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場戰役關係到一個國家存亡強弱的時候,這場戰役就決定著這個國家的命運,那就必須得打,而且要打勝。

五代後期北周軍與後漢契丹聯軍的高平之戰,就是影響新建立的後周國運的戰役,戰役勝利了,後周就能在中原立足發展,戰役失敗了,後周就有可能被滅亡或土地大部分被佔領,只剩小部分狹小疆域,再無力對抗大國。周世宗柴榮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剛剛繼位登基的他,不顧馮道等大臣的勸阻,堅決統兵親徵。高平之戰的結果表明,多虧柴榮親徵,戰役才取得了險勝,如果換別的大將領兵打這一仗,很可能就會慘敗,那樣剛立國不久的後周,很可能就有滅國的危險。郭威滅後漢建後周後,河東節度使劉崇在晉陽稱帝,仍用國號漢,歷史上稱北漢。劉崇與郭威有滅後漢殺子之仇,他一當上皇帝就向契丹稱臣,聯合契丹圍攻後周的晉州,遭到頑強抵抗。後來後周援軍逼近,契丹軍先撤退,北漢軍撤退不及,損失很大。經此一戰北漢軍好長一段時間內不敢南下。三年後(954年)郭威死,因其無子,由義子柴榮繼位,柴榮就是周世宗。劉崇趁後周國君新立,朝局不穩,立刻聯合契丹出兵十萬人,其中契丹馬步軍六七萬,由楊袞率領,劉崇親率漢軍三萬,進討後周,準備一舉滅掉後周。敵軍來勢洶洶,周世宗接到警報,拒絕馮道等老臣的勸阻,決定御駕親徵。後周軍與北漢聯軍在晉城南的高平城一帶相遇,因後周軍進軍過快,後續部隊還未跟上,這樣形成聯軍多,後周軍少的情況。兩軍各分左中右三部對陣,劉崇看周軍人數少,覺得沒契丹人幫助也能打勝,很輕視,楊袞勸說不聽,惹怒楊袞帶契丹軍坐觀。戰爭一開始,後周右軍將領怯戰,抵擋不住北漢軍猛攻,率騎兵先逃,上千步兵解甲投降,局勢對後周軍非常不利。周世宗看到周軍頻臨潰敗邊緣,就親率左右親兵冒著矢石督戰。後周將領和士兵看到皇帝不顧危險親臨戰地,一下子就來了士氣,人人拚死力戰,以一擋百,北漢軍抵擋不住,節節敗退,北漢軍主將張元徽也被斬殺,漢軍士氣低落,再加南風大作,周軍猛烈進攻,北漢軍大敗。楊袞看到北漢軍潰敗,後周軍竟如此驍勇,不敢援救,又惱恨劉崇不聽勸告,就先率領契丹軍撤退了。後周軍援兵又至,北漢軍全線崩潰,屍橫遍野,劉崇僅帶百餘騎逃走。

高平之戰扭轉了中原王朝弱於周邊少數民族勢力的局面,從此不再看別人臉色行事,由弱轉強,拉開了統一國家的序幕。至於說馮道等大臣勸阻有沒有道理,也有道理,因為一旦柴榮親徵失敗或喪命,剛建的後周就有覆滅的可能;若柴榮不親徵,高平之戰後周戰敗,柴榮還能及早穩定朝局,組織有效的力量抵抗北漢契丹聯軍進攻,那樣雖大部分國土淪喪,但不會馬上亡國,可能還有緩手的餘地。但馮道等只顧慎重穩妥,卻忽視了當時的大局勢,一旦後周失敗,新繼位的周世宗更無威望可言,不穩的朝局與外部的危難,還能讓後周支撐多久呢???


謝謝老趙的邀請。

既然大家都是熟知五代的,事情的經過敘述羚羊在這裡就不贅述了。直接剖析問題。

第一個層面,馮道勸阻柴榮的背後深意

柴榮罷廷議,一意孤行,決計親徵,是因為當時以馮道為首的宰臣們都反對北伐,只有一個王溥堅定的站在柴榮這邊。這不簡簡單單只是一場關於戰役的討論而已,背後不僅僅是後周朝,也可以說是整個五代朝堂中新舊政治勢力的一次火熱交鋒。

要說馮道之輩心懷叵測,企圖賣國求榮,這個就有點過了,並且沒有充分證據,但他們確實因循守舊、怯懦畏敵,不願有所作為。柴榮出征,罷免馮道宰相之位,任命他為主持周太祖郭威安葬事宜的山陵使,不久之後馮道就病故。可以說是這是對,因循守舊、苟且偷安的老官僚們沉重的打擊,也標誌著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馮道是五代著名的不倒翁,不過也只是舊時代的不倒翁,而且真正對後世的影響力不大,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馮道不僅建樹平平,還經常被後世文人唾棄。還有馮道雖然歷四朝仕十帝(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但實際官居高位時間為27年(後唐天成二年927年至後周顯德元年954年)

而新時代的不倒翁王溥,歷任後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兩代四朝宰相,實際位居高位時間為29年(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北宋太平興國982年),比馮道還長,並且又為著名之史學大家,有立言之不朽。王溥在史學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創出了會要的新體例,編撰《世宗實錄》、《唐會要》、《五代會要》——三部史籍共170卷,繼以者有宋朝特設「會要所」官修的《宋會要》;南宋人徐天麟的《西漢會要》和《東漢會要》;清代姚彥渠的《春秋會要》;孫楷的《秦會要》;楊晨的《三國會要》;龍文彬的《明會要》等,這都是基於王溥的倡導。

不論是在當時的後周朝,還是對於後世的影響來說,新時代官僚們都勝過了舊時代官僚,五代的終結,北宋的一統,從這次推陳出新的政治勢力交替開始。


第二個層面,高平之戰有很多驚險與偶然的失誤

高平之戰第一個驚險與偶然就是趙兄在題面中提到的,北漢開國君主劉崇認為後周兵少,拒絕了遼國將領楊袞不可貿然進攻的建議,並且讓楊袞觀戰,不用上戰場。這個驚險與偶然主要對於北漢方的輕敵導致的。

但是後周方也有驚險與偶然的失誤,兩軍剛以交鋒,後周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就引騎兵潰逃,其中還有步兵千餘人卸甲臨陣投敵,這個是主將的貿然潰逃導致的。

不僅如此,樊何二人,一路率兵南逃,沿路燒殺搶掠,騷擾百姓,並且還公然造謠「官軍大敗,餘眾已解甲矣!」不僅是百姓對官軍形象大打折扣,而且造成了極大的恐慌,這個驚險與偶然的失誤比北漢方要嚴重的多吧?

還不止如此,柴榮譴責近臣上馬去制止樊何二人,勸諭他們回軍,他們倆竟然直接殺掉使者!

後周右軍不聽中軍調遣,直接殺使!

這是什麼?

這是大軍內訌啊!

這個驚險與偶然的失誤是致命的!

這一開局,後周連續三個驚險與偶然的失誤,一次比一次嚴重,反觀北漢只有一個,這高平之戰誰更兇險?

一目瞭然吧!

就在這樣的艱難開局的情況下,柴榮屹立不動,親自督戰,與親軍張永德、趙匡胤、馬仁禹、馬全義等將領,拚死血戰,令北漢膽寒,最後終於逆轉形勢,贏得高平之戰的勝利,而劉崇被柴榮臨危不懼,力壓輕敵的氣魄,嚇破了膽,日夜奔竄,逃回了太原。

雙方都有驚險與偶然的失誤,但高平之戰最終是柴榮獲得了勝利,難道僅僅只是因為運氣嗎?

△周世宗柴榮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和關注,我是羚羊飛渡,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羣的食指「點江山」,專註隋唐五代史,業餘網文寫手,致力於弘揚傳統歷史文化!】


看《三國演義》,多數年輕人喜歡效法魏延取道子午谷,而父輩以上年齡者大多贊同諸葛亮做法。這不是歲月的刀斧鋼銼磨去了年輕人的稜角,砍去了年輕人的銳氣!這是兩類人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不同。

郭威死後,郭榮以養子身份繼位,根基不穩。郭榮此時的處境,莫說唐莊宗李存瑁,恐怕一不小心便會步漢隱帝劉粲後塵。此時的郭榮,便急需一場勝利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皇帝坐鎮、遣將出征的道理,郭榮並不是不懂。遣將出征容易造成兵變丟掉皇位,漢隱帝的教訓就擺在眼前。郭榮並非毛頭小夥子,決定御駕親徵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郭榮決定御駕親徵也是有自己的深思熟慮的:第一,漢遼聯軍勢大,非親徵難以取勝。第二,漢遼聯軍雖然勢大,但正因為是聯盟,所以便會有所間隙,並非難以取勝。

馮道歷時五代,在他的眼中五代傳承便是篡奪。石重貴、李存瑁的教訓,馮道應該是歷歷在目。五代時期很多皇帝御駕親徵,是因為他們都是徵戰沙場的武將。他們的悲劇也是因為御駕親徵,前腳剛出門家中就造反了。如果郭榮親徵,不用遭遇失敗,只要戰事出現膠著,稍有不順,郭榮就會再次重蹈李存瑁的覆轍。

文官考慮事情相對更全面一些,而武官目光則集中在戰事一點上。年輕人更喜歡實現夢想,成熟的人則更注重現實。郭榮和馮道之爭,不是兩個人的爭論,而是兩類人的紛爭。

一向以圓滑著稱的馮道,為什麼會那麼激烈地頂撞郭榮?三國時期的張昭也曾勸說孫權投降曹操,而孫權依然敬重張昭。張昭年邁時,多次給孫權難堪,口氣尤其激烈。時人謂之「老而彌辣」。年輕人堅持他們的那股闖勁,便會說年輕人「楞」;老年人堅持他們的成熟穩重,便會說老年人「犟」。這場爭論其實就是「愣頭青」和「犟老頭」的爭論。

最近,我把目光投向了文官,更多的是從文官的角度來看一場戰爭,而不是戰場上的某一個細節。回過頭來,再看魏延和諸葛亮之爭,不由得更為敬佩諸葛亮。魏延只是一個戰將,而諸葛亮的確是名副其實的戰略家。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更多人會認同郭榮的決定;工作了十年之後,或許很多人會認可馮道吧!



【每篇文章都是腦中迸出的小火花。】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如果喜歡敬請關注@寄暇學宮】


首先,馮道作為五代時期的不倒宰相,曾效力四朝十帝,素無忠名。高平之戰前夕,《資治通鑒》中這樣記載,「馮道固爭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強,破劉崇如山壓卵耳!」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山否?」帝不悅」。可見馮道的回答蒼白無力,毫無借鑒性,所以馮道並不是多慮,而是苟且偷生慣了,只想勸皇上偏安一隅。

其次,北漢劉崇作為劉知遠的弟弟素無威名,而五代時期名將楊袞恥於與這樣的人為伍,更不用說幫助劉崇立功了。而劉崇卻貪功輕敵冒進,見後周兵少,認為自己憑藉北漢的兵力就能一舉擊敗後周,言語輕佻,另楊袞十分不滿意。所以,楊袞不願出兵助北漢軍,北漢軍開始時勢如破竹,但是當皇帝柴榮親冒矢石,衝殺陷陣時,像趙匡胤、張永德、馬仁瑀、馬全乂等大將都不惜死命奮勇殺敵,使後周軍勢大盛。《資治通鑒》記載,「楊兗畏周兵之強,不敢救,且恨北漢主之語,全軍而退。」而李重進只是指揮右軍,左軍雖敗,但是柴榮親自帶援軍再加上大將們的不惜死,才獲得了高平之戰的最終勝利。


第一,當時柴榮剛登基,地位不穩固,下面人心不服,加上外族進犯,已經算是內憂外患了。這時候,外無可靠的將領,內無忠心大臣,他怎麼能夠度過難關,怎麼能夠樹立威信,怎麼能夠挽狂瀾於既倒。

也許,只有置之死地而後生,反正拼一把可能活,不拼一把一定死。要是你你會如何做。馮導,現在看來只是想著眼下最小的減損方式,但其實是慢性死亡。其實,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細看的話都會有很多冒險的舉動。我們現在看來當時可能會有很多結果產生,其實不然。歷史發生了,就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他們成功了。

所以說,柴榮絕對也想到了失敗的可能。但是,他們都對當時的情況有了自己的判斷,才會有正確的決斷。


高平之戰,柴榮不聽馮道勸阻,遼將楊袞未參戰,撤軍北返,柴榮才以少勝多,那麼如果楊袞參戰,結果會如何?

高平之戰,是後周與漢遼聯軍(北漢、契丹)在高平城一帶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最重要的一次決戰,此戰若勝,那麼中原王朝從此由弱變強,此戰若敗,那麼中原將繼續四分五裂。

馮道曾是四朝元老,善於判斷形勢,站出來反對柴榮,那麼柴榮為何還要堅持親徵,不聽馮道勸阻?

1、據歷史記載,柴榮早年是個商人,做茶葉生意,長大後也沒有在軍隊歷練,因此在軍中沒有親信,也沒有威望。

2、五代十國是一個槍杆子裏出政權的時代,發動兵變奪取政權的事情經常發生。比如趙匡胤龍袍加身,郭威被部下擁戴等等。

3、柴榮心裡明白,此戰必須勝,一旦失敗,自己的江山就會不保,而且必須親徵。如果派一位將軍去打贏這場仗,那麼他回師之日,極有可能就是奪位之日。

因此,他身不由己,必須親徵。

北漢、契丹聯軍不團結,沒有配合作戰:

戰爭開始時,後周旗開得勝,北漢兵受挫。但後周後續援軍部隊遲遲沒有到來,周軍以少擊多,漸漸處於劣勢,士氣低落。

北漢劉崇見周兵數量不多,軍隊士氣也不如自己,開始變得驕傲輕敵。

劉崇後悔花高價請遼兵助陣,於是對遼軍態度開始傲慢起來。遼軍主帥楊袞勸其小心應敵,他說遼軍旁觀即可,自己可以打敗周軍。劉崇對遼軍的態度很明白,就是自己獨立作戰,勝利之後,勝利的果實不願分給遼。

遼軍主帥楊袞怒其不聽勸告,按兵不動,隔岸觀火。後來周軍援軍到來,取得勝利,契丹楊袞率軍北返。劉崇倉皇而逃,後來憂鬱而亡。

綜上所述,就是因為北漢、契丹聯軍不團結,沒有配合作戰,柴榮才會以少勝多,不然的話柴榮有可能不會取勝,天下繼續四分五裂,歷史或許將會重新改寫。


謝謝邀請!後周世宗柴榮(公元921年一公元959年),刑州堯山人,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

顯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太祖皇帝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位,史稱周世宗。定都太原的北漢皇帝劉崇聞訊大喜,他認為這是一個消滅後周的大好時機,所以派遣使者聯絡契丹,自貶稱為"侄皇帝",比契丹皇帝耶律璟晚了一輩,請求契丹派兵協助北漢討伐後周。二月,契丹皇帝耶律璟派北院宣徽使耶律敵祿(即楊袞)率七萬騎兵與劉崇麾下的三萬北漢軍在晉陽(今山西太原)會合。然後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滅亡後周。周世宗聞訊後打算御駕親徵,可朝中並不大臣支持,尤其以馮道反對最為激烈。據史料記載:柴榮曰:唐初天下草寇蜂起,並是太宗親平之。馮道奏日:「陛下得如太宗否?」那意思就是:皇上您怎麼能和太宗相比呢?柴榮怒曰:「馮相何少也。」乃罷其相位,曰:「以我兵力之強,破劉崇山壓卵耳」!三月十日,周軍從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出發進入澤州並在三月十九日與北漢契丹聯軍在高平城以南巴公原附近相遇,雙方排兵布陣準備開戰。

戰爭剛開始,後周取得了一些小勝,士氣漸旺,但後續部隊援助不力,沒能擴大戰果。契丹揚袞觀看了周軍陣勢後對劉崇說:「強敵也,未可輕動」。劉崇不以為然,氣憤地說:「機不可失,請公勿言」。揚袞大怒率契丹軍離去。劉崇命大將張元徽親自率精銳騎兵衝擊後周右軍,後周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本來就有怯戰心理,初始交戰,看到北漢鐵騎來勢洶猛,難以招架,就率軍後撤,後周右軍潰敗,有千餘士卒降漢。周世宗見情況緊急,於是大呼左右親軍冒著矢石出陣督戰衝鋒,李重進,趙匡胤等一幹將領也跟隨左右奮力拚殺。劉崇命張元徽迎戰,關鍵時刻張元徽戰馬被射殺倒斃,張元徽也被後周將士斬殺。漢軍見主將戰死,士氣大落,紛紛後退敗逃,後周軍一路追殺到高平城,北漢軍士卒僵硬的屍體布滿山谷,遺棄的軍資器械遍地都是,還有數千北漢軍投降,劉崇僅率百餘親騎逃脫。後周取得高平之戰的全勝。

高平之戰表面上看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為契丹軍隊並未參戰。但實際上後周軍隊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幾大要素。主要是柴榮身先士卒,激勵軍隊的戰鬥毅志提高了士氣,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著勝。"兩軍對陣拼的就是敢打必勝的決心和毅力。


高平之戰是五代十國時期以少勝多,以弱抗強的經典戰役。這一戰扭轉了中原王朝與北漢契丹之間的軍事弱式,為以後的宋朝統一五代十國奠定了基礎。

回顧高平之戰的當事雙方,一方是後周新國主柴榮(周太祖郭威的養子),繼承後周帝位後改名叫郭榮的周世宗,另一個是北漢國主劉崇(漏網之魚,後周滅漢後在北方稱帝的劉崇)建都太原靠近契丹,並以子侄自居脫僻於契丹,以博取契丹在軍事和政治上的支持。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過世,養子柴榮繼承帝位,全國進入國喪期,朝政動蕩。北漢主劉崇認為是天賜良機,正好出兵將後周滅掉。但光靠自己是辦不到的。於是遊說契丹國君,許以重利,契丹出兵五萬,北漢自籌二萬共計八萬大軍對外宜稱二十萬,浩誥蕩蕩開往後周。一路上攻城陷地,勢如破竹血流成河。後周守軍在國喪期間亳無防備,被打的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只能邊戰邊退邊向周世宗彙報情況,周世宗聞訊大恕,決定親自出戰迎擊北漢契丹聯軍,丞相馮道直諫:先皇剛剛駕漰,君上也剛剛繼位。內部政權不穩,對外沒有什麼威信,不易動無名之火。可派其他將領阻敵。君上切不可冒險。周世宗柴榮有他自己的考量,此次親徵一方面以大喪之軍迎敵是保家衛國,軍心大震。其二劉崇得知自己親徵必然輕敵(自己還是一個大孩子,剛剛繼位豪無建樹)到時候小使牛刀,必定殺的北漢和契丹聯軍人殃馬翻,再無戰意。其實說到後周與北漢的恩怨還得從北漢太祖劉知遠駕漰說起,後周太祖郭威原是北漢的大將,太祖駕漰後的顧命大臣。新繼位的皇上隱帝為了擺脫顧命大臣的束縛近快親政,便對先皇遺命的大臣痛下殺手,郭威是武將手握重兵不得已反之,隱帝在戰亂中被殺。郭威也在眾人的擁戴下黃袍加身當了皇帝,取國號大周,史稱周太祖。這一次北漢與契丹聯軍南下就是為了奪回政權,報失國滅宗之仇。

柴榮主意已定,不再憂鬱,將前來阻攔的人統統囚禁,親率大軍出征與北漢和契丹聯軍在高平相遇。果然如柴榮所料,劉崇輕敵大敗,後周大獲全勝。柴榮犒賞三軍,封賞了一批作戰英勇的將領,也懲罰了幾個臨陣脫逃的怯兵軟將。提拔了很多將才包括宋太祖趙匡胤在內。柴榮年輕有為,天仲奇才治國治軍很有方略,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柴榮死後不久後周內訌。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模仿周太祖郭威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朝,與其弟趙光義一起東徵西討,終於蕩平拾國又一次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五代十國東奔西離的局面。故爾高平之戰為中華的統一做出了貢獻。


作為宰相,馮道勸阻柴榮是有道理的。後周剛立國,若是皇帝親徵失敗,那後周就算完了!但是後周剛立國,若成功阻敵,後周就有立足中原的資本,作為新皇,他肯定是有這樣的魄力的。至於所謂的如果,我覺得沒有意義,在已知事實的情況下,探討歷史纔有意義


御駕親徵對於沒有絕對優勢來說風險很大,出了問題 ,一國無主要亡國。而且需要分兵照顧皇帝,影響主將思維。

漢高祖有白登之圍,唐太宗有渭水之盟,明英宗有土木堡之變,都是典型,案例。

至於周世宗御駕親徵,是盲目的,是憑著急於建功立業的迫切想法做出的。

如果是沒有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臨時趙匡胤冒出充當主帥作用,周世宗將很難逃回,後周將一蹶不振。

馮確實認可柴榮,同時他也老了,無需顧忌,說了一次心裡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