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徽州刻坊為元代歙縣的鄭氏叢桂堂,至正二十二年(1362)刻有陳櫟撰《通鑒續編》24卷。明萬曆以前徽州刻坊有歙西鮑寧耕讀書堂,於天順年間刻《天原發微》5卷,今存北京國家圖書館:歙縣岩寺汪濟川主一齋,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有《註解傷寒論》等。萬曆以後,徽州商人看好刻書出版業,開始大規模進入這一市場領域,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刻坊和刻書名家。僅擇主要刻坊和刻書名家簡介如下:

  吳勉學(明萬曆前後在世),字師古,歙縣丰南人,世代業商,博學藏書,坊名師古齋,初刻《古今醫統正脈全書》44種,204卷,「因而獲利,乃搜古今典籍,並為梓之,刻資費及十萬」。謝肇湖曾說:「新安所刻《庄》、《騷》等本,皆極精上,不下宋人,然亦多費校讎,故舛訛絕少。」謝氏所指的新安刻本《莊子》、《離騷》就是吳勉學所刻《二十子》和《楚辭集注》中的本子。另吳勉學所刻《毛詩》3卷、《儀禮》17卷、《周禮》6卷、《春秋左傳》30卷、《資治通鑒》254卷附《釋文辨誤》12卷、《性理大全》10卷、《傷寒六書》6卷、《東垣十書》20卷、《針灸甲乙經》12卷、《筆叢正集》33卷及《續集》16卷、《對類》20卷附《習對發矇格式01卷、《事物紺珠》46卷、《唐樂府》18卷、《楚辭集注》8卷、《後語》6卷、《辨證》2卷,被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著錄,並給予很高評價。

  吳璃(明萬曆前後在世),字仲虛,歙縣人,坊名西爽堂,刻有《古今逸史》叢書,收錄42種稀見古今史籍,共182卷,後吳中珩又增刻至55種。此外,還有《水經注》40卷、《山海經》18卷,等等,見錄於《中國善本書提要》。

  汪延訥(1573--1619),字昌朝、無如,號坐隱,休寧汪村人,寓居南京,坊名環翠堂。萬曆間由貢生授官鹽運使,後謫寧波府同知。辭官退隱後,以著書、刻書自娛。博學能文,耽情詩賦,兼愛填詞,尤善曲,著有《環翠堂集》、《環翠堂樂府》等。所刻書有《入鏡陽秋》22卷,該書由汪氏編歷史人物故事,每事一圖,內容極為豐富;《坐隱先生精訂草堂余意》2卷、《坐隱先生精訂捷經Ktc中國徽文化網-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棋譜》、《留垣疏草》、《文壇列俎0lo卷、《環翠堂園景圖》長卷等。

  胡正言(1584 1674),字曰從,號十竹主人,休寧縣城文昌坊人,寓居南京,坊名十竹齋。崇禎間宮中書舍人。多才藝,精研六書,著有《六書正偽》;擅長金石篆刻,有《十竹齋印存》4卷存世。所刻圖書見於著錄和傳本的多達三十餘種,經史子集俱備,尤以藝術類圖書最著。主要有《精選古今詩餘醉》15卷、《四六霞肆》16卷、《石譜》l卷、《十竹齋書畫譜》不分卷、《十竹齋箋譜》初集4卷、《書法必稽》1卷、《印存玄覽》2卷、《牌統孚玉》4卷附《四牌歌訣》1卷等。

  張潮(1650 7),字山來,歙縣柔嶺下人,坊名詒清堂。清康熙初歲貢生,授翰林院孔目,好學能文,廣交遊。刻有大型《昭代叢書》和《檀幾叢書》。《昭代叢書》分甲、乙、丙三集,每集50卷,共150卷,廣為搜羅清初文人雜著,多為詞賦散文;《檀幾叢書》50卷,亦采自清初文人雜著,大半為才子佳人、艷史情仇之類。另輯刊有小說《虞初新志》20卷,風行於世,人人爭閱。乾隆二十五年(1760),其後人又以詒清堂坊名重刊袖珍本。還刻有《大易辨志》、《檀弓問》、《詒清堂集》、《雲谷卧余》(以上為其父張習孔著),《古文尤雅》、《四書會意》、《解心齋詩鈔》、《聊復集》、《友聲集》、《尺牘偶存》、《笙詩補》、《詠物詩》、《心齋雜俎》、《幽夢影》、《奚囊寸錦》、《南崖集》等。

