賀魯等部性如賊寇,知道陛下恩澤廣布。

李治聽取了他的意見,派遣人搜索賀魯部的人送了回去,於是泥熟部的人請求跟隨唐軍效命。

顯慶四年(659年),薛仁貴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

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沖入敵陣,所謝者無不應弦倒地,

接著,又與高麗軍戰於石城,遇善射敵將,殺唐軍十餘人,無人敢當。

薛仁貴見狀大怒,單騎突入,將其生擒。

十二月,薛仁貴又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士,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薛仁貴徵戰一生大小戰役不計其數,選了幾個供大家閱看,以後有時間專門描述一下薛仁貴將軍的一生。

主要成就

薛仁貴自唐太宗貞觀(627年一649年)末投軍,在安市城擊破高句麗。

顯慶三年(658年),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再次擊敗高句麗軍。

次年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石城等地。

十二月,在黑山擊敗契丹,擒獲契丹王阿卜固,

龍朔元年(661年)大敗九姓鐵勒。

乾封元年(666年),參與滅亡高句麗。

永淳元年(682年),又於雲州之戰擊破突厥。

那麼下一個就是徐達將軍了。

〈四〉徐達(1332年一1385年),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字天德,漢族,濠州鍾離(今安微風陽)人。

初朱元璋為郭子興部將。

從南略定遠,取和州。

渡江攻城拔寨,皆為軍鋒之冠,後為大將,統兵徵戰。

吳元年,為左相國,拜大將軍。

洪武初累官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追封中山王。

徐達共有4子3女。

徐達死後,長子徐輝祖繼承爵位,受封魏國公。

幻子徐增壽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時給他通風報信,死在建文帝的劍下,後被明成祖追封為定國公。

一門兩公,在明代也就是徐達這一家。

徐達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長女嫁於燕王朱棣,次女嫁於代王朱桂,三女嫁於安王朱楹。

燕王朱棣奪權稱帝後,徐妃被冊立為皇后,徐家之恩隆更是非同一般。

徐達有孫9人,其中四子徐增壽的兒子徐茂先,娶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的長女蘭陽郡主為妻。

大概與周王的封地在開封有關,徐茂先在開封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府第,人稱「徐府"。

徐家三世皆為王爵,徐府自然十分豪華。

據資料記載,當年的徐府金丁朱戶,大門兩旁掛著「春王正朔千載,開國元勛第一家」的對聯,門楣上懸著「大功坊」的匾額,氣度非凡。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進軍河南,以計收降元將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開封)。

繼在塔兒灣(在今河南偃師境)大敗元兵5萬,迫元梁王阿魯溫投降,河南平。

旋分兵克潼關,西取華州(今陝西華縣)。

五月,趁朱元璋低汴督戰,奏請乘勢直搗元都。

閏七月,移師北上,連克衛輝(今屬河南)、磁州(今河北磁縣)。

會諸軍於臨清(今屬山東),沿運河北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今河北武清西北),進破通州(今屬北京),迫元順帝北走。

八月初二,督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

乘勝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懷慶(今河南沁陽)等地。

時聞元將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引兵出雁門將攻北平(今北京),遂與諸將商議,運用亢搗虛戰術,乘其不備直搗太原,迫擴廓回軍救援。

旋選精兵夜襲其營,迫擴廓率I8騎遁,俘降4萬人,克太原,佔山西。

洪武二年,揮師入陝西,迫元將李思齊降,斬元將張思道,陝西平。

洪武三年,率師敗擴廓於定西(今屬甘肅),俘元王公及手下將領8.6萬餘人,因功授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今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城區內有烽火點將臺原址一座)。

次年,鎮守北平(今北京),練軍馬,修城池,總領北方軍事。

洪武五年,與左、右副將軍李文忠、馮勝,各率5萬騎兵分路出塞徵北元。

自率中路輕敵冒進,至嶺北(治今蒙古國哈爾和林)遭遇元軍伏擊,喪師萬餘(一說數萬)。

次年,復率諸將出征,敗北元軍於答刺海(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

還軍北平,戍守邊防。

徐達的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治軍嚴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

朱元璋譽之為「萬裏長城」。

下一位將軍也是最後一位將軍年羹堯。

〈五〉年羹堯

年羹堯(1679年一1726年),漢族,字亮工,號雙峯,中國清朝名將。

原籍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微省懷遠縣)人,後改隸屬漢軍鑲黃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集高官顯爵於一身。

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了西藏叛亂,率清軍平息了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I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時,得到雍正帝的特殊寵遇。

但翌年十二月,風雲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於公元I726年(雍正四年)賜自盡。

年羹堯是近代一個很悲催的歷史人物,他為大清朝那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假如年羹堯能把持好的話,他也是能善終的。

他到後來所作的一切激起了羣臣的不滿,就連雍正帝也被他的那些不良行為激怒了,最後落了個不好的結局。

總之年羹堯確實是一員能徵善戰的良將,假如不是鋒芒大露的話,雍正帝也不會對他痛下殺手的,年羹堯的最大貢獻就平定邊疆地區的叛亂,並穩定保障了邊疆安全,也是近代歷史上的有功之人。

以上就是歷史名將的排名順序,我看這個排名無需在從新更改了,因為歷史早就給出了答案,從以上將軍的個人資料分析來看,最能戰的就是衛青將軍,他面對的可是中國歷史上最強悍的武裝力量。而最勇猛的就是韓擒虎將軍,帶了五百兵卒渡江作戰並直入朱雀門,佔領建康並生擒了後主陳叔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沒有第二個人能作到的,並且這個韓擒虎將軍可不敢不敬,他可是閻羅王呀!哈哈.開個小玩笑。而最能打的就是薛仁貴將軍,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的,常常是一怒就獨闖敵陣,這一點也是沒有那個將軍身上能具備的,就是一個能戰武藝高強且膽大的將軍。而最有戰略戰術的就是徐達將軍,他打仗.打的就是戰術,而且是每戰必勝,雖然他面對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對手,但是強悍的蒙古軍隊到元未早以不復存在了,所以那時的元朝軍隊早喪失了英勇作戰的勇氣,以沒有了戰鬥力,所以徐達將軍也只能稱得上是戰略戰術打得好的將軍。而運氣最不好的就是年羹堯將軍了,你想雍正對你那麼信任,你對其他官僚無理也就罷了,搞到最後連皇帝你也敢得罪,最後雍正也是在無奈之下才下的手,不過也給足了年羹堯面子,從九十多條罪狀裏就找出了三十多條死罪你不死,雍正也沒法向眾大臣交待,按大清律法年羹堯犯的罪應滅九族並處以凌遲,雍正下旨賜自盡也確實是在最後幫了年羹堯一把,應為年羹堯的功勞還是不小的。

對歷史人物要本著尊重歷史的角度去論說,以上本人的一點看法,也許有出入,歡迎指正,謝謝。

謝謝你的邀答,祝你快樂。


衛青當屬第一。在中國歷史上常勝將軍非常多,然而真的是每戰必勝的將軍卻是寥寥無幾,而衛青就是其中之一。

衛青抗擊匈奴,發動對匈奴的7次大戰每一次戰爭勝利而且都是完勝。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的不朽神話,為漢帝國的強大開疆拓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不朽的民族英雄,愛國豐碑。

韓德虎,恕我孤陋寡聞,從來沒有聽說過。然而在建立隋朝的戰爭中,有一位舉世聞名的將領韓擒虎。也許你問的應該是這個吧。韓擒虎,隋朝著名將領為隋朝的建立和天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大隋王朝四大名將之一。韓擒虎,他不但自己生法高強,武藝精湛,他還培育出了中國歷史上另一位舉世聞名的將領,那邊是唐朝衛國公李靖。韓擒虎是李靖的舅舅。他在歷史演義小說中被小說家列為開隋九老之一。雖然不免有些誇張,但是他的功績也是相當可觀的。

薛仁貴,唐太宗後期唐朝著名將領。他雖然沒有歷史演義小說中說的那麼神乎其神,智勇兼備,但是他的功績也是比一般將領要高些,但是算不上一流名將。

徐達,明朝開國功臣武將第一,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著名的將領之一,在反抗元朝的戰爭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明朝的統一提供了最強大的軍事基礎。可以這樣說,徐達放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與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名出色的將領相比,都是不遑多讓的。所以朱元璋將其封為為王,世襲罔替。可見其功勛卓著。

年羹堯清朝著名將領雍正時期在平定西北這方面佔有很大的功勛。此人治軍嚴明,兵法諳熟。在有清一代是可以排上名將榜前幾位的。

我認為他們幾個的排名應該是:衛青,徐達,韓擒虎,年羹堯,薛仁貴。


就論出身除了韓德虎,其他都是最底層的!若論他們的歷史意義來說,衛青當屬首席,衛青開啟了驅逐匈奴的戰幕,即使後來的戰神霍去病也是跟著衛青學習的兵法與戰術。從很大程度上維護了漢朝的領土,並影響了後期的漢朝將領對匈奴的作戰方針,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匈奴西遷,很長時間匈奴都未曾踏進中原一步,從國家歷史意義層面來說衛青貢獻最大。

而題主所說的韓德虎歷史並沒有此人,想必題主應該問的是韓擒虎,韓擒虎此人是有的,出生於將門世家,軍事兵法戰術我認為比衛青都要高,成名於隋朝年間,生擒後陳皇帝,傳說後來的大唐名將李靖也是跟他學的兵法,幫助楊堅建立了大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韓擒虎與幫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的徐達可放在同一位置,甚至徐達要遜色韓擒虎一些,隋朝與明朝都是在亂世羣雄中誕生,也可以說隋朝建立的困難度要勝於明朝,而徐達雖然也是對外族作戰,但是卻不徹底,而韓擒虎的大名卻讓當時的胡族膽戰心驚。

薛仁貴是唐朝名將,可以說智勇兼備,但將威還沒有威脅到讓外族後怕的地步。

最後的就是年羹堯了,此人治軍甚嚴,軍事都要遜色以上的人物,更關鍵的是年羹堯不知道急流勇退之術,落得個身敗名裂,貢獻也就是為雍正平叛,幫助雍正在朝中穩固了帝位。論其軍事,單就政治不會明哲保身之道就不如薛仁貴。

所以說排列應該是衛青,韓擒虎,徐達,薛仁貴,年羹堯。!


衛青第一薛仁貴徐達次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