  一些徽商大賈,是既不為求利而設書坊,也並非想使自己著述留傳世人而刻書的學者。他們家有巨資,屬於雅好詩書,老而歸儒,以求高名的儒商。所刻書籍不惜重金,精益求精,是為至寶。

  鮑廷博(1728--1814),字以文,號綠飲,歙縣長塘人。家世業鹽,寓浙江桐鄉鄔鎮。清乾嘉時期著名的藏書家與刻書家。年輕時科舉失意,遂絕意仕進,致力於藏書刻書,取《大戴禮記》「學然後知不足」之意以名其齋,曰「知不足齋」。藏書甚富,乾隆三十七年(1772)應詔獻書600餘種。廷博藏書,不單純為了鑒賞,而是為了「廣其傳」。乾隆三十四年(1769)開始,盡其所收珍本、善本,刻印《知不足齋叢書》,到嘉慶十九年(1814)鮑廷博去世為止,出了27集。子士恭承其父志,繼續刻印,到道光初又刻了3集,共30集,每集8冊,207種,781卷。是一部以精善著稱的綜合性叢書,「海內皆推崇」。

  汪啟淑(1728—1800),字慎儀,歙縣人。業鹽於浙,僑寓錢塘。工詩好古,藏書甚富,齋名「飛鴻堂」。乾隆三十七年(1772),四庫開館,廣徵圖書,汪啟淑應詔進獻精醇秘本五百餘種。生平搜羅秦漢圖章甚富,晶玉瓷銅、金石犀象,無一不備。刊有自撰輯《集古印存》32卷、《飛鴻堂印譜》40卷、《漢銅印原》16卷、《漢銅印叢612卷、《靜樂居印娛》4卷、《水曹靖暇錄》16卷、《粹掌錄》2卷、《莽詩存》8卷、《擷芳集》80卷。其孫汪其佩輯刊有《飛鴻堂小成》、《集古小成》、《印譜》等。

  馬曰琯(1687—1755),字秋玉,一字懈谷,祁門城裡人。業鹽揚州。工詩詞,著有《沙河逸老集》、《懈谷詞》。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不就。生平酷愛典籍,有未見之書,必重價收購,並刊行於世。朱彝尊《經義考》300卷完成後,鑒於篇幅太大,無人敢承印,馬曰璃不惜千金付梓。另校刻有《說文》、《玉篇》、《困學紀聞》、《廣韻鑒》及《字鑒》等。家有叢書樓,藏書甲大江南北,乾隆三十七年(1772),詔征天下精善圖書,曰珀子裕捐獻藏書776種,為獻書最多之人。曰琯弟曰璐(1711—1799)也是嗜書之人,其藏書處名「小玲瓏山館」,刊有《小玲瓏山館叢書》6種。

  鮑漱芳(?一1807),字惜芬,歙縣棠樾人。幼隨父在揚州經營鹽業,聚資百萬,急公好義,頗有聲譽。他酷愛書畫,齋名「安素軒」,收藏「多蓄宋元書籍、法帖、名墨、佳硯、奇香、珍葯,與夫尊彝、圭璧、盆盎之屬,每出一物,皆歷來賞鑒家所津津稱首」。鮑漱芳畢一生精力搜訪收集唐宋元明諸賢書法墨跡,經鑒定評跋,擇其精者,匯為《安素軒法帖》,並於嘉慶四年(1799)延請揚州著名雕刻家黨錫齡勾摹鐫刻。工未竣,漱芳去世,其子冶亭、約亭繼承父志,至道光九年(1829)方才勒成。此帖是一部內容奉富的叢帖,經兩代之手,費時30年,刻石計唐8冊、宋22冊、元24冊、明日冊,共12卷。因是從真跡或早期拓本勾摹上石,又是名手摹刻,體勢嚴謹,勾摹甚工,鐫刻精微,保持了原作的意態和氣韻,是清代鐫刻的著名法帖之一。

  李宗媚(1827—1891),一名金榜,黟縣南屏人。幼年家貧,以磚工謀生,後至大通以經營鹽業致富。他深知沒有文化的弊端,乃折節讀書,漸知文義。曾助千金修復夥縣碧陽書院,對訪求刻印徽州先賢著作不遺餘力。光緒間先後刻有宋羅願《新安志》、《爾雅翼》、《羅鄂州小集》和《羅郢遺文》,清汪宗沂《孟子釋疑》、王有光《批檀弓》、俞正燮《癸巳存稿》、曹文埴《香山詩選》、吳定《紫石泉山房文集》和《詩鈔》、李元英輯校的《徐騎省集》30集《補遺》1卷《校勘記》1卷